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狡兔死,走狗烹——文種之死(3)

周敬王四十二年,吳國發生大規模的饑荒,文種認為再次伐吳的機會到了,于是他向勾踐獻計說:“吳國因為長期的戰爭,人民已經非常疲困了,現在又遇上了大饑荒,倉廩必定空虛,大王可乘此大好時機興師伐吳,定可取勝。吳國的軍隊大部分仍在東北邊防,對我國懈于戒備,我們正可乘虛而入。吳王歷來求勝心切,必將恥于不勝,因而會不等大軍會集就來迎戰我軍。若吳軍果然如我所料前來挑戰,那正是戰勝他們的絕佳機會。如果他們的邊防軍趕來,我們可用邊邑的軍隊先將他們拖住,使之不能與吳軍會師。吳王如果發怒再戰,我們定可使他們大敗逃竄。假如吳王不戰而求和,那大王則又可安取勝利之名,凱旋而歸了。”勾踐聽了非常高興,于是再次興師伐吳。果然不出文種所料,吳王果然帶兵前來應戰。勾踐聽取了范蠡的意見,先是按兵不動,堅守壁壘不與吳兵交戰,乘吳兵懈怠的時候,夜間對吳軍發動突然襲擊,把吳軍打得大敗。大敗后的吳軍一直堅守不出,越國只好退兵。

周敬王四十四年,越軍先以伐楚的幌子來轉移吳國的注意,使之疏于對越的戒備。

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軍突然大舉攻吳,這一次一直打到吳國都城姑蘇城下,把姑蘇城團團包圍了起來。這場圍城之戰一直打了三年,整整三年,吳國軍民無衣無食,紛紛選擇逃離。最后,越軍終于攻破了姑蘇城,吳王夫差帶領殘兵敗將被圍困在姑蘇山上。夫差見自己已是山窮水盡,忽然想起前幾天伯嚭曾經對他說過的話:“當年越王乞和存越,甚至不惜自身為奴,大王何不仿效呢?”于是吳王派人向越求和,范蠡力諫勾踐不可答應。與此同時,文種給吳王寫了一封書信,用箭射到姑蘇山上,文種在信中歷數了夫差的種種罪行,說明他罪不可赦。信中說:“上天蒼蒼,若存若亡。越王的下臣文種冒昧直言:從前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肯接受,因此天道復返。勾踐敬奉天道,所幸得天神護佑從吳返越。現在上天為報答越王虔誠敬奉之功,又把吳國賜給越國,越王實不敢忘天賜之恩。且吳國有大過六條,以至于亡,吳王可知:一是有忠臣伍子胥,卻因忠言直諫而被殺;二是有大夫公孫圣敢言直諫而被害;三是有太宰伯嚭愚而讒佞,信口妄言,大王卻對他信而用之;四是齊晉二國并無違逆之行,無僭上之過,而吳國卻發兵伐之,辱其君臣,毀其社稷;五是吳越兩國雖山水相連,聲息相通,上同星宿,下共一理,但吳卻屢屢對越大加攻伐,毫無鄰國之誼;六是從前吳伐越,致使吳王闔閭喪命,越國確實犯有大罪。吳伐越報仇,但又不從天命,棄其父仇而不取,給自己留下大禍患。現在上天既又把吳國賜給越國,越國怎么能不順從天意呢!”

起初,勾踐對徹底滅掉吳國曾經產生過搖擺,認為以前吳國曾赦免了越國,現在越國也理應赦免吳國。因此,就夫差求和一事,他向各位大夫征詢意見。文種說:“我請大王不要忘記曾經在吳國的經歷。十七年來,大王日夜思念的是什么?世代爭奪的是什么?艱苦奮斗圖的又是什么?我聽說,老天爺給的東西,你不取就會造成災難,請大王好好考慮!”勾踐沉思片刻說:“對,文種所言極是,當年,老天爺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取。如今,老天爺把吳國賜給了我們,我們豈能違抗天意而不取呢?”

使臣向夫差講述了出使越國的經過。夫差深感絕望和后悔,隨即拔劍而起,仰天長嘆:“我實在沒有臉面見伍子胥啊!”說罷,伏劍自殺而亡。與此同時,勾踐聽從了文種、范蠡的建議,擊鼓揮師,對吳國發起猛烈的最后一擊。吳國就這樣滅亡了。

五、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越國滅了吳國后,勾踐進入吳宮,在吳王的文臺上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慶功酒宴,以慶賀勝利。文種上前獻祝辭,稱頌道:“皇天佑助,我王洪福。良臣共謀,我王之德。先君顯靈,輔君成事。君不忘臣,臣盡其能。功配上天,德不可掩。舉酒祝君,萬福無疆!”越王聽了這一番頌辭卻默然無言。文種又上祝辭道:“我王仁賢,懷道抱德,滅仇破吳,不忘返國。賞無所吝,群邪杜塞。”越王仍然面無喜色。文種見越王這副表情,當下疑惑不已。

機警聰慧的范蠡察微知著,他已經看出勾踐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范蠡心想:越王為一雪當年會稽之恥滅掉吳國,不惜放下高貴的身分,與群臣和老百姓一起同甘共苦,共度艱難。如今大仇得報,大功告成,越王能實踐先前的諾言嗎?當年他可是許諾過誰能幫他擊退吳兵,就和誰一起執掌越國的。文種和我功勛卓著,位高權重,越王對我二人能放得下心嗎?經過深思熟慮,范蠡認為現今情勢已危,于是他毅然向勾踐告辭,請求隱居。勾踐得知范蠡要退隱山林,就對他說:“先生若愿留在寡人身邊,寡人愿與你共同執掌越國,若不遵寡人,將身死名裂,妻子共戮!”范蠡當然知道越王的所謂“共分越國”純屬虛語,而“身死名裂,妻子共戮”,越王是肯定能做得到的。于是他這樣回答越王:“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事后,范蠡不辭而別,拋棄家業,帶領家眷駕一葉小扁舟,出三江而入五湖,后來成為一方巨富。

范蠡走前曾投書給同僚文種,范蠡勸文種道:“現在已是離開越王的時候了,否則定有殺身之禍!”文種對范蠡的突然辭職并不理解,他認為越王不可能如此絕情,自己對越王忠心耿耿,勞苦功高,勾踐一定不會加害自己的。范蠡走后又寫信給文種說:“我聽說天有四時,春生而冬伐;人有盛衰,否極而泰來。知進退而不失其正道,大概只有賢人才能做到吧。蠡雖才能比君低下,尚能明白進退之道。高鳥已盡,良弓當藏;狡兔已死,良犬當烹。依我之見,越王脖子長而嘴如鳥喙,目如鷹視,行步如狼,這種人可與他共患難,卻不可與他共富貴;可與他共歷危難,不可與他共處安康。你如不能下決心離去,終將會為其所害。”文種始終不相信越王會加害于自己,所以最終沒有選擇離開越國。

勾踐圖霸中原的大業成就以后,果然對功臣們的態度逐漸發生了改變,變得愈來愈冷淡,愈來愈疏遠。文種因此想起范蠡留給他的那些話,但又想起越王當年對自己的恩情,內心十分矛盾,遂多日辭病不朝。這時有人向越王誣告文種,說:“文種自認為是他才使君王得有今天,但他卻因官不見加,地不見封,就心懷怨恨,憤疾于內,而色形于外,故而經常稱病,不來朝見君王。”勾踐聽后,便開始對文種心存戒心。

有一天,文種對越王說:“臣多年來之所以早朝而晚歸,殫精竭慮,就是為了助王而滅吳。現在吳國已滅,大仇得報,君王已無后顧之憂。”勾踐聽出了文種言外之意,心中有些悵然,默然不語。

周元王四年的一天,越王召見文種,問道:“我聽說,知人易,自知難。人世間有誰知道卿究竟是怎么樣一個人?”文種回答說:“大王知臣之勇,不知臣之仁;知臣之忠,不知臣之信。臣曾多次勸諫大王損聲色,減淫樂,對大王可謂忠心耿耿,言無所諱,并因此多次冒犯了大王。不能順從大王之意,必然難免獲罪。臣不敢畏死而不言,但愿能言而后死。從前伍子胥被吳王所殺,臨死前曾說:‘狡兔死,良犬烹;敵國破,謀臣亡!’范蠡大夫臨行前也對微臣說過同樣的話。從大王之一問,臣可見大王之志了。”勾踐沒有作答。回到家里,文種就對妻子說:“我已看出大王有殺害忠良之意,我的性命恐怕只在須臾之間了。”

果然,文種又一次稱病不朝,勾踐親自來見文種,文種裝病躺在床上,勾踐來到臥榻前,對文種說:“卿有陰謀兵法、克敵制勝的九術之策,今孤王用其三,就已滅吳。還有六術在你那里,望你能用其余的六術輔我先王于地下,以謀滅吳之先人。”說完,勾踐賜給文種一把劍。文種得劍,一看竟然是當年吳王賜于伍子胥的那一柄劍。文種仰天長嘆道:“可悲啊!我悔不聽從范蠡之言,而終為越王所殺!”忽又感慨道:“后世百代,忠臣當以我為鑒!”說罷,便伏劍而死。

六、勞苦功高,后人評說

文種可謂功高蓋世,但最后卻沒有得到功名利祿!他善于謀人,而不善自謀;他貪戀祿位,而不能學范蠡之功成身退;他功高震主,又遭讒佞者所忌,故不能為專制君主所容,而終被殺害。文種之死早就在范蠡的意料之中,只是文種本人不曾自料罷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文種之死也是不可避免!

文種從最初出使越國,就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筆。他重情重義,感恩圖報,他因為自己的建議沒有被勾踐采納就鍥而不舍、軟磨硬泡、死纏爛打,甚至不惜性命,出生入死,為越國的最后一線生存希望而努力著。

其實,勾踐可能早就對他產生了異心。文種總喜歡和勾踐唱反調,總是在勾踐面前說“不”。勾踐尚未亡國去吳國做奴仆的時候,文種的種種做法就讓勾踐很不爽。那一次,勾踐決意先下手攻打吳國,文種死皮賴臉地再三進言,勾踐佯裝打瞌睡,終于把文種“支走”。文種看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將白費,于是在勾踐尚未出兵征戰前,文種就在自己的府第掛上祭祀死人的燈火和布條,這一做法為勾踐出兵伐吳蒙上陰影。勾踐盡管心里很不高興,但那個時候,越王勾踐還是隱忍而沒有想過殺掉文種。也許是因為越王勾踐覺得自己羽翼未豐,將來還要利用文種。

等到越王翼羽豐滿,坐穩了江山,他便再也不能容忍文種的多嘴多舌了。在成功破吳、中原稱霸之后,文種的作用無非是一種提醒、提示,但他居然對越王的好大喜功、忘恩負義提出質疑,這就是在挑戰越王的絕對權威,這時候的文種已經屬于大軍過后的橋、咬死兔子的狗、射中鳥頭的弓。而文種仍然不知進退,不知深淺,文種的這種“執迷不悟”自然讓越王惱怒。所以說,文種的悲劇與他個人的主觀因素也有一定的關系,當然這種關系不會太大,他的死更多是和“大王”有關,和“制度”有關。因為,大王擁有絕對的權威,人家是君主,你是人臣,讓你議政你就議政,你是在盡義務;不讓你議政你還議政,你就是給君王添麻煩;讓你議政你不議政,你就是不合作。盡義務的人,可以分一杯羹;添麻煩的人,則要打一通屁股;不合作的人,就會人頭落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石泉县| 宁阳县| 大名县| 远安县| 永顺县| 乐至县| 海南省| 化州市| 阳东县| 宁津县| 鲁山县| 梨树县| 根河市| 绿春县| 通许县| 塘沽区| 宜君县| 荣成市| 麻江县| 来安县| 台山市| 临汾市| 乐亭县| 茶陵县| 新营市| 寿宁县| 拜城县| 宁波市| 堆龙德庆县| 富顺县| 青冈县| 自治县| 天津市| 蛟河市| 苍山县| 微山县| 荔浦县| 瑞昌市| 云浮市| 巫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