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寵愛一陣子,后悔一輩子——對孩子就該狠一點(3)
書名: 男孩為什么要窮著養(yǎng) 女孩為什么要富著養(yǎng)作者名: 肖悅本章字數(shù): 2616字更新時間: 2015-12-28 12:17:21
只有在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學會克制與等待,長大以后,孩子才能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戰(zhàn)勝困難,這是成功者必不可少的一種品質(zhì)。有人說過,一個成功的人要能夠忍受巨大的寂寞。在小時候讓孩子學會克制和等待,就是教會孩子在成功面前怎樣學會忍受寂寞。在等待中,耐心地尋找才能找到機會。而孩子學會了克制自己,才能經(jīng)得住很多誘惑。
要舍得讓孩子吃點苦
“吃苦”能鍛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讓孩子的心智得到健全的發(fā)展。因為人處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要戰(zhàn)勝的不是環(huán)境,而是自己。所以,教會孩子吃苦,就是教會他們戰(zhàn)勝自己的能力。當然,吃苦并不是懲罰,吃苦是讓孩子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且吃苦也不可過分,要在孩子能承受的范圍之內(nèi)。
10歲的江浩參加學校組織的夏令營,在夏令營里,老師看見江浩將自己穿過的襪子統(tǒng)統(tǒng)塞到一個袋子里,就問他:“江浩,你為什么把臟襪子都放在那個口袋里呢?”
江浩說:“媽媽讓我把穿過的襪子統(tǒng)一收到一個袋子里,然后帶回去給她洗。”
老師問:“你為什么不自己洗呢?你看看別的同學都是自己洗襪子。”
江浩說:“因為我不會洗,我從來沒有自己洗過。”
老師對江浩說:“夏令營里也有很多同學都是從來沒有自己洗過襪子的,但是到了這里以后,他們都是自己洗襪子的。”
江浩聽了老師的話,并沒有出聲。老師繼續(xù)問江浩:“你覺得你媽媽可以給你洗一輩子襪子嗎,你長大了怎么辦,離開父母到外地上學怎么辦?”
江浩理直氣壯地回答道:“在外面上學可以找洗衣房,我長大了賺錢可以請保姆給我洗。”
像江浩這樣的孩子有很多,因為父母舍不得讓孩子吃苦,所以什么事情都不讓他們做。父母寧愿自己苦點累點,也不讓孩子吃苦,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不但不能自理,還會變得自私自利,不懂得關心、體貼父母。
5歲的強強是家里的“小皇帝”,平日里,家長把好吃的、好玩的都給強強,生怕他吃一點苦。有一次,強強和一個親戚家的小孩玩小汽車的時候,手指不小心被蹭破了一點皮,強強的媽媽又擔心,又生氣,把親戚家的小孩說了一頓。
在家長無微不至的呵護下,強強一天天長大了。長大的強強變得霸道、難纏,稍微有一點不滿意就發(fā)脾氣。有一次,放學的時候下雨了,強強沒有帶雨傘,他看見別的同學都被爸爸媽媽接走了,他心里又著急、又生氣。這時候,老師走過來,把一把傘給強強說:“強強,老師這里有一把傘,你拿去用吧。”
但是,強強拒絕了老師的好意,他說:“外面下雨了,路上有很多泥,很臟。我不愿意打傘走回去,我要等著爸爸來接我。”
不大一會兒,強強的爸爸氣喘吁吁地跑過來說:“對不起兒子,我來晚了。下雨了,我也沒有帶傘,我冒雨跑回家,拿完傘后才過來接你的。”
誰知道強強朝爸爸嚷道:“誰讓你不帶傘了,就是因為你沒帶傘才讓我錯過了動畫片,爸爸真是一個大壞蛋。”
爸爸聽完強強的話,傷心地站在那里,半天沒有出聲。
嬌生慣養(yǎng)會讓孩子不知道苦是什么滋味,所以,家長要適當?shù)刈尯⒆映砸稽c苦,因為只有吃苦才能讓孩子在成長的同時理解家長的苦處和難處。
在日本,有很多家長都想盡辦法讓孩子多吃苦,包括幫孩子報名參加專門吃苦的夏令營。三井先生的兒子植樹今年10歲,最近三井先生買了一輛轎車,而他上班的路線正好經(jīng)過兒子植樹就讀的小學。植樹一直非常希望能坐爸爸的轎車去上學。
有一次,植樹得了氣管炎,在寒冷的冬天里迎著風走路上學十分困難,于是向爸爸提出要求說:“爸爸,我可以在生病的這段時間里坐你的車上學嗎?”
三井先生看著兒子認真地說:“不行,爸爸小的時候,無論刮風下雨,生什么病都是走路去上學的。”
兒子聽完爸爸的話,默默地流了一會兒眼淚,最終還是走路去上學了。
在很多家長的眼里,三井先生的做法也許有點殘忍,但這正是家長讓孩子吃苦的一種很好的做法。現(xiàn)在在很多富裕的家庭里,孩子根本沒有什么苦可吃。這就要求家長給孩子找一些苦吃,吃苦可以鍛煉孩子的意志,也可以增強孩子自立的能力。
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也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他一向反對孩子依靠父母生活,希望兒子能自食其力。他的大兒子詹姆斯在20歲的時候,出門去旅行。在旅行快要結束的時候,他在旅游的地方買了一匹好馬,因此花光了車費。因為沒有錢回家,詹姆斯就給父親打電話求救,希望父親可以將回家的車費寄給自己。但是羅斯福很快就拒絕了兒子的請求,他對兒子說:“你既然將你的車費都花在了那匹馬的身上,那么你就和你的那匹馬游泳回來吧!”
因為爸爸不肯對自己施以援手,詹姆斯只好將那匹馬賣掉,這才有了回家的路費。由于羅斯福平日對兒子們的要求一向嚴格,所以在二戰(zhàn)打響的時候,他的4個兒子都紛紛參軍去了戰(zhàn)場,而且都做出了一番貢獻。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嚴父出孝子。”家長疼愛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家長不能因為疼愛孩子就一點苦也舍不得讓孩子吃。當然,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喜歡吃苦。但是,人生路上有很多風雨,有很多挫折,如果孩子沒有吃過苦,遇到苦難的時候就會變成一個懦夫。
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說:“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么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瑞士雖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是,瑞士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都非常嚴格,他們很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能力,孩子初中畢業(yè)以后,他們就會讓孩子去別人家里做傭人,上午工作,下午學習。這樣做就是讓孩子認識到生活的不易。孩子在吃苦的過程中,也會慢慢理解父母工作的不容易,這樣他們就不會浪費財富,也會理解父母。
苦難是一種磨礪,“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經(jīng)歷過苦難,吃過苦,孩子才能有成熟的心智去面對人生中的每一次挑戰(zhàn)和挫折。
做有原則的父母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有很多毛病需要改正。在孩子改正自己缺點的時候,總是要吃一定的苦頭,但是不能因為怕孩子吃苦,家長就放棄自己的原則,毫無原則地遷就孩子。這樣不但不能讓孩子改掉毛病,而且還會讓孩子變本加厲。而原則一旦制定,家長的堅持比孩子的堅持更重要。
男孩卡爾的父親是一個極其講原則的人。父親要求卡爾每天都按時起床,按時吃早餐,否則,就會讓他一早上都餓著肚子。有一天,卡爾和表哥玩得興起,沒有理會父親的勸告,直到很晚才去睡覺。
第二天早上,卡爾起來得很晚。他來到餐廳,四處尋找吃的東西。但是,已經(jīng)過了早餐時間,桌子上已經(jīng)沒有早餐可吃了。卡爾對父親說:“爸爸,我很餓。”爸爸對卡爾說道:“我們是有約定的,我昨天晚上已經(jīng)提醒過你,讓你不要睡得那么晚。但是你沒有聽從我的勸告。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了早餐時間,所以你不會有任何東西吃了。這只能怪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