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神秘的國度——古希臘和古羅馬(4)
- 快樂歷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 石赟
- 4980字
- 2016-01-08 10:14:11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繼續揮師南下,沿地中海東岸繼續前進,攻占敘利亞,沒有打一場仗就輕輕松松地進入了埃及,當時還被埃及祭司宣布為“阿蒙神(埃及太陽神)之子”,亞歷山大還自封為法老。聯軍還在尼羅河口興建了亞歷山大城,亞歷山大親自勘察設計,建設此城,并把此城作為繼續東征的后方物資軍事基地。
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班師西亞,從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步步推進,準備與波斯軍主力進行一場決戰。10月初,在底格里斯河東岸的高加米拉以西,亞歷山大的軍隊與波斯軍主力對陣。這場戰爭,亞歷山大率領不足五萬的騎兵,將配備戰車戰象,號稱百萬的波斯大軍徹底擊潰,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狼狽逃竄,后來被他的手下謀殺,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從此滅亡。不久,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隊便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領土,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就此崛起。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大軍由里海以南地區繼續東進,進軍中亞,經安息(帕提亞)、德蘭古亞那、阿里亞,然后向北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巴克特里亞(大夏)和粟特。在那里,大軍遇到了當地人們的激烈反抗,亞歷山大在激戰中也曾幾度負傷。為了鞏固戰果,亞歷山大在多處興建城垣要塞用來加強對廣大征服地區居民的統治,這些要塞幾乎全是以亞歷山大的名字命名,并在每處都留駐守軍。公元前325年,亞歷山大率軍挺入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兩座亞歷山大城,并迅速占領了印度西北的廣大地區。此時亞歷山大還想進一步征服印度的中心地帶,隨后便向恒河流域開進。當時由于印度國民的頑強抵抗,加上瘧疾的傳染、毒蛇的咬傷等,而且這么多年的遠途苦戰,兵士都早已疲憊不堪。當時幾乎所有兵士都拒絕繼續前進,提出要求回家。亞歷山大再三權衡不得不放棄東進計劃,同年七月將大部隊撤離印度。返回時兵分兩路,一路由將領涅阿霍斯的率領取海道由伊朗海灣入波斯灣;另一路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從陸地上經卡曼尼亞沙漠而歸。公元前324年初,兩路大軍在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會師。由于長時間的跋山涉水,亞歷山大的陸軍損傷極大,亞歷山大將近十年的遠征也終于結束了。
亞歷山大征服了大量的土地,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疆土遼闊,其版圖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及伊朗高原至中亞,南臨埃及,首都設在巴比倫。為了籠絡人心加固統治,亞歷山大推行了一套具有東方特色的統治政策,不僅保存一部分波斯的地方行政機構和官員,而且還吸納了大量的亞洲人加入馬其頓軍隊。戰爭不是最終的目的,為了謀求與不同民族的和解,亞歷山大還推行了“歐亞聯姻”的政策,他親自帶頭娶了波斯國王大流士的女兒斯塔提拉,許多馬其頓的將領也緊跟著娶了波斯顯貴的女兒,有時一天參加婚禮的就達一萬多對。
亞歷山大是一個欲無止境的男人,他的征服野心并沒有因為帝國大業的如此成就而有所消退,他又開始計劃侵入阿拉伯與波斯帝國北面的土地,甚至還想再次入侵印度并征服羅馬、迦太基以及地中海西岸地區。但是英雄命短,時不我待,亞歷山大于公元前323年6月死于惡性瘧疾,由于亞歷山大的死亡過于突然,未明確他的接班人,最終導致了激烈的王權斗爭。曾經的將領、大臣們紛紛自立為王,原本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從此分裂為若干個希臘化的國家。亞歷山大建立起的龐大帝國只站立了短短的13年。
亞歷山大創造了一個人類傳說,亞歷山大的東征,無形中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亞歷山大去世后,希臘文化依然在亞洲不斷傳播發展。歷史學者稱此現象為希臘化文化,并將從亞歷山大起到埃及被羅馬征服為止這段時間稱為希臘化時代。在這一時期,東方的城市也開始出現優美的希臘風格建筑和雕塑,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希臘,豐富了西方的文化知識寶庫。亞歷山大的東征還開辟了東西方貿易之路。而且亞歷山大當時在東方建立的幾十座城市,后來也都慢慢發展成為商業中心,例如埃及的亞歷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的著名海港和旅游勝地。
奧運尋根——熱愛運動的古希臘
現在4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全世界人類競技體育的一場盛會。回顧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和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
古希臘是一個神話王國,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和曲折離奇的民間傳說,為古奧運會的起源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傳說: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為祭祀宙斯而定期舉行的體育競技活動。另一種傳說與宙斯的兒子赫拉克勒斯有關。赫拉克勒斯因力大無比獲“大力神”的美稱。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無法完成的任務,不到半天工夫便掃干凈了國王堆滿牛糞的牛棚,但國王不想履行贈送300頭牛的承諾,赫拉克勒一氣之下趕走了國王。為了慶祝勝利,他在奧林匹克舉行了運動會。
關于古奧運會起源流傳最廣的是佩洛普斯娶親的故事。古希臘伊利斯國王為了給自己的女兒挑選一個文武雙全的駙馬,提出應選者必須和自己比賽戰車。比賽中,先后有13個青年喪生于國王的長矛之下,而第14個青年正是宙斯的孫子,也是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愛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國王的挑戰,終于以智取勝。為了慶賀這一勝利,佩洛普斯與公主在奧林匹克的宙斯廟前舉行盛大的婚禮,婚禮上安排了戰車、角斗等項比賽,這就是最初的古奧運會,佩洛普斯成了古奧運會傳說中的創始人。
奧運會的起源,實際上與古希臘的社會情況有著密切的關系。公元前9至8世紀,希臘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隸社會逐漸形成,建立了兩百多個城邦。城邦各自為政,無統一君主,城邦之間戰爭不斷。為了應付戰爭,各城邦都積極訓練士兵。斯巴達城邦兒童從7歲起就由國家撫養,并從事體育、軍事訓練,過著軍事生活。戰爭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強壯的身體,而體育是培養能征善戰士兵的有力手段。戰爭促進了希臘體育運動的開展,古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也帶有明顯的軍事烙印。連年不斷的戰事使人民感到厭惡,普遍渴望能有一個賴以休養生息的和平環境。后來斯巴達王和伊利斯王簽訂了“神圣休戰月”條約。于是,為準備兵源的軍事訓練和體育競技,逐漸變為和平與友誼的運動會。
古代希臘神話傳說,主宰著天地萬物的天神宙斯就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上。古希臘人為了表達對宙斯的至高崇敬,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的奧林匹亞舉行盛大的祭祀,而且每次還要進行短跑競賽活動。從公元前776年起,希臘規定每隔4年在奧林匹亞舉行一次競技大會,也就是古代奧運會。古奧運會先后設立了24個比賽項目,規定除對神不敬和犯叛國罪的人以外,每個有氣力、身體靈活的希臘公民都鼓勵參加比賽。當時的競技規則和現在有很多不同之處,有些聽起來十分有趣,例如跳遠時,運動員雙手還要各持一只石制的啞鈴,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手持啞鈴有利于雙臂擺動,借此增加腿部蹬地力量。更有趣的是比賽時還有音樂伴奏,身穿長衫的演奏者吹長笛,站在跳遠沙坑旁的高處,伴隨運動員的跑跳節奏,吹奏的節奏也有變化,核查成績更是簡單,沒有卷尺之類的工具,由裁判用腳掌度量。在古奧運會中最受觀眾歡迎的比賽則是馬車賽跑項目。比賽時,駿馬奔騰,車輪滾滾,塵土飛揚,觀眾的歡呼聲伴著隆隆的車聲、馬的嘶鳴聲,方圓幾十里外都能感受到那熱烈的氛圍。參加馬車比賽項目的往往都是一些貴族,因為這項比賽需要自己有馬,又要接受專門訓練。
古奧運會的獎勵在比賽結束后進行,儀式也非常隆重。以前都是一頭羊,從第七屆起增加了莊嚴的授冠儀式(橄欖枝條編制的花冠),由主辦者將花冠戴在優勝選手的頭上。古希臘人認為橄欖樹是雅典女神雅典娜賜給人間的神圣之物,它象征著吉祥與幸福。花冠的編制要求非常嚴格,枝條都取自宙斯廟旁的橄欖林,割枝條的人必須是父母健在的童男,而且必須要用金刀,編好后插上棕櫚葉,再裝飾上一些彩色毛織品。此外,獲得冠軍者,可在運動場上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墻壁上;如果能三次奪冠,就會有雕塑家找上門來為他塑像,使其立于宙斯廟之側。除此之外,優勝者還能獲得金錢物質方面的獎勵。
古老的運動會樹立了優良的運動作風,優勝者得到最高的榮譽,受到普遍的尊敬。奪冠更是城邦及家庭的極大榮耀。第77屆古奧運會得勝者埃克薩涅特回到家鄉時。300名青年騎著雪白的駿馬出城相迎。相傳有位老者,因為他的兩個兒子同時得冠軍歸來,最后竟興奮地死在了兒子的懷里。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古代希臘社會中是一項極為重要的事件,哪怕是在外敵入侵的時候,也會照常舉辦。競賽期間更是全希臘的盛大節日,能看到奧運會是每個希臘人一生中的幸福大事。
希臘的各城邦也因奧運會加強了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往來。此外,運動會還促進了希臘文化藝術,特別是雕刻工藝的發展。希臘著名雕塑擲鐵餅者就是當時的雕刻家邁倫塑雕刻的,這尊雕塑線條流暢、肌肉健壯,準確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運動青年在擲出鐵餅前一剎那間的緊張狀態,更是被后人譽為永恒的藝術珍品。
據統計,古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一共舉行了293次。公元前338年,馬其頓侵入希臘,并逐漸吞并了希臘,此時的古奧運會雖然仍如期舉行,但氣勢卻遠不如前。公元前146年,希臘又遭羅馬帝國侵占,羅馬皇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斥責奧運會乃是大逆不道;到了公元394年,頒布一道法令,禁止舉辦古奧運會。奧林匹克運動會從此中斷了一千五百多年。直到公元1896年,奧運會又在雅典重新恢復了。此后仍然是每4年一次,分別在世界不同的國家舉行。如今,奧運會已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體育盛會,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競爭拼搏,奧運會傳遞著人類大家庭的和平、友誼,更是人類和平友誼的盛會。2008年,中國完成了百年奧運夢想,在北京舉辦了第29屆現代奧運會。
世界思想的領跑者——希臘先哲
古希臘哲學不僅是希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西方哲學的本原,乃至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在小亞細亞希臘產生了最早的哲學流派——米利都學派,其代表人物有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7年)和阿納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年-公元前546年)。他們根據對自然的觀察,最后認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物質(主要是指水或空氣),而并非神的創造。米利都學派的思想主要包含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他們力求利用自然本身去解釋自然現象,擺脫迷信,開創了一種與神和宗教根本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的思想無疑為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
繼米利都學派之后,又出現了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他出生在伊奧尼亞地區的愛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本來應該繼承王位,但是他將王位讓給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照規律熄滅著的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思想中還包含著閃光的辯證認識。他的著名格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一切皆流,一切皆變”等永遠不會被人們忘記。
色雷斯阿布德拉城人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70年)提出了以原子論為基本內容的唯物論哲學,他的理論充滿了科學實質。他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既是內部無空隙、不可再分的物質,它是構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單位。原子論把唯物主義思想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同時也擺脫了過去唯物主義把世界萬物本原歸為空氣、水的感性色彩。德謨克利特所說的虛空是個更具創造力的概念,他并不認為原子充滿宇宙,而認為在原子與原子之間、原子集團和原子集團之間都存在著很多空間,因為空間只有處于虛空狀態,事物才可能存在其中,虛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條件。德謨克利特甚至還提出:虛空中的原子運動以旋渦形式進行,在旋渦中原子機械位移、排列組合,并因此而產生世界萬物。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第一次給一切現象基礎的物質提出了一個相當清晰的物理學上的本體概念,原子理論的嚴密性和確切性遠遠超過前人,因此他的哲學被看做是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高峰。
與唯物派相對的則是唯心派,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愛利亞學派就是希臘最早的唯心論派別。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出生于薩摩斯島,后來移居到了意大利。畢達哥拉斯本人非常精通數學,他認為抽象的數是萬物之本,并提出“由數而有形,由形而有物”。畢達哥拉斯這種用數字來說明一切的做法并沒有成立,但把抽象思維以及質和量關系推到了一定的高度。畢達哥拉斯學派特別強調和諧統一,并把它作為其哲學的最終追求。這種和諧論代表了人們在社會斗爭中的一種態度——調和思想,他的這種思想和孔子的“中庸”非常相似,他的思想對古希臘以及后來的古羅馬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