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元勛家書品讀
- 唐洲雁 李揚編著
- 1446字
- 2019-04-01 18:21:24
瞿秋白給楊之華的信
(1929年7月15日)
之華:
臨走的時候,極想你能送我一站,你竟徘徊著。
海風是如此的飄漾,晴明的天日照著我倆的離懷。相思的滋味又上心頭,六年以來,這是第幾次呢?空闊的天穹和碧落的海光,令人深深的了解那“天涯”的意義。海鷗繞著桅檣,像是依戀不舍,其實雙雙棲宿的海鷗,有著自由的兩翅,還羨慕人間的鞅掌。我倆只是少健康,否則如今正是好時光,像海鷗樣的自由,像海天般的空曠,正好準備著我倆的力量,攜手上沙場。之華,我夢里也不能離你的印象。
獨伊想起我嗎?你一定要將地名留下,我在回來之時,要去看她一趟。下年她要能換一個學校,一定是更好了。
你去那里,盡心的準備著工作,見著娘家的人
,多么好的機會。我追著就來,一定是可以同著回來,不像現在這樣寂寞。你的病怎樣?我只是牽記著。
可惜,這次不能寫信,你不能寫信。我要你弄一本小書,將你要寫的話,寫在書上,等我回來看!好不好?
秋白
七月十五日
【品讀】
1929年7月,瞿秋白從莫斯科啟程去德國,出席在法蘭克福召開的國際反帝同盟大會。當時,妻子楊之華也在莫斯科,正準備前往海參崴參加在8月召開的太平洋勞動大會。這是瞿秋白離開莫斯科后在海船上寫給楊之華的信。
他用輕柔而又不失深沉的筆調,描述了自己對妻子和女兒的無比眷念。對于這個小“獨伊”,瞿秋白格外關愛。他在多封信中都念念不忘。瞿秋白兩次婚姻,都沒有兒女。瞿獨伊不是他親生的,但他對這個女孩的感情,遠遠超過了親生父親。楊之華和前夫離婚后,因遭到沈家的反對,女兒帶不出來,孤零零地留在鄉下。年幼的孩子非常想念媽媽,沈家的人冷酷地欺騙她“你媽媽死了”。然而,媽媽更惦記著孩子。每每想起孩子的起居飲食、身體狀況,尤其是在沈家受到冷落又沒有媽媽的懷抱可以依偎時,楊之華的心都碎了。瞿秋白善解人意,他不斷地安慰妻子,主動幫助她抽空回鄉下看孩子。
1925年春的一天,楊之華獨自來到沈家,沈家的人不僅不讓她接孩子,連見都不讓見。大姨太太見狀不忍心,悄悄地幫助她和孩子相聚。孩子認出了媽媽,但又說媽媽已經死了。楊之華拭著眼淚離去。回到上海,她心情更加難受。細心的瞿秋白立即體察到此行不順利,便安慰她,還給她講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他說:“你過去在婚姻上所遭到的不幸,一時不陪同孩子團聚,這一點和安娜·卡列尼娜相同。但是,你和安娜·卡列尼娜所處的時代完全不同了,你一定會得到幸福,也一定能得到孩子,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久,瞿秋白又寫了一首長詩給她,痛斥了黑暗的舊社會,并表示:孩子有著光明的前途,我一定要保護她,一定會比她親生父親更負責任地培養她,教育她,使她將來在社會上發揮自己的力量。后來,瞿秋白和楊之華想盡一切辦法,把孩子領到了自己的身邊。
在新的家庭里,小獨伊生活得非常幸福。瞿秋白對她視若掌上明珠,傾注了大量的愛。他經常去幼兒園接送孩子,回到家里,不管多忙,總要抽一點時間手把手地教孩子寫字,畫畫。孩子獲得了新生,瞿秋白欣喜地把這看做他和楊之華“赤愛的新的結晶”。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小小的蓓蕾,
含孕著幾多生命。
陳舊的死灰,
幾乎不掩沒光明。
看那沙場的血花燦爛,
經過風暴之后的再生。
誰道是無意中的赤化?
卻是愛的新結晶。
可見他對女兒深深的愛。從信中可以看出,瞿秋白不僅多才多藝,而且感情細膩豐富。這封寄自海船上的信寫得情景交融,委婉動人,信中瞿秋白把自己和妻子比作大海上自由飛翔、雙雙棲宿的海鷗,用散文詩一般的優美筆調,抒寫了對愛人的思念。一句“準備著我倆的力量,攜手上沙場”,表達了這對革命愛侶追求事業和為理想獻身的高尚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