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夏 越國 【禹葬會稽少康封庶子無余于其地以奉廟祀號于越見史記世家以漢之句章鄞鄮皆屬會稽郡則是時此地屬越可知】

商 越國

周 越國 【無余之后二十余世至句踐當元王時滅吳欲置吳王甬東杜預曰甬東會稽句章縣東海中洲也句踐七世孫無強當顯王時為楚威王所滅盡取故吳地至浙江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楚地至浙江而止句章鄞鄮之地越子孫尚分有之見史記世家】 秦 會稽郡 【史記本紀始皇帝二十五年王翦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

漢 荊國 【高帝六年建劉賈王】 吳國 【高帝十二年建劉濞王】 【按漢書本紀以故東陽郡鄣郡吳郡五十三縣立劉賈為荊王賈死以立濞劉攽曰吳非秦郡然按濞本傳削吳會稽豫章郡書至豈非指會稽為吳郡乎然則句章鄞鄮屬荊吳可知矣】 會稽郡 【景帝四年復為郡按地理志本郡注景帝四年屬江都然廣陵注江都易王非廣陵厲王胥皆都此并得鄣郡而不得吳參考表紀傳江都廢在元狩二年而嚴助發會稽兵為會稽守已在建元閑則王濞國除之后句章鄞鄮自屬會稽郡無疑矣】

東漢 會稽郡 【郡本治吳順帝始分置吳郡治吳會稽郡始治山陰】

吳 會稽郡 【按吳志孫策自領會稽太守是時策自歷陽渡江轉斗乃渡浙江據會稽是會稽郡仍治山陰也策死廬江曹操表其弟權領會稽太守乃遙領爾其后孫亮嘗分會稽為建安郡孫皓又嘗分為東陽郡而會稽領句章鄞鄮自若】

晉 會稽郡 會稽國 【東晉簡文帝始王及徙瑯邪王子昌明王太元十七年道子王大抵置郡建康而以內史領國事義熙元年又封臨川王子修之為王】

宋 會稽郡 【武帝永初二年罷府復為郡】

齊 會稽郡

梁 會稽郡

陳 會稽郡 【后主少子莊嘗王之】

隋 會稽郡 【煬帝大業初為越州三年復為郡】

唐 明州余姚郡 【高祖武德四年析句章縣置姚州鄞州七年廢姚州入余姚縣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并隸越州明皇開元二十六年以鄮縣置明州郡曰奉化統鄮奉化慈溪翁山四縣天寶元年改明州為余姚郡肅宗至德二年復為明州代宗廣德二年益以象山縣大歷六年省翁山皇朝建隆中鄞令金翊纂異記謂唐開元改鄞為明郡名奉化蓋唐初雖改郡為州又各有郡名以備封爵睦州木遂安郡天寶元年更名新定奉化之更余姚正類此地理志祇曰明州余姚郡記載未詳余姚實隸越州故其后不稱余姚而稱奉化也】

五代 明州望海軍 【國朝會要唐浙東觀察使錢镠置望海軍】

國朝 慶元府奉國軍奉化郡 沿海制置使 【建隆元年改望海軍為奉國軍錢億錢惟治相繼為節度使吳越納土始用文臣為知州奉國軍節度使又兼觀察使處置等使然率遙領政和以來又置承宣使皆非知州所帶銜也奉化郡則仍以為封爵或以知州兼觀察使則非奉國軍觀察使印文曰明州內觀察使之印熙寧四年少府監重鑄至今存焉蓋不常置中興以來或以知州兼管內安撫使或兼兩浙東路兵馬鈐轄隨置隨罷紹興三年置沿海制置使以守兼之八年以紹興知府兼十年仍舊十二年罷隆興元年復置寧宗皇帝在藩邸遙領明州觀察使既登寶位升州為慶元府舊領節度使者雖不臨州而州有奏牘公文則知州銜前仍具節度使銜而于銜下書在京二字既升府后省去蓋朝省無復關報故也】

秦 句章鄞鄮 【按漢地理志郡仍秦而縣或漢所創置者皆著其始如河南之新成河內之獲嘉是也若郡縣皆仍秦則祇于郡下注秦置而已會稽郡既秦置則三縣皆秦置可知】

漢 句章 【東部都尉治】 鄞 【東部都尉治】 鄮 【武帝滅東越以其地立東部都尉治后徙章安成帝陽朔元年又治鄞或有寇害復徙句章】

東漢 句章鄞鄮

吳 句章鄞鄮

晉 句章鄞鄮

宋 句章鄞鄮

齊 句章鄞鄮

梁 句章鄞鄮

陳 句章鄞鄮

隋 句章 【高祖開皇九年平陳并余姚鄞鄮三縣入】

唐 鄮 【見上明州注】 奉化 【開元二十六年析鄮縣置】 慈溪 【析鄮縣置】 象山 【中宗神龍元年析寧海及鄮置隸臺州代宗廣德二年來屬】

五代 鄞 【輿地廣記曰五代時改鄮為鄞通鑒天禧元年詔放慈溪鄞縣陂湖課額此縣為鄞之證也寰宇記成于太宗皇帝時尚稱鄮縣則鄮之改鄞當在太宗之后矣會要記州縣升降廢置獨不及此豈寰宇記誤乎考吳越備史錢氏時已稱鄞縣今姑以輿地記為據若舊經云開元二十六年改鄮為鄞則非也】 奉化 慈溪 象山 定海 【海壖之地唐置望海鎮元和十四年以薛戎言不隸明州吳越王錢镠復置靜海鎮梁開平二年置望海縣隨改定海】

國朝 鄞 奉化 慈溪 象山 定海 昌國 【熙寧六年析鄞縣置】

夏 揚州 【禹貢淮海惟揚州釋者謂北據淮南距海則自海以北者皆揚州也】

商 揚州

周 揚州

漢 揚州 【武帝分十三部以刺史察郡此其一也】

東漢 揚州

吳 揚州

晉 揚州

宋 揚州 【孝武帝孝建元年立東揚州統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大明三年以揚州所統六郡為王畿而東揚州直為揚州以豫章王子尚為刺史加都督八年冬復以王畿諸郡為揚州而揚州還為東揚州景和元年省東揚州并揚州】

齊 揚州

梁 東揚州 【武帝普通六年復以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及建安晉安二郡立東揚州陳霸先陳蒨皆以都督領會稽太守】

陳 東揚州 【武帝永定三年省東揚州并揚州文帝天嘉元年以徐度都督會稽等九郡鎮東將軍會稽太守三年以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新寧晉安建安入郡置東揚州王伯茂為鎮東將軍東揚州刺史】

隋 揚州 【平陳后改東揚州曰吳州置總管府大業初廢總管府置揚州刺史】

唐 江南東道采訪使治蘇州 浙江東道觀察使治越州 【武德四年越州置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府太宗貞觀元年分十道越州督越婺泉建臺括六州隸江南道睿宗景云二年分二十四都督府越督十州定為中都督府既而罷之開元二十一年置十五采訪使繼置明州則隸江南東道采訪干元元年置浙江東道觀察使大歷十一年廢德宗建中元年復置二年復廢貞元三年復置】

五代 吳越國 【唐末以來錢氏四世王之明其一郡也】

國朝 浙東安撫使治越州 【初錢氏國除杭守帶鈐轄提舉兩浙路州軍兵甲盜賊而浙東限濤江議者以為非杭所能兼領皇佑三年二月始分兩浙為東西兩路杭越守臣各兼本路屯駐泊兵馬鈐轄宣和二年有方臘之變五月己亥臣僚言睦賊猖獗已見平靖慮班師之后余孽尚在乞以杭越知州并兼本路安撫使此浙東安撫使之始也】

沿革論

慶元府禹貢揚州之域秦會稽郡句章鄞鄮三縣地也初夏后禹東巡狩至大越朝諸侯上苗山大會計更名其山曰會稽崩而葬焉少康封庶子無余 【一名夫余】 于其地以奉廟祀是為越國句章鄞鄮隸為采邑未著名也歷商及周二十余世至句踐結怨于吳吳擊之敗保會稽使大夫種行成吳復封之地廣百里東至于鄞 【事見國語】 既返國坐臥仰膽拊循士民期以報吳卒滅之欲置吳王甬東君百家則今昌國是己由是境土大拓號稱霸王七世至無疆為楚所滅楚盡取故吳地至浙江江之東南越子孫尚分有之秦滅楚降越君置會稽郡句章鄞鄮始建縣漢初劉賈劉濞更王則縣隸荊吳吳國除乃復隸會稽郡順帝永建四年分浙江以北置吳郡而句章鄞鄮隸會稽自若也三國鼎峙孫氏首據會稽略平江東閑命功曹或丞行會稽太守事每以蕭何關中之任屬之歷晉宋齊陳會稽或為國或為郡而三縣未有更革隋開皇九年始并余姚鄞鄮入句章隸會稽郡大業初隸越州三年復隸會稽郡唐武德四年析句章置姚州鄞州七年廢姚州入余姚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并隸越州開元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從采訪使齊澣之請以鄮縣置明州蓋揚州之山鎮曰會稽而四明山乃會稽之別此州所以得名也天寶元年正月二十日改余姚郡至德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復為明州大抵郡曰太守州曰刺史名異實同刺史之權非復如漢之部刺史置州之時名郡曰奉化則以備封爵又非太守所稱郡也州治鄮縣在阿育王山之西鄮山之東自鄞州廢為鄮縣乃在今州治非古鄮治矣 【唐書地理志鄮縣注曰小江湖在南二里廣德湖在西十二里仲夏堰在西南四十里所謂小江湖即今日湖又曰細湖其地實為小江里蓋自析句章為鄞州時已治此矣后乃廢州為鄮縣舊志謂大歷六年州始移治于此未之考也】

長慶元年刺史韓察欲移州城以白浙東觀察使薛戎戎上言明州北臨鄞江地形卑隘請移明州于鄮縣置而以州舊城近南高處置縣從之 【見唐會要及移城記】 州初置時領縣四曰鄮曰翁山曰奉化曰慈溪要不出秦三縣之境雖郡名余姚而余姚縣則仍隸越州廣德二年益以象山縣大歷六年省翁山海壖舊置望海鎮元和十四年從薛戎言不隸明州 【唐元和十四年八月浙東觀察使薛戎奏準敕諸道所管支郡別置鎮遏守捉兵馬者宜并屬刺史其邊徼溪洞接連蠻夷之處特建城鎮者則不在此限今當道望海鎮去明州七十余里俯臨大海與新羅日本諸番接界請據敕文不隸屬明州許之】 錢镠奄有吳越以明州為節鎮置望海軍又更望海鎮曰靜海鎮尋置望海縣梁之開平三年也米幾改縣曰定海鄮縣亦改為鄞漢干佑二年錢俶命其弟億判明州圣宋受命建隆元年升為奉國軍授億為節度使 【會要載建隆二年改奉國軍按崔仁冀撰錢億墓碑云建隆元年敕公為奉國軍節度使碑文成于干德五年乃吳越未納土之時也首末甚詳當以碑文為據高閌撰九經堂記云藝祖受命紀元建隆錢俶首奉表稱臣職既又以其弟億守四明積十二年為之請命有詔寵以奉國軍號命億為節度使誤也】 開寶八年又命俶子惟治領之 【見通鑒】

太平興國二年吳越王納土歸圖籍十有三州而明居其一朝廷改授惟治鎮國軍節度使自是始用文臣為知州熙寧六年析鄞東之海中洲富都等三鄉刱立昌國縣而明之屬縣凡六矣在唐為上郡大觀元年始升為望曾任監司郎官卿少以上乃得調守 【見會要】 重之也高宗皇帝駐蹕吳會明婺俱為要郡 【見會要】 而明州控扼海道紹興三年置沿海制置使以鎮之然置罷猶不常 【詳見官僚門】 隆興元年始為定制從臣以上知州皆領使職散官知州則兼沿海制置司公事溫臺明越其屬也國初有以知州兼管內觀察使者 【印言熙寧四年重鑄則熙寧以前固有之不常置爾】 中興以來有兼管內安撫使者有兼兩浙東路兵馬鈐轄者特一時權宜奉國軍節度使又兼觀察處置等使 【見會要】 吳越納土之后率遙領政和以來又置承宣使皆非知州所帶銜也寧宗皇帝在藩邸領明州觀察使既登寶位先改元慶元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降旨升州為府以所改元名之曰慶元而守曰知軍府事凡支郡必有總會自漢分十三部以刺史察郡句章鄞鄮隸會稽郡則屬揚州宋齊以來或屬東揚州隋初改吳州總管或屬都督或屬江南道最后浙東觀察使實領明越諸州以屬江南東道采訪使錢氏稱王則明為吳越屬州國朝諸監司廢置不常今有轉運使有提點刑獄有提舉常平茶鹽而安撫使治越州為浙東會府自宣和二年始也

境土

東至海岸一百四里自海岸二百五十里方出海洋至石馬山凡兩潮約六百里為本州島之界

西至本州島界一百二十里以慈溪縣之西金川鄉桐下浦為界自界首至紹興府一百九十五里

南至本州島界一百四十六里以奉化縣南松林鄉柵墟嶺為界自界首至臺州二百四十里

北至海岸六十二里自海岸至蘇州洋二百二十里其分界處系大海即無地里相距自界首至平江府一千五百里

東南到海岸一百十二里自海岸泛大海八百三十八里至海中鋸門山為本州島之界

西南到本州島界一百三十六里以奉化縣松林鄉杉木嶺為界自界首至臺州寧海縣七十里

東北到海岸七十二里自海岸泛大海一千二十八里為本州島之界

西北到本州島界一百五里以慈溪縣鳴鶴鄉雙河為界自界首至紹興府二百五十五里

本州島在東京之東南以九域志考之至東京二千六百八十里今自本州島迎恩驛挨排沿路經過州縣驛程至東京都亭驛實計二千五百二十八里二百四十有五步

至行在所四百七十六里 【內渡浙江折八十里】

分野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島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視吉兇班固志地理謂吳地斗分野既以會稽為吳分矣又云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其君禹后少康之庶子封于會稽后漢志曰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須女曰星紀之次于辰為丑吳越分野晉天文志曰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于辰為丑吳越分屬揚州大抵越與吳同壤故論封域者率總言之漢永嘉中歲星熒惑太白聚牛女之閑識者以為吳越之分其后孫策孫權實有江左晉太元閑苻堅將入寇石越對曰今歲在吳分天道不順已而果敗去及陳叔寶將亡有星孛于牽牛以此考之牛女之分吳越固同之矣然按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夏吳伐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乎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兇是越之與吳又自有異分也晉志又曰會稽入牛一度春秋元命包曰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虞翻曰會稽上應牽牛之宿當少陽之位明為會稽之東部亦應牽牛之宿者歟

風俗

輿地廣記曰淮海惟揚州人性輕揚而尚鬼好祀 【晉地理志曰江南之地躁勁厥性輕揚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揚也】 會稽志曰其民勤于身儉于家奉祭祀力溝洫有禹之遺風焉漢地理志曰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宋書史臣曰會土帶海傍湖良疇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鄠杜之閑不能比也隋地理志曰會稽數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并湊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淳龐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孫策命虞翻以功曹為吾蕭何守會稽晉元帝亦謂諸葛恢曰今之會稽昔之關中其富實概可知矣明得會稽郡之三縣三面際海帶江匯湖土地沃衍視昔有加古鄮縣乃取貿易之義居民喜游販魚鹽頗易抵冒而鎮之以靜亦易為治南通閩廣東接倭人北距高麗商舶往來物貨豐溢出定海有蛟門虎蹲天設之險實一要會也高宗駐蹕吳山明為甸畿孝宗命元子保厘禮俗日盛家詩戶書科第取數既多且閑占首選衣冠文物甲于東南記曰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閑異俗俗誠異也轉移之則系乎人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溪市| 永善县| 仁寿县| 永德县| 玉林市| 昌黎县| 巧家县| 和硕县| 镇坪县| 隆德县| 容城县| 济源市| 张家口市| 金沙县| 那坡县| 太康县| 民和| 龙泉市| 漯河市| 德保县| 勐海县| 收藏| 胶南市| 汉阴县| 永福县| 万盛区| 沙湾县| 逊克县| 临泽县| 井冈山市| 阿巴嘎旗| 禄劝| 潢川县| 内乡县| 成都市| 应用必备| 舞阳县| 双桥区| 扶风县| 涿鹿县| 奉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