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家長首先要學會賞識孩子、鼓勵孩子。
有這樣一位媽媽,在家長會上,幼兒園老師對她說:“你家兒子好像有多動癥,坐椅子不超過3分鐘,我建議你帶他去兒童醫院檢查一下。”媽媽聽后很心酸,但她還是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了你,說你是全班進步最快的孩子,原先坐椅子只能坐不到1分鐘,現在居然能做3分鐘了。”那天吃晚飯,兒子格外高興,吃了兩碗米飯,居然第一次不用媽媽喂。
等到兒子上小學時,在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學生,這次考試你兒子排在第40名,我懷疑他智力有些問題,您最好帶他到大醫院查一查。”在回家的路上,媽媽偷偷地留下了淚水,但是當她回到家之后,卻對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并且說你不是一個笨孩子,只要你能夠細心些,終有一天會超過你同桌的,這次你同桌排在第21名。”說完這句話時,媽媽發現兒子暗淡的眼光一下子明亮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他比以往任何時候起得都早,而且早早背起書包去上學了。
轉眼間,兒子上了初中,又開了一次家長會。出乎意料的是,這次兒子的名字沒有出現在差生的行列。臨走之前,媽媽找老師單獨談了一會兒。老師說:“按照他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些問題。”回去之后,媽媽對兒子充滿希望地說:“兒子,班主任告訴我說,他對你非常滿意,只要你再努把力,考重點高中是沒問題的。”
最終,兒子考上了清華大學,當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兒子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欣賞我……”
三步優秀法轉變“差生”
差生是如何來的?在王金戰看來,反復遭到失敗打擊的孩子,最容易成為“差生”。而讓一個“差生”轉變成優秀孩子,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他體驗成功的喜悅。成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它需要積累進步的成果。那么,如何讓“差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呢?那就是不斷挖掘孩子的優點和長處。
在王金戰看來,“差生”和優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家長和老師教育的成果,它是階段性的現象。
有一次,一個山東老鄉找到他,希望他能幫助自己正在讀高二的孩子。一開場,王金戰問孩子,這次期末考試成績如何呀?還沒等孩子開口,家長就急忙搶答,氣呼呼地說:“簡直一塌糊涂!”
此時,王金戰支開孩子的家長,與孩子單獨聊天。在聊天當中,他發現,孩子雖然經常排在倒數幾名,可這次考試卻提高了兩名,于是,他對孩子說:“孩子,你非常有發展潛質,其實你已經很努力了,用兩個月時間提高了兩名,照這樣努力下去,現在距離高三還有一年半的時間,我相信,在你的身上有可能會出現奇跡!”在王金戰的夸獎下,孩子立即挺起了胸膛。
緊接著,王金戰趁熱打鐵,引導這名學生寒假要做哪些具體的事情,而此時,在孩子的心中早有自己的計劃和安排,于是,王金戰就和孩子逐條談論,并論證、調整計劃,最終落成條款。最后,孩子自信地拿走了計劃。后來,家長打來電話說:“孩子進步很快,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金戰經常會說:“每個孩子都有完美自己的向上心理,只是缺乏必要的毅力和執行力。”聰明的家長會有兩個目標:一個近期的,一個遠期的。遠期目標要放在心上,而不是嘴上。而短期目標就要抓住孩子每一次的微小進步,一點點往上加任務。對待孩子的每一次進步,家長都應該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問題越多的孩子,越需要家長和老師多尋找他身上的優點,抓住他身上每一點的進步,在他面前有針對性地表揚他。
王金戰認為,通常來講,被表揚三次的孩子就能夠徹底、長足地走向優秀,這就是他所謂的“三步優秀法”。成就優秀的孩子是需要時間和氛圍的,家長首先要有平穩的心態,也許是三個月,也許是三年,只要孩子步入這個軌道,他的成功就是可以預期的,也是指日可待的。
賞識孩子的藝術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普遍會采用“表揚”的手段,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然而,在具體的家教實踐中,表揚的效果并非一樣,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這是因為家長運用表揚的方式不同。那么,究竟該如何表揚孩子呢?
首先,家長要對孩子的行為表現給予足夠的關注,并且要及時給予表揚。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經常會抱怨孩子毛病過多,例如打架、還嘴、學習成績差……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家長不妨自我反省一下,自己對孩子是否認真觀察過?當你的孩子安靜地做一件事或是和小朋友嬉戲時,你是否熟視無睹,等到發現孩子吵架時,才來充當調解人,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或是夾帶武力的恐嚇。
在孩子們看來,這種父母總是跟自己過不去,每天只知道板著面孔訓人,一點也不和藹可親。家長應該明白,在孩子的世界里,最渴望得到的是父母對其行為的關注,或是贊許。家長要知道,如果孩子的積極行為達不到目的,那么,他就會采取消極行為進行對抗。假如你沒有表揚孩子的習慣,不妨現在來試一下。
家長要留心孩子在做什么,如果他現在的行為令你滿意,你不妨立即表揚他。要知道,表揚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家長的贊譽聲中,孩子的行為會發生奇跡般的變化,積極的行為會與日俱增,消極的行為會隨之減少。
其次,家長的表揚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家長要明確地表揚孩子:“你是好樣的,是爸爸的驕傲。”而不是說:“你真是好孩子。”或者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爸爸喜歡你這樣做。”這種明確的目標指向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使孩子認識到:做得好壞,直接關系到自己的“名譽”。為了得到好孩子的稱呼,孩子就不會再出錯。
最后,表揚要具體明確。要讓孩子知道是哪種行為贏得了表揚,表揚越具體,孩子越容易理解,且會重復這一行為。例如,當孩子早起時,先收拾床鋪,然后再去洗漱。這時你說:“做得很好,孩子。”但孩子不知道是哪種行為贏得了你的表揚,此時,不妨換一種方式:“你起床后將床鋪收拾得很整齊,這非常好。”
一個眼神勝過一頓批評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對孩子的一次喝彩,勝過百次訓斥!喝彩和鼓勵,可以讓自卑的孩子走出下陷的泥沼。”
有時候,一個眼神勝過一頓批評,一個動作就能改變人的一生。這就是鼓勵比責罰更有效的原因。要知道:破壞性批評是腐蝕自尊心的毒藥。
他是某市理科的高考狀元,在他讀初中時有一段特殊的心路歷程:那年他讀初三,是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寒假的一天,媽媽領著他去方阿姨家拜年(方阿姨是媽媽大學的同學)。
方阿姨的兒子宋青正在讀高一,閑聊之中,媽媽問宋青:“你在哪上學呀?”宋青說:“我在××師大附中上學。”媽媽繼續問道:“那你成績如何?”宋青輕松地回答道:“阿姨,我成績一般,這次期末考試在班級排第二名。”
這時,媽媽轉過頭深情地看了兒子一眼,但什么話都沒說。中午4個人一起吃飯時,雖然媽媽臉上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和尷尬,但整個席間,媽媽只字未提有關學習的事情。因為媽媽知道,如果在飯桌上提及學習一事,就等于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作為家長,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
在回家的路上,男孩心里很不舒服,他在想:我也是一個堂堂的男子漢,為何就不能爭一口氣呢?當媽媽聽到宋青哥哥那么優秀時,整個吃飯時間沒提過一句學習的事情,是怕我受到傷害,而且媽媽在聽到他考第二名時,只是深情地望了我一眼。就算為媽媽看我這一眼,我也要為她爭這口氣。從此之后,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先調節自己的心態,進入一種發奮學習的狀態。在拼搏半年之后,他考入××師大附中。他還堅信,未來××師大附中的第一名,就是他。他之所以這么有信心,就是因為他通過半年的努力,超越了無數個困難,從一名成績普通的學生,到考上著名的××師大附中。他對自己說:“以后看我的,我還有三年時間,一定能成為××師大附中的第一名,我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憑借頑強的自信心,在高中三年的學習中,他腳踏實地,扎實前進,雖然成績經常會出現浮動,但是他靠自己的信心一次又一次戰勝了困難,最后在高考中以理科狀元的身份考上了清華大學。
媽媽的一個眼神改變了孩子的一生。其實,教育孩子有時非常簡單,改變孩子的機會也有許多,但是,許多家長就是抓不住這樣的機會。當孩子犯錯誤時,不是開口責罵,就是動手教訓,而不會深情地看孩子一眼。殊不知,就算是打孩子一頓,或是斥責他一番,也不能引起他的重視,所以這種教育方式往往不能喚起孩子的學習意識。其實只要能抓住機會,一個眼神就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蓋杰和伯令納在《教學心理學》一書中曾說過:“對于教師來說,表揚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有效的形成動機的方法。”《困境與超越——當代中國教育述評》一書中也指出:“表揚和鼓勵能夠使孩子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感受,孩子會設法以同樣的良好行為再得到表揚和鼓勵……”
張敏在兩歲時曾患過腦膜炎,并留下輕微的后遺癥:反應慢、記憶力差。在她讀小學時,這種劣勢就明顯地反映出來,她比同齡孩子要差一截,喜歡搞惡作劇的孩子總是在背后叫她“笨孩子”,為此,張敏常常氣得哭鼻子。在她9歲讀三年級時,還是全年級的“尾巴”。盡管父母為她請了家教,每天為她補課,但睡一晚之后,第二天一早她就忘了。每天晚上做作業時,父母都輪番陪在她身邊,有一次,張敏正在做語文作業時,有一道題要求模仿造句:“青蛙的眼睛鼓鼓的,肚皮白白的”,張敏卻在作業本上寫道:“媽媽的眼睛鼓鼓的,肚皮白白的。”
當媽媽看到這句話時,氣不打一處來,就劈頭蓋臉地吼道:“你真是笨到家了!”從那以后,張敏在做作業時一看到媽媽坐過來,就心驚膽戰地左顧右盼,要不然就埋頭寫“我笨、我笨、我笨……”
看著女兒這副樣子,媽媽又氣又難過。在一個星期天,父母帶著張敏到醫院看醫生。醫生在詳細了解完張敏的情況后,決定和她進行一場耐心的交談。在交談的過程中,醫生不斷地夸獎張敏聰明、懂事。事后,醫生對張敏的父母說:“你們不用擔心,她很正常,用不著看醫生。”最后還建議張敏的爸爸帶張敏去游樂園玩。
私下里,醫生問媽媽:“您女兒考試最高拿多少分?”
“有一次,考了八十多分吧。”
醫生又問:“那您表揚她了嗎?”
媽媽先是一愣,隨即說道:“八十多分在班級里是很正常的分數,我們就沒有表揚她。”
醫生說:“雖然這個成績在全班來講非常普遍,但是對她個人而言,意義就非同一般了,你們不能總盯著孩子的不足,應該為她的進步喝彩,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進步。”
回家之后,父母聽從了醫生的建議,不再用抱怨、責備的聲音和監督的目光對待張敏。每次張敏將作業本交給父母檢查時,他們都認真地夸獎女兒“字寫得有進步”“今天比昨天多得到五分,大有進步”“你真棒,又得了一個小紅花”。漸漸地,張敏的笑容多了起來,說話的聲音也響亮了許多。
一段時間過后,家教老師高興地對張敏的父母說:“張敏的記憶力有所增強,聽寫50個單詞,只錯了3個,大有進步!”在期末考試前,張敏第一次向父母保證:“我一定能考進前15名。”盡管這只是一句“保證”,但是,父母都為女兒的自信感到高興,這可是女兒破天荒的第一次呀!
等成績公布時,張敏每科成績都在90分以上,排在全班第八名,班主任還在家長會上特殊表揚了張敏。
從把“青蛙的眼睛鼓鼓的”改寫成“媽媽的眼睛鼓鼓的……”到最終每科都在90分以上,張敏的父母終于走出了家教的誤區,將女兒送上健康、自信、樂觀的成功之路。
一次成功的體驗,或許會改變孩子的一生,這就需要家長們付出特別的愛——不要吝嗇你們的贊賞和賞識。莎士比亞說:“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的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稱贊,特別是那些成績不盡如人意的孩子。正如“得到特別呵護的苗長得好”的道理一樣,經常得到父母表揚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真誠而獨特的愛,從而產生一種情感的動力,促使孩子學習成績進步。
每個孩子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家長需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有一顆渴求上進的心。他們需要被重視、被關懷、被賞識,尤其對那些后進生而言,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喚醒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要不斷挖掘孩子身上的優點,關注他們點滴的進步。賞識孩子,會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快樂,讓他們感覺到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差生”其實并不差
差生是人們給學習成績不好、調皮搗蛋學生的特定稱謂。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旦提及“差生”就會頭痛不已。殊不知,很多“差生”其實并不差,只不過他們沒有遇到真正的伯樂,而往往是家長和老師錯誤教育出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