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褒碧齋詩話
- 陳銳
- 3229字
- 2015-11-10 10:55:13
壬、癸之際,士大夫留滯京邸,貧無所歸。如皋冒鶴亭(廣生)自命遺老,飲酒結社,相約以不受民國官職為高。其名刺猶署前清四品京堂。俄而授海關監督,冒不知所可,委屈就職。其行也,某君于車站言曰:吾輩來送遺老出山耳。冒賦詩四首見意,中有四句云:“文章那有黃金賣,時輩多將白眼看。餓死也知俄頃事,一身容易一家難。”一日,俞憲士語其家屬,以生計問題將來當作何收束。其妾曰:除非少應酬、不請客耳。若長治久安,唯有不肉食,最為節省。俞仿冒詩解之曰:“清油自比豬油賤,胖子休同瘦子看。吃素也知俄頃事,一家容易一身難。”時李梅盒同寓滬上,寫畫為生,工于作客,而不一作主人。一日,為某作書,得重酬,忽折柬宴客于某園。俞復和詩嘲之曰:“鬻書漸有垂青意,請客都將吃白看。上館也知俄頃事,在家容易出家難。”
李梅盒同年(瑞清),江西臨川人。其封翁蘭生觀察(必昌),初官武陵知縣,故梅盒曾以武陵籍中式。后改歸原籍,成進士。初,邑人余蓉初先生(祚馨)以女妻之,既再續再卒,皆余女,遂不復娶。其夫人字梅,故以“梅癡”自號。精書善畫,豪于飲啖,同人戲以李北海呼之,謂其一日嘗食百蟹也。辛亥之變,江寧官吏皆引咎去,需次者悉為逃亡,城中一總督、一上元縣尹而已。梅盒在圍城中,總督強起攝布政使。時司庫猶有銀七十萬,張勛勒兵,時時要索。梅盒堅不與,即總督亦無如何也。后江寧事平,卒以銀交省議會而去,識者難之。厥后避地滬瀆,服羽人服,廢吟止酒,間一畫松貽所知。朱古微侍郎奇之詩曰:“骨折心摧淚亦乾,世人祗作等閑看。猶聞下筆風雷起,便與臨觴醒醉難。著想何人到青史,收身百計遜黃冠。尋仙采藥誠非妄,期汝行吟創大還。”亦可以覘其品誼矣。侍郎以詞名天下,人罕見其詩,固一作者。
寶應成芙卿先生(孺),初名蓉鏡,晚字心巢,東南大儒。光緒初元,湖南設校經堂,先生來主講席,布袍大袖,善氣迎人,年已望七矣。先生淹貫漢宋,教人一以誠篤求實踐,日課必及《近思錄》、《朱子全書》,同堂諸生未數數然也。余時年少氣盛,先生嘗手書見規。及還江南,賦詩留別,次年即歸道山。哲人其萎,吾將安放,錄此亦吉光片羽也。詩曰:“岣螻峰巔云樹蒼,洞庭春色老鱸堂。百年事業裴行儉,五字詩歌陳孔璋。載酒問奇有周趙,辦香私淑在湖湘。潭州此別成千古,風雪蕭蕭欲斷腸。”“風帆咫尺即天涯,落日河梁動客懷。座撤皋比謝衡麓,手攜詩卷渡江淮。還鄉愧謁胡安定,絕學誰傳吳畏齋。杯酒論文如昨夢,湘城回首白云隈。”先生子兆摩,以舉人官直隸靈壽,不畏強御,死事甚烈,贈太仆,予謐恭恪,國史有傳。
庚辰歲,余肄業湘水校經堂。武岡鄧彌之先生(輔綸)因事到長沙,引余為忘年交,過從談詠無虛夕。是時中秋,同步月天心閣,先生既和陶,見示五古一章。越日,復袖詩過余曰:此效君為初唐體也。其詩曰:“瓊宮隱隱搗璇杵,銀漢迢迢橫繡戶。圓景由來遍大千,秋光況復盈三五。三五秋光接太清,晚霞猶傍日邊明。萬里寒空動奇色,三邊日色連秋聲。秋聲又逐邊聲起,天涯望望悲行子。未聞碧落回星楂,已見妖氛成海市。星楂眄斷無消息,海市塵昏轉愁逼。燕塞新增戌堠屯,琿春又報兵船塞。兵船戍堠遙相望,八千子弟初乘障。(晉撫曾沅伯致書曹鏡初有云:近奉旨督辦山海關邊防,奏調劉連捷一軍五千人,并列某、戴某于安徽、湖北兩軍中挑取二千人,歸某節制,勉強湊成七八千人云。)中朝行人氣凄惻,外部夷酋語恣橫。(曾劫剛星使書云:至俄,見外部大人語冷而橫。)凄惻行人行路難,可憐鐵甲關山寒。直沽列營壯畿輔,玉門出師鏖樓蘭。樓蘭塵戰何時極,伊犁石田那可得?詔募霆軍一萬人,烏集星奔捷于賊。前月東南大星墜,天赤雨沙吁足異。城頭望月一嘆嗟,壞云如山月為閟。久之與月相吐吞,欲吐不吐光缊缊。一點珠胎破老蚌,半彎塊彩留纖痕。珠胎塊彩偏饒態,推出銀盤尤可愛。入袂流風只自知,盈手清輝可長在。清輝盈手露沾衣,回宵轉晝須臾期。沈吟徙倚各歸去,臥聽城頭清漏稀。”余捧誦玩味,先生復言曰:拙詩祗“入袂流風”一句似初唐耳。老輩辨體之嚴如此。今人執筆為詩,動云學某體,似某詩,抑何可笑。
“廝養娶才人,天孫嫁河鼓。一配從從終百年,粉淚蔫花不能語。君不見卓女未尚長卿時,容華倚翠人未知。簪玉鳴金壓羅毅,平生分作商人妻。良史賤商因重俠,筆底琴心春疊疊。一朝比翼上青霄,闕下爭傳雙美合。使節歸迎駟馬高,始知才貌勝錢刀。古來志士亦如此,膠鬲遷殷援去囂。卓鄭從今識文理,有女先求天下士。錦水鴛鴦不獨飛,春來江上霞如綺。得意才名不久居,五年倦仕謝高車。華陽仕女論先達,唯有臨邛一酒爐。”《琴歌》一篇,王湘綺作。先生為余書扇,附記曰:“讀《史》傳,竊疑相如事不可入國史。推司馬意,蓋取其開擇壻一法耳。”目光如炬,詩更跌宕淋漓。侈談自由結婚者,盍亦知所本。
譚組盒(延闿)幼有神童之稱。及長,五官并用,從先子讀書五年,所學益進。中光緒甲辰會元,朝孜第一,得館選。終滿清之世,湖南會元,僅譚一人耳。辭章本其所長,獨喜言經世之學,詩文題有存者。在廣州時,曾作《顯微鏡詩》,格調略仿唐賢,而詞意未能脫化。余略為潤色,存日記中,茲特為錄出之。詩曰:“暈如輪兮光如織,寶鏡本自空明國。攜從伊麻游上都,王公貴人譽顏色。外凹中凸瑩清霜,寒魄襲人人掩藏。一朝拂拭出懷袖,頓覺眼大如箕張。瑯環秘笈堆螢案,細點蠅頭字珠貫。能令么虱同車輪,忽望閶門懸匹練。咄哉巧思羌莫比,闡幽燭景須如此。照膽曾聞贏氏宮,垣方詎數上池水。吾聞至人激心胸,須彌芥子光熊熊。蝸角奸睫眇天下,何況萬物皆虛空。玻敲日羲和死,持照古今須臾事。試看坳堂覆杯水,蓬萊宮闕青云起。”
曩在長州縣署,趙豹文同年出示翁覃溪手書武虛谷墓志銘,為大興朱文正撰記。孫淵如(校“如”字原脫。)跋語中有云:“博山縣署中,有園石,上有銘詞,字甚古,有曰‘青巘障日,虛谷回風’二語。考當時番役之獄,構之者為青蝎劉君,名字預同,事亦奇矣。”余信筆題一律于卷尾云:“大興文筆北平書,強項風裁想見之。信史幾人傳直節,貞珉千古勒英辭。回風障日都成讖,白璧青蠅孰可疑。太息賈生無祿命,漢皇前席悔淹遲。”
小坡舍人(文焯)三十年前指畫仙童一幀,筆意不讓金冬心、程雪樓。撫帥屬摹之寒山寺壁,而原本遂為多竹三祿所得。庚戌歲杪,聽楓園消寒一集,竹三出際,為題一絕句云:“三十年前舊指痕,頭陀云月氣昏昏。滄桑變后無歸地,留與寒山話酒尊。”
瓊州多壁虎,善鳴,其聲清脆。又多樟木蟲,每值風起,滿屋群飛。東坡詩:“靜看月窗盤蜥易,臥聞風幔落伊威。”蓋紀實也。
曾文正立水師湖南,仿廣式作“快蟹”、“長龍”、“三版”三種船。今駁船謂之三版也。唐錢起詩:“一灣斜照水,三版順風船。”絕非如此矣。
吾常為王藩衫方伯昔年備兵地,亂后來僑,與余書醞相勞苦,倡和有詩。朱古微次韻寄之,曰:“極天兵火況修途,誰謂萍蓬匪定居。用意故須憂患外,告哀猶是亂離初。新知濡響宜樽酒,舊頌流傳尚井盧。日夕雙江急東下,莫因人事損音書。”此與前《贈李梅盒》作,皆為杰特。薄衫原作云:“還軫兵戈九折途,寄巢風雪一廛居。妻孥尚在真成累,故舊相逢解念初。不死與誰消暮日,余生何處是吾廬?余宗未返跫音絕(謂王夢湘),破涕緣君尺素書。”余次韻云:“相忘龜尾在泥涂,猶勝當年藻稅居。形質雖存非復我,江山信美不如初。新愁突兀逃亡屋,舊夢依稀諫草廬。未可全無消遣法,籬根補讀橐馳書。”
日本櫻花,涮西某君移植西湖。陶心云浚宣函來徵詩,余為題絕句五首。茲記其首末二絕云:“密柒濃云遜錦城,墨堤江上舊知名。東瀛看慣渾閑事,一到西湖世已驚。”“記取春皇作嫁時,蓬瀛清淺水痕知。游人莫便來攀折,此是東方第一枝。”
巴陵吳鳳孫(獬),乙未進士,選江西知縣,改教職。豐才博學,兀募自喜,詩格在玉川、白傅之間。尤善飛白,作漢印絕佳。余函索,鉤吳作詩曰:“金陵逢伯強,猥使定所制。譬如離婁公,乃索師曠視。馮驪故罐然,夸張容我事。江流無往還,云泥有稽滯。已分鄙吝胸,永隔溫雅致。今者過聽誰,書來索我宇。我字如我詩,不在工拙次。孟公酒甕多,持覆聊可試。”
民調局異聞錄之勉傳
這是關于一個長生不老的男人跨越兩千年的故事,在每一段歷史的角落里都曾經留下過他的名字。他曾經是一些人心中的噩夢,也曾經把一些被噩夢困擾著的人們喚醒。故事的開始他的名字叫做吳勉,故事的結局他的名字叫做無敵。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遲來的周先生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