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海陵天德元年。廢度僧道 按金史海陵本紀。不載按續文獻通考(云云)。

章宗明昌元年。春正月戊辰。制禁自披剃。為僧道者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明昌二年。二月壬辰。敕親王及三品官之家。毋許僧尼道士出入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明昌三年。敕釋道拜父母。其禮數。一準常儀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三年。三月癸巳。尚書省奏。言事者為釋道之流。不拜父母親屬。敗害風俗。莫此為甚禮官言。唐開元二年敕云。聞道士女冠僧尼。不拜二親。是為子而忘其生。傲親而徇于末。自今以后。并聽拜父母。其有喪。紀輕重及尊屬。禮數一準常儀。臣等以為宜依典故。行之制可。

承安元年。敕大定十五年。附籍僧尼道士女冠。年六十以上。并令受戒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元年。六月丁卯。敕自今長老太師大德。不限年甲。長老太師。許度弟子三人。大德二人。戒僧年四十。以上者度一人。其大定十五年。附籍沙彌。年六十以上。并令受戒。仍不許度弟子尼道士女冠。亦如之。

承安二年。降僧道度牒。紫褐師德號。以助軍儲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二年。夏四月。尚書省奏。比歲北邊。調度頗多。請降僧道。空名度牒。紫褐師德號。以助軍儲。從之。

泰和二年。十二月癸酉。以皇子晬日。放僧道戒牒三千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宣宗興定二年。詔沿邊諸州僧道。惟本處受度。聽依舊居止外來者。遣入郡譏其出入 按金史宣宗本紀。興定二年。冬十月戊午。尚書省言。獲奸細叛亡。率多僧道。詔沿邊諸州。惟本處受度。聽依舊居止。來自河北山東。遣入內郡。譏其出入。

憲宗元年。夏六月。以僧海云。掌釋教事。以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 按元史憲宗本紀(云云)。

憲宗 年。召僧道二家。同詣上所辨析。以僧勝。敕道士樊志應等。削發為僧 按元史憲宗本紀。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世祖居潛邸時。憲宗有旨。令僧道二家。同詣上所辨析。二家自約。道勝則僧冠首而為道。僧勝則道削發而為僧。既而僧家勝。上遣近臣脫歡將道者。樊志應等十有七人。詣龍光寺削發為僧。焚偽經四十五部。天下佛寺。為道流所據者。二百三十七區。悉命歸之。

世祖中統二年。采訪僧道 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二年五月。遣王祐于西川等路。采訪僧道。八月賜慶壽寺。海云寺。陸地五百頃。

中統三年。以星變。敕作佛事并設醮 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三年。十一月乙酉。太白犯鉤鈴。丁亥敕圣安寺。作佛頂金輪。會長春宮。設金箓周天醮。

至元三年。夏四月庚午。敕僧道。祈福于中都寺觀。

至元四年九月。癸丑。申嚴西夏中興等路。僧尼道士之禁。

至元七年。九月庚子。敕僧道。也里可溫有家室。不持戒律者。占籍為民。

至元十二年。秋七月癸未。詔遣使江南。搜訪僧道陰陽人等。

至元十三年。六月庚午。敕西京僧道。也里可溫答失蠻等有室家者。與民一體輸賦。

至元十九年。冬十月己丑。敕河西僧道。也里可溫有妻室者。同民納稅 按以上。俱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五年。命作佛事設醮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命亦思麻等。七百余人作佛事。坐靜于玉塔殿。寢殿。萬壽山護國仁王等寺。凡五十四會。天師張宗演。設醮三日。

至元二十七年。春二月。順州僧道士。四百九十一人。饑給九十日糧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九年。秋七月癸亥。也里嵬里沙沙嘗簽僧道儒。也里可溫答赤蠻為軍。詔令止隸軍籍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成宗元貞元年。賜天師張與棣等玉圭。又賜帝師佛冠。為造宮塔 按元史成宗本紀。元貞元年。春二月。賜天師張與棣。宗師張留孫真人張志仙等十三人玉圭。各一制寶玉。五方佛冠賜帝師。三月以東作方殷。罷諸不急營造。惟帝師塔。及張法師宮不罷。

大德元年。詔定僧道禁制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元年。夏六月。詔僧道犯奸盜重罪者。聽有司鞫問。十一月壬戌。禁僧道擅據礦炭山場。十二月戊戌。中書省臣同河南平章孛羅歡等言。富戶規避差稅。冒為僧道。且僧道作商賈。有妻子。與編氓無異。請汰為民。宋時為僧道者。必先輸錢縣官。始給度牒。今不定制。僥幸必多帝令議擬以聞。

大德六年。冬十一月。詔江南寺觀。凡續置民田。及民以施入為名者。并輪租充役。

大德八年。夏四月。命僧道為商者輸稅。 按以上。俱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大德十一年五月。武宗即位。十二月。詔僧道也里可溫答失蠻。并依舊制納稅 按元史武宗本紀(云云)。

武宗至大二年。詔征僧道租稅 按元史武宗本紀。至大二年。夏六月乙亥。中書省臣言河南江浙省言宣政院。奏免僧道也里可溫答失蠻租稅。臣等議。田有租。商有稅。乃祖宗成法。今宣政院一體。奏免非制有旨。依舊制征之。

至大四年。仁宗即位。罷僧道諸司 按元史仁宗本紀。至大四年。春三月庚寅。帝即位。夏四月。罷僧道也里可溫答失蠻頭陀白云宗諸司 按李孟傳。孟字道復。仁宗嗣立真。拜中書平章政事進階光祿大夫時。釋老二教。設官統治。權抗有司。撓亂政事。僧道尤苦其擾孟言人君之柄。在賞與刑。賞一善而天下勸。罰一惡而天下懲。柄乃不失所施。失當不足勸懲。何以為治。僧道士既為出世法。何用官府繩治。乃奏雪冤死者復其官。蔭濫冒名爵者悉奪之。罷僧道官。天下稱快。

仁宗延祐七年。英宗即位。御史請罷僧道濫爵 按元史英宗本紀。延祐七年。春三月。帝即位。五月壬寅。監察御史。請罷僧道濫爵。及建寺之費。丙午御史劉恒。請興義倉。奪僧道官。

英宗至治三年。三月辛亥。以圓明王道明之亂。禁僧道度牒符箓 按元史英宗本紀(云云)。

泰定帝泰定元年。張圭等奏請。減罷醮祠佛事。僧道典買民田悉役之。有畜妻子者。罷遣為民。不從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不載 按張圭傳。泰定元年六月車駕在上都。先是帝以災異。詔百官集議。圭乃與樞密院御史臺翰林集賢兩院官。極論當世得失。與左右司員外郎宋文瓚。詣上都奏之。其議曰。累朝斡耳朵所立長秋承徽長寧寺。及邊鎮屯戍別議處之。自古圣君。惟誠于治政。可以動天地感鬼神。初未嘗徼福于僧道。以厲民病國也。且以至元三十年。言之醮祠。佛事之目。止百有二。大德七年。再立功德使司。積五百有余。今年一增其目。明年即詣為例。已倍四之上矣。僧徒又復營干近侍。買作佛事。指以算卦欺昧奏請僧修布施莽齋。自稱特奉。傳奉所司。不敢較問。供給恐后。況佛以清凈為本。不奔不欲。而僧徒貪慕貨利。自違其教。一事所需。金銀鈔弊。不可數計。歲用鈔數千萬錠。數倍于至元間矣。凡所供物。悉為己有。布施等鈔。復出其外。生民脂膏。縱其所欲。取以自利。畜養妻子。彼既行不修潔。適足褻慢天神。何以要福。比年佛事愈繁。累朝享國不永。致災愈速。事無應驗。斷可知矣。臣等議。宜罷功德使司。其在至元三十年以前。及累朝忌日醮祠。佛事名目止。令宣政院主領修舉。余悉減罷。近侍之屬。并不得巧計。擅奏妄增名目。若有特奉。傳奉從中。書復奉乃行世祖之制。凡有田者。悉役之。民典賣田。隨收入戶。鐵木迭兒為相。納江南諸寺賄賂。奏令僧人買民田者。毋役之。以里正主首之屬。逮今流毒細民。臣等議。惟累朝所賜僧寺田。及亡宋舊業。如舊制勿征。其僧道典買民田。及民間所施產業。宜悉役之。著為令僧道出家。屏絕妻孥。蓋欲超出世表。是以國家優視。無所徭役。且處之宮寺。宜清凈。絕俗為心。誦經祝壽。比年僧道。往往畜妻子。無異常人。如蔡道泰班講主之徒。傷人逞欲壞教干刑者。何可勝數。俾奉祠典。豈不褻天瀆神。臣等議。僧道畜妻子者宜罪。以舊制。罷遣為民。帝不從。

泰定二年。詔寺觀田土。與民均役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二年。春正月。中書省臣言。江南諸寺觀田土。非宋舊置。并累朝所賜者。請仍舊制。與民均役。從之。

泰定四年。秋七月。籍僧道有妻者。為民。九月禁僧道買民田。違者坐罪。沒其直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云云)。

致和元年。春正月。禁僧道匿商稅。夏四月己酉。御史楊倬等。以民饑。清分僧道儲粟濟之。不報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云云)。

文宗天歷二年。修醮作佛事 按元史文宗本紀。天歷二年。秋八月。遣道士苗道一吳全節。修醮事于京師。冬十一月。后八不沙。請為明宗資冥福。命帝師率群僧。作佛事七日。于大天源延圣寺。道士建醮于玉虛天寶太乙萬壽四宮。及武當龍虎二山。

至順元年。命僧道輸粟者。加師號。以庫藏等物。給佛寺。鑄金印賜道士 按元史文宗本紀。至順元年。春二月。命僧道輸己粟者。加以師號。閏七月。籍鎖住野里牙等。庫藏田宅奴仆牧畜。給大承天護圣寺為永業。鑄黃金神仙符命印。賜掌全真教道士苗道一。

至順二年。以水旱。大給僧道度牒 按元史文宗本紀。至順二年三月。中書省臣言。宣課提舉司歲榷商稅為鈔十萬余錠。比歲數不登。乞譏僧道為商者。仍征其稅。有旨誠為僧者。其仍免之。浙西諸路。比歲水旱。中書省臣請。令寺觀諸田佃民。從其主假。貸錢谷自賑。并給僧道度牒一萬道。從之。

順帝元統二年。春正月癸卯。敕僧道與民一體充役。是歲禁私創寺觀庵院。僧道入錢五十貫。給度牒方出家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至正二年。夏六月戊申。命江浙撥賜僧道田還官。征糧以備軍儲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至正六年。詔復立佛寺道宮。財用規運總管府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六年。冬十二月甲申。詔復立大護國仁王寺。昭應宮。財用規運總管府。凡貸民間錢二十六萬余錠。

至正十五年。夏六月。江浙省臣奏請。寺觀撥賜田糧。盡行拘收。從之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明定僧尼道士女冠。尊卑之分。并令拜父母。祭祀喪服。與常人同。衣服不得用纻絲綾羅 按明會典。釋道二教。自漢唐以來。通于民俗。難以盡廢。惟嚴其禁約。毋使滋蔓。令甲具在最為詳密云 凡稱道士女冠者。僧尼同。若于其受業師。與伯叔父母同。其于子弟。與兄弟之子同 凡僧尼道士女冠。并令拜父母。祭祀祖先。喪服等第。皆與常人同。違者。杖一百還俗若僧道衣服。止許用紬絹布匹。不得用纻絲綾羅。違者。笞五十還俗。衣服入官。其袈裟道服。不在禁限。

太祖洪武三年。令僧道自居房舍。不得僭用紅色彩畫。建齋設醮。不許奏章上表。投拜青詞 按明會典。凡寺觀庵院。洪武三年。令除殿宇棟梁門牕神座案卓。許用紅色。其余僧道。自居房舍。并不許起造斗拱。彩畫梁棟。及僭用紅色什物床榻椅子 按明大政紀。洪武三年。六月癸亥。中書省奏。凡僧道建齋設醮。不許奏章上表。投拜青詞。亦不許塑畫天地神祇。及白蓮社明尊教白云宗巫覡扶鸞禱圣書符咒水諸術。并加禁止。庶幾左道不興。民無惑志。詔從之。

洪武五年。罷僧道丁錢。造周知冊。頒行天下寺觀 按明會典。凡僧道給度。洪武五年。令給僧道度牒。罷免丁錢。僧錄道錄司。造周知冊。頒行天下寺觀。凡遇僧道。即與對冊其父兄貫籍告度日月。如有不同即為偽冒。

洪武六年。令府州縣。止存大寺觀一所。僧道必精通經典。方給牒。女子年未四十。不許為尼姑女冠 按明會典。洪武六年。令各府州縣。止存大寺觀一所。并處其徒。擇有戒行者領之。若請給度牒。必考試。精通經典者方許 是年令民家女子。年未及四十者。不許為尼姑女冠。

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乙酉。定天下僧道服色袈裟法服 按明大政紀(云云)。

洪武二十四年。禁僧道雜處于外。寺觀非舊額者。悉毀之。佛經譯定者。不許增減辭語。道士設醮。不許拜奏青詞 按明會典。凡清理寺觀。洪武二十四年。令清理釋道二教。凡各府州縣寺觀。但存寬大可容眾者一所。并居之。不許雜處于外。違者。治以重罪。親故相隱者流。愿還俗者聽 又令天下僧道。有創立庵堂寺觀。非舊額者。悉毀之。令佛經翻譯已定者。不許增減辭語。道士設醮。不許拜奏青詞。各遵頒降科。儀民有效。瑜珈教稱為善友。假張真人名。私造符箓者。皆治以重罪  按續文獻通考。是年辛未。敕禮部清理釋道。曰佛本異教。漢時至自西域。當時士民崇敬。后有去須發舍兒童出家者。其修行則去色相。絕嗜欲。潔身為善。道教始老子。至漢張道陵。以異術攝召鬼神。御災捍患。二教立世。久不磨滅者。以此今學佛老者。皆不循其本俗。違教敗行。為害甚大。自今天下僧道。凡各府州縣寺觀雖多。但存其寬大可容眾者一所。并居之。毋雜處于外。與民相混違者。治以重罪。

洪武二十六年。令考試僧道中式者給牒 按明會典。凡保舉僧道。洪武二十六年。令各布政司。并直□府州縣。申呈開設僧道衙門。保舉到僧人劄付僧錄司。道士劄付道錄司。考試如果中式就申吏部施行 是年令司每三年考試。能通經典者。申送到部具奏。出給度牒。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 柘城县| 桐梓县| 渭南市| 鸡西市| 沅江市| 黄龙县| 南投县| 永春县| 济阳县| 望城县| 梓潼县| 百色市| 阳江市| 孝感市| 开封市| 余姚市| 闽侯县| 宣化县| 高雄市| 通许县| 关岭| 新密市| 开原市| 察雅县| 松江区| 安泽县| 昭平县| 呼图壁县| 罗甸县| 东辽县| 安仁县| 广德县| 合江县| 滦平县| 龙山县| 平陆县| 正阳县| 鹤庆县| 承德县| 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