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Cinema 4D + After Effects動態圖形設計案例解析作者名: Klet本章字數: 1045字更新時間: 2019-01-02 05:42:37
第1章 動態圖形設計概述

本章介紹
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上呈現了眾多創意突出的扁平化風格的動態圖形作品,讓人印象深刻,使得Motion Graphics一詞被眾多人誤以為指的是這一類型,實則不然,這正是本章內容的重點,主要讓讀者了解動態圖形設計行業的來龍去脈,更深入地了解動態圖形設計。

1.1 什么是動態圖形
動態圖形是影像家族的成員之一,伴隨著電影產業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視覺藝術,它作為一種新興的視覺呈現形態,在國內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而西方發達國家早已獲得了廣泛的認知,產業鏈發展也較為成熟。

早期的影像攝制工具

早期的電影

著名的Motion Graphics網站:www.motionserved.com
動態圖形的名稱翻譯來源于英文Motion Graphics,意思是“隨時間流動而改變形態的圖形”,簡單來說動態圖形可以解釋為會動的圖形設計。
廣義上來講,Motion Graphics是一種融合了電影與圖形設計的語言,基于時間流動而設計的視覺表現形式。


Discovery頻道動態圖形ID
動態圖形有點像平面設計與動畫片之間的一種產物,動態圖形在視覺表現上使用的是基于平面設計的規則,在技術上使用的是動畫制作手段。
傳統的平面設計是靜態的視覺表現,主要是針對平面媒介服務;而動態圖形則是站在平面設計的基礎上去制作一段以動態影像為基礎的視覺符號,也就是將靜態的設計元素賦予動態化。也許對于初學者來說很難分辨動畫片和動態圖形設計之間的具體區別,如果加以區分的話,那么前者大多時候是以角色敘事而存在,動態圖形設計則是相對抽象的視覺表現,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圖形化的呈現。就好像平面設計與漫畫書,即使它們同樣是在平面媒介上來制作,區別之處在于一個是設計平面的視覺表現形式,而另一個則是運用圖像為內容敘事而服務。
平面家族

平面設計
影像家族

動態圖形設計

漫畫書

動畫片
一般來說,動態圖形是基于時間流動而變化的非敘述性、非具象化的視覺設計。其中,非敘述性、非具象化特點是動態圖形區分傳統的影視動畫藝術的最大不同點,強調它是基于時間流動的視覺設計藝術。
動態圖形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具備多樣性的傳達語言,說它非敘述性也并非絕對。以色列藝術家YOAV BRILL就用動態圖形藝術敘述了一段自己的經歷,短片中運用非常簡單的彩色圓形來代表不同角色的區別和性格,通過圖形的移動和抖動表現角色內心的緊張、孤獨和怯懦。故事中他是一個看不見色彩的人,在他12歲的某一天,校領導決定將餐廳的餐盤換成五顏六色,這項決策讓他的秘密被暴露出來,并因此而出糗,他開始刻意隱藏自己,讓自己變得和所有人都一樣。從此以后,這便成了只有他一個人知道的秘密,他學會和他人一樣去“感受”身邊的事物,直到有一天去海邊旅游時,一個人陌生人轉過頭來對他說“原來海在這個時候會變成紅色”,從此他心底的秘密又被打開。

Ishihara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動態圖形綜合了現代圖形藝術和影像藝術的美學原則,使得影像、圖形、文字和聲音等各種藝術表現統一后組成一個整體去發揮它的作用,為人們制造更加豐富而立體的感官體驗。

動態圖形藝術欣賞
1.2 動態圖形的歷史和發展
許多人認為動態圖形是最近十幾年才出現的新興事物,實際上,動態圖形的存在至少已經有了50多年的歷史。也有人認為動態圖形的出現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電影技術的發明。1832年,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陶(Joseph Plateau)發明了費納奇鏡(Phenakistoscope),首次在人們眼前制造了運動的圖像,同年奧地利人西蒙·馮施坦普費爾(Simon von Stampfer)也發明了類似的動畫裝置Stroboscope。

費納奇鏡(Phenakistoscope)
而首次使用術語“Motion Graphics”的是美國著名動畫師約翰·惠特尼(John Whitney),他在1960年創立了一家名為Motion Graphics的公司,并使用機械模擬計算機技術制作電影電視片頭及廣告。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在1958年和著名設計師索爾·巴斯(Saul Bass)一起合作為希區柯克電影《迷魂記》(Vertigo)制作的片頭。

美國著名動畫師約翰·惠特尼(John Whitney)工作照和作品
在動態圖形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先驅者是索爾·巴斯,他為一系列的熱門電影設計了非常出色的片頭并且影響深遠,如1955年的《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1958年的《迷魂記》(Vertigo),1959年的《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以及1960年的《精神病人》(Psycho)等,這些都是極具動態圖形風格的典型作品。

1955年《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

1958年《迷魂記》(Vertigo)

1958年《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

1960年《精神病人》(Psycho)
索爾·巴斯在20世紀50年代一共創作了21部電影片頭,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有這樣的成就是非常的了不起的。
隨著動態圖形藝術的風靡,美國三大有線電視網絡ABC、CBS和NBC率先開始在節目中應用動態圖形,不過當時的動態圖形較為簡單,只是作為企業標識出現,而不是創意與靈感的表達。20世紀80年代,隨著彩色電視和有線電視技術的興起,小型電視頻道開始出現,為了區分于三大有線電視網絡的固有形象,后起的電視頻道紛紛使用動態圖形作為樹立形象的宣傳手段。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除了20世紀80年代有線電視的普及,電子游戲、錄像帶和各種電子媒體的不斷發展所產生的需求為設計師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在當時的技術制約下,大量需要能夠創作動態圖形的設計師。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影響力最為廣泛的設計師是基利·庫柏(Kyle Cooper),他將印刷設計中的設計理念應用在動態圖形設計中,從而把傳統設計與新的數字技術結合在一起。他參與設計過的電影、電視劇片頭多達150部以上。其中以他在1995年為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導演的電影《七宗罪》(Seven)所設計的片頭最具代表性。

《七宗罪》海報

《七宗罪》片頭精彩畫面
隨著科技的進步,動態圖形的發展日新月異。在20世紀90年代初,大部分設計師只能在價值高昂的專業工作站上開展工作。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和眾多CG軟件開發廠商開始為個人電腦開發軟件,很多的工作任務從工作站轉向了數字電腦,這期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獨立設計師,快速地推動了CG藝術的進步。在這之后,隨著數碼影像技術革命性地發展,將動態圖形推到了一個新的高點。

1973年Xerox Alto

1979年Three Rivers PERQ

1990年Sun SPARCstation早期圖形工作站

1997年SGI Octane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電腦性能的飛躍提升以及技術的普及,根本上改變了設計師的創作手段。現如今,一臺普通的家用電腦配合上相應的軟件,就已經能夠做出質量非常不錯的動態圖形作品。

動態圖形藝術欣賞
1.3 動態圖形的應用領域
現代人的生活被各種信息和屏幕包圍著,可以承載動態圖形的媒介數不勝數,幾乎能使圖像運動起來的媒介就有動態圖形的存在,動態圖形已經逐漸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動態圖形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它的表現形勢豐富多樣,總能輕易與各種藝術風格混搭,應用范圍也非常廣泛。目前,動態圖形的主要需求市場集中于節目頻道包裝、電影電視片頭、商業廣告、MV、現場舞臺屏幕和互動裝置等。

SYFY頻道導視系統

20世紀Fox電影公司電影片頭

NIKE廣告

Matta-Release The Freq音樂錄像帶

X-Factor 2013舞臺現場

Time Warp現場裝置
此外,還有相關的互動設計領域,比如網站、手機、平板電腦、DVD菜單和電子游戲界面等。

動態圖形在互動設計領域的應用
動態圖形經常結合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動態圖形(Motion Graphics)和信息圖形(Info Graphics)結合之后便誕生了以信息內容為基礎的信息動態圖形。

動態圖形在信息圖形領域的應用
對于商業客戶來說,動態圖形制作時間和資金的性價比都更易接受,而且創意突出,形式直接,傳播效果強,是目前廣告宣傳中最佳利器。

優秀動態圖形設計作品
人們對視聽娛樂的要求越來越苛刻,渴望擁有更豐富的立體表現,傳統的設計將會被越來越多的客戶要求動態展示,動態圖形將大有作為。
1.4 動態圖形設計師使用什么軟件
目前,動態圖形(Motion Graphics)的制作手段主要依靠計算機圖形(Computer Graphics),簡稱“CG”制作,屬于CG藝術領域的一個分支。
幾乎所有的CG軟件都能應用在動態圖形設計上,不過因為工作流程和軟件側重點不同,并非所有軟件都適合制作動態圖形。動態圖形設計師通常需要掌握一款可以制作二維的合成軟件和一款三維動畫軟件,目前在業內最常見也是最佳的組合便是Adobe公司旗下的After Effects和Maxon公司出品的Cinema 4D。另外,Photoshop是所有視覺設計需要師掌握的必備軟件,不過在很多動態圖形設計師手中經常也會使用AE來替代它工作。

After Effects

Cinema 4D
其他常見的二維軟件還有Apple公司的Motion,這是一款服務于剪輯師的軟件,可以輕松地制作出一些運動的文字和圖形效果。還有Adobe公司的Flash,不過在很多時候Flash動畫很難滿足更復雜的需求。

Motion

Flash
常見的三維軟件還有Maya和3ds Max,它們也有很多的動態圖形設計師用戶,不過這個數目正在變得越來越少,因為Cinema 4D在業內的流行讓人很難不被誘惑。

Maya

3ds Max
有時候,一些項目會有特殊的技術要求,比如偶爾會需要和角色動畫師、特效藝術家們一起協作完成項目,這個時候和其他不同的技術部門合作時,偶爾也會使用其他軟件來完成工作。但這并不意味著你需要掌握非常多的軟件,對于有經驗的設計師來說,軟件在他們眼中都是相通的,只是變換了按鈕的位置,需要其他軟件配合時簡單地熟悉一下操作就能滿足基本需求。
那么,在我們YIYK團隊中,軟件是如何高效地配合呢?下面概括說明。After Effects的層級操作和時間線操作非常地適合動態圖形的設計制作,它的合成概念簡單易用,并且有著強大實用的第三方插件支持,足以面對各種要求苛刻的設計需求,After Effects為我們的設計提供了有效的創意技術支持,是業內應用最廣泛的動態圖形制作工具之一。
Cinema 4D在我們的設計團隊YIYK中,它以簡潔的人性化設計、難以置信的高效以及可靠而穩定的操作體驗等鮮明特點迅速征服了團隊成員。在傳統三維軟件中很多常見效果需要繁雜的步驟再配上足夠的耐心才得以實現,到了Cinema 4D中這都不再成為頭疼的問題。Cinema 4D使我們得以將更多的精力專注于創意設計本身,團隊于2008年迅速完成從Maya、3ds Max等傳統三維軟件轉型到Cinema 4D,是國內最早使用Cinema 4D用于動態圖形設計的創意設計團隊之一。
在日常的工作中,得益Cinema 4D與After Effects的極佳配合特性,無論是在創意分鏡階段還是動態執行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隨時調用三維數據、簡易的多通道輸出以及借助優良的層級管理等功能來隨時更新最優方案,并不斷地調整最終效果直至讓人滿意。
1.5 軟件的歷史
After Effects簡史
After Effects是Adobe公司推出的一款圖形影像處理軟件,是影視、設計領域最流行的軟件之一,其功能強大,可以高效且精確地制作出引人矚目的動態圖形和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
After Effects最初是由一家叫作CoSA的小公司所開發的,這個公司當時由4名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于1990年在美國羅得島洲的普羅維登斯創立。
當時公司成立目標是做世界級的內容提供商,想讓藝術家和程序員坐在一起制作多媒體內容。在MacWorld年度大會上,他們制作了一些免費的CD—ROM用來促銷,并讓人知道他們能做什么,當他們從工廠拿回光盤后發現在CD—ROM中播放圖像緩慢得讓人難以忍受,促使他們自己開始開發PACo,一個圖片編輯器。當PACo越來越成熟時,公司的目標慢慢發生了改變,這個軟件和Apple公司開發的Quick Time不謀而合,但是要與Apple公司競爭無異于以卵擊石,于是公司決策重新開發一款制作特殊效果的軟件,他們從一家越南餐館的菜單上獲得靈感,將產品代號命名為Lort。后來的開發代號都是從同一份菜單上選擇(這一傳統至少延續到了AE#3.1版本)。
1992年公司從一家媒體公司徹底轉型成軟件公司,軟件的第二個版本叫作Egg,這是菜單上的第二個菜。同年8月的MacWorld上開始了公開測試,給很多測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3年軟件名稱正式更名為After Effects,并一直沿用至今,此時版本號為1.0。這家公司逐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同年7月CoSA被Aldus收購。一年以后Aldus和Adobe公司合并。盡管經歷了這些公司的變遷,After Effects開發團隊始終站在一起,一直到今天,很多當年的團隊成員仍然在為這個軟件工作。
Cinema 4D簡史
Cinema 4D是一套由Maxon Computer公司開發的三維圖像軟件,以極高的運算速度和強大的第三方支持插件著稱。Cinema 4D應用廣泛,在廣告、電影和工業設計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
其最大特點是它對藝術家友善的界面,避免其他軟件包中復雜繁瑣的技術按鈕,而且因為其功能的模塊結構簡單,使其能保持低廉價格。Cinema 4D的高性價比以及重視個人用戶的特點也是他得以擁有眾多粉絲的條件之一。
Cinema 4D前身為FastRay,于1989年開發完成,最初只發表在Amiga平臺上,Amiga是早期的個人電腦系統,當時還沒有圖形界面,這個軟件這時還沒有涉及三維領域。1993年FastRay正式更名為Cinema 4D#1.0開始邁向三維的世界,在1996年,Cinema 4D開始從Amiga平臺轉向MAC與Windows系統,此時版本為Cinema 4D V4,從此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2006年Cinema 4D 9.6版本發布,首次加入MoGraph系統(Motion Graphics動態圖形系統),為此后的迅猛發展埋下了種子,它將矩陣式的制作模式變得極為高效方便,一個單一的物體,經過奇妙的排列和組合,并且配合各種效果器的幫助,你會發現單調的簡單圖形也會有不可思議的效果,為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維度的高效創作手段。此后的幾年里,Cinema 4D積累了大量的動態圖形設計師。到現在動態圖形設計師已經是Cinema 4D最龐大的用戶群體之一。2013年Maxon已經開發到R15版本,Cinema 4D已經成長為3D圖像軟件的主流之一。
After Effects版本更新歷史
1990年6月CoSA成立
1990年9月PACo開發開始
1991年5月PACo 1.0和QuickPics 1.0發布
1992年2月PACo Producer 2.0發布
1992年4月Lort開發開始
1992年6月Egg開發開始
1993年1月After Effects 1.0發布
1993年5月After Effects 1.1發布
1994年1月After Effects 2.0(Teriyaki)發布
1995年10月After Effects 3.0(Nimchow)發布
1996年4月After Effects 3.1發布
1997年5月After Effects 3.1 Windows版本發布
1999年1月After Effects 4.0(Ebeer)發布
1999年9月After Effects 4.1(Batnip)發布
2001年4月After Effects 5.0發布
2002年1月After Effects#5.5發布
2003年8月After Effects#6.0發布
2004年5月After Effects#6.5發布
2006年1月After Effects#7.0發布
2007年7月After Effects CS3(After Effects 8.0)發布
2008年2月After Effects CS3升級8.0.2
2008年9月After Effects CS4(After Effects 9.0)發布
2008年12月After Effects CS4升級9.0.1
2009年5月After Effects CS4升級9.0.2
2010年10月After Effects CS4升級9.0.3
2011年4月After Effects CS5發布
2012年4月26日After Effects CS6正式發布
2013年6月18日After Effects CC正式發布
Cinema 4D版本更新歷史
1990年 創始人Christian和Philip Losch在編程比賽中獲獎
1991年FastRay在Amiga平臺上發布
1993年Cinema 4D V1在Amiga平臺上發布
1994年Cinema 4D V2在Amiga平臺上發布
1995年Cinema 4D V3在Amiga平臺上發布
1996年Cinema 4D V4發布蘋果版與PC版
1997年Cinema 4D XL V5發布
1998年Cinema 4D SE V5發布
1999年Cinema 4D GO V5
2000年Cinema 4D XL發布
2001年Cinema 4D ART發布,同年發布Cinema 4D R7
2002年Cinema 4D R8發布
2003年BodyPaint 3D R2版本發布
2004年Cinema 4D R9發布
2005年Cinema 4D R9.5發布
2006年Cinema 4D R9.6發布,首次加入MoGraph系統
2006年10月Cinema 4D R10和BodyPaint 3D R3版本發布
2008年9月Cinema 4D R11動畫軟件包發布
2009年2月Cinema 4D R11升級編輯包功能更強
2010年9月1日Cinema 4D R12發布
2011年9月正式發行Cinema4D R13版本
2012年8月1日Maxon發布Cinema 4D R14版本
2013年9月Maxon發布Cinema 4D R15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