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資治通鑒》
- 龔學(xué)剛編著
- 2字
- 2019-01-01 21:39:27
上篇
三家分晉智伯喪命
春秋末期,各諸侯國之間進行了長期的爭霸戰(zhàn)爭,一些國力衰微的小國很快就被強盛的大國吞并了。而曾經(jīng)稱霸中原的晉國已經(jīng)霸氣全無,君王大權(quán)旁落,由六家大夫執(zhí)掌朝政,他們擁有各自的地盤和軍隊。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們互相攻打,最后兩家被打敗,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而這四家中,智家兵多將廣,實力最為雄厚。
大夫智伯是個野心家,他嫌自己的土地不夠多、疆域不夠廣,便找借口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想當(dāng)年晉國獨霸中原,眾多諸侯國莫不臣服,如今卻……”說著,智伯看著他們?nèi)碎L嘆了一口氣,繼續(xù)說:“依我之見,為了讓晉國盡快強大起來,恢復(fù)霸主的地位,我們四家應(yīng)該各自拿出一百里的土地歸于國家。”
三家大夫都是飽讀詩書之人,對智伯的詭計心知肚明:他是想以國家的名義吞并三家的土地啊!韓康子深知自己勢單力薄,與智家對抗無異于以卵擊石。為了明哲保身,他讓出了一些土地。魏桓子出于同樣的心理,也讓出了一些土地。只有趙襄子不亢不卑地說:“土地是祖輩用性命換來的,豈可輕易送人!”說罷便拂袖而去。智伯勃然大怒,一掌拍在桌子上,桌子上的酒樽碟箸跳得老高,隨即惡聲命令韓康子和魏桓子一起發(fā)兵攻打趙家,并許諾勝趙之后,由三家平分趙家的土地。二人不敢違背,領(lǐng)命而去。
公元前455年,智伯率領(lǐng)中軍,魏桓子的軍隊擔(dān)任左路,韓康子的軍隊擔(dān)任右路,將趙家的都城晉陽圍了個水泄不通。趙襄子見大兵壓境,死守不戰(zhàn)。每逢三家士兵搭梯攻城時,城頭上萬箭齊發(fā),三家士兵死傷無數(shù),卻沒有辦法攻下城池。就這樣,趙襄子憑著強弓硬弩屢次擊退三家軍隊的進攻,死守兩年多。
到公元前453年,事情發(fā)生了變化。一天,智伯登上一處山地觀察地形,忽然看到晉陽城東北方向那條波濤洶涌的晉水,心念一動,有了破城的主意:如果想辦法挖一條渠道,將晉水引到西南邊,不就能把晉陽城淹了嗎?于是,他命令士兵挖地通渠,將水引到晉陽城,又在上游修筑大壩,攔住上游的水。
等渠道挖通后,又逢天降大雨,水壩里很快就儲滿了水。智伯見狀不禁高呼:“真是天助我也!”他令人將大壩挖開豁口,大水立刻向晉陽城洶涌奔去。不多時,城里的房屋被水盡悉淹沒,百姓們紛紛逃往高處避難。他們恨透了智伯,紛紛向趙襄子表示:誓與城池共存亡,寧可被水淹死,也決不投降智伯。
韓康子和魏桓子察看水勢時,不禁暗自心驚,各自擔(dān)憂。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
和韓家的封邑平陽
旁邊各有一條河,誰能保證智伯有一天不會用同樣的手段來對付他們呢?
此時,晉陽城里的形勢越來越嚴峻,糧食短缺,將士生病,眼看快要守不住了,趙襄子萬分著急。這時,謀士張孟說:“大夫不必擔(dān)憂,我愿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韓、魏兩家反戈一擊,共同討伐智伯。”當(dāng)夜,張孟潛出城外,見了韓、魏二人說:“如果今天讓智伯攻下晉陽城,你們有朝一日必會有同樣的下場。”韓、魏二人早有反智之意,如今聽張孟一說,正中下懷。于是,三人密議攻打智伯的事宜。
第二天夜里,趙、魏、韓三家按照約定好的時間開壩放水,淹沒了智軍營地。三家軍隊里外夾攻,智軍大敗,智伯也在混亂中被殺。
古今通鑒
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聯(lián)手滅了智家。除了奪回自己的土地外,他們又把晉國的土地瓜分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見木已成舟,無可挽回,便正式承認趙、韓、魏三家為諸侯。“三家分晉”意味著戰(zhàn)國時期的到來。
智伯是個有才無德的人,他貪婪、狂妄,以為打敗趙家易如反掌,卻未曾料到韓、魏兩家考慮到自己的利益,為避免將來被智家吞并,會聯(lián)合趙國對付他,最終落了個家破人亡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