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1)
- 世上沒有笨孩子
- 許亭
- 4911字
- 2015-12-28 12:16:41
有些孩子曾是父母、老師、周圍人眼中的“笨孩子”、“差生”、“問題學生”,但是他們后來卻都成功了,好像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的發展和成長。原因何在呢?顯然,是家庭教育在起著重要的作用。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家長必須熟知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渡過各種難關,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加壓,強迫孩子成才,否則只會讓孩子越學越傻,越學越笨!
笨孩子誕生記
根據統計學和生物學原理的推測,95%以上的人基本都是普通人。然而,日常生活中,在部分家長、老師的眼中卻是存有很多“笨孩子”,這是為什么呢?為何一個普通的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會在懂事、上學之后逐漸變笨呢?看過下面的例子,你就會知道“笨孩子”是如何產生的。
周思就讀于某小學二年級,雖然她的成績不是很好,但她卻非常懂事,有上進心,平時對自己的要求也很嚴格,因為她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是非常高的。年幼的她,每每放學回家都會先寫作業,然后再找小朋友做游戲或是看電視。
周思的父母對她的成績非常關心、在意,經常會為周思報一些課外輔導班,并且要求周思的成績排在班級的前五名。周思姑姑家有個叫肖麗的妹妹,比周思小一歲,因為上學早,所以跟周思是同班同學。肖麗雖然學習不太用功,但是腦子好用,學習成績一向優秀,所以,周思的父母經常拿肖麗說事。
一次考試,肖麗比周思高兩分,周思的媽媽就對女兒大發雷霆:“你怎么這么笨呢,真是不爭氣,我讀書時樣樣都優秀,你看看你,也不知道平時是怎么學的,你看人家肖麗考得多好啊!我看你就是學習不上進,看你將來怎么辦?你簡直太令我失望了!”周思聽完媽媽的話,覺得很委屈,可是又無言以對,因為肖麗確實比自己多考了兩分。
由于父母經常責罵周思,周思的膽子變得越來越小了,在學校上課時也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總怕一旦回答錯了受到老師的批評。但她的數學老師,恰恰又愛批評學生,而且對學生的成績要求非常高,考試分數不許低于90分,否則一定會受到批評,而周思就是經常挨批評的對象。
有一次,老師讓周思回答問題,但是周思的聲音非常小,致使老師無法聽見,于是,老師就嚴厲地呵斥了她一頓。第二節課,周思又被老師叫上講臺做題,此時,周思還沒從先前的批評中脫離出來,再加上突然被老師叫到黑板前做題,所以就呆呆地站在原地沒動。這時,老師更加生氣了,她大聲呵斥道:“你傻呆呆地站著干什么?是向我示威嗎?真是個笨孩子!”
就這樣,周思的膽子變得更小了,同學們稱她為“無腦兒”,并且排斥她。再后來,周思完全成了一個沒有自信、膽怯、害羞、不愛交往的“笨孩子”了。
一次體育課上,一群學生在一起做游戲,只見周思一個人站在一旁觀看。于是,體育老師就問周思為何不與同學一起做游戲,周思靦腆地回答道:“他們不和我玩,都說我笨。”體育老師說:“誰說你笨了,你和他們都是一樣的,說不定你比他們還聰明呢?再說你比他們都懂禮貌!”聽到體育老師的夸獎,周思眼中閃現出久未出現的光芒,但隨即又消失了。“我媽媽經常說我笨,而且老師也這么說我!”聽了周思的回答,體育老師有點難過,他想有必要與周思的媽媽和班主任交流交流。
看,就是這樣一個好孩子,因為家長不恰當的要求和老師不恰當的批評,最終被教育成真正的“笨孩子”。這樣的事情是多么令人心痛呀!
再來看看曾經非常轟動的馬玥的故事。
馬玥是個聰明的女孩子,在她咿呀學語時,父母就開始對她進行學前教育,教她識字、算術,在她四五歲時就讓她學琴,雖然她的樂感很好,但她的手形卻不符合老師的要求,嚴厲的老師經常會一邊呵斥她,一邊用鉛筆打她的小手。漸漸地,馬玥一見到老師就緊張,心中充滿恐懼,越緊張就越彈不好。沒學多長時間,她就被無情地淘汰了。
當馬玥到上學的年齡時,父母找關系將她送進一所重點小學。上學不到一個月,父母發現她的眼睛有問題,于是就帶她去醫治,結果被診斷為弱視。在治療的一個多月中,她的瞳孔被放大,所以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結果期中考試有兩門功課不及格,因而馬玥就成為班級內的差生,同學歧視她,欺負她,還喊她是“傻子”。一天下午,全班同學都要挨個去校長室考朗讀,馬玥為了取得好成績,就將那篇文章讀得很熟練。等輪到她時,站在一旁的老師在校長耳邊說道:“這孩子有點傻,可能是腦子有問題。”聽到老師這么說自己,馬玥一下呆住了,她望著眼前的課本,腦子一片空白。
在一次體育課上,老師讓大家做游戲。班長在點完名之后,匯報道:“老師,多出一個人。”然后,老師指著馬玥說:“你出去,自己去玩吧!”馬玥只好低著頭含著眼淚走出了隊伍,背后傳來陣陣譏笑聲:“真是的,傻呆呆的還要做游戲,誰愿意和她玩呀!”
學校要舉行歌詠比賽,馬玥本想著這是全班合唱,不會沒有自己的。可是到了排練那天,老師卻讓她提前放學回家了。面對這樣的安排,馬玥先是一愣,而后問道:“老師,為什么不讓我參加排練?”
老師皺著眉頭說:“這次合唱沒有你的份。”她又鼓起勇氣問:“老師,為什么沒有我,我唱歌曾經得過滿分!”老師不耐煩地說:“這是班上的安排!”此時,站在一旁的同學說:“看你傻里傻氣的,上臺之后一定會給我們班丟分的。”
從此之后,馬玥更加自閉了,她恨那些用看傻子的眼光看自己的老師和同學,她甚至開始討厭學校了。在六年的小學生活中,她轉了三個學校,可是她已經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對學校失去了美好的憧憬,她的學習成績變得越來越差。
馬玥在學校的表現,致使父母一次次被老師和校長喊到學校。父母回來之后,馬玥總少不了一頓痛打。于是,馬玥對學校充滿了恐懼和厭惡之感。她開始裝肚子痛,不愿意去上學,后來又裝雙手顫抖,可是“好”了之后她還得去上學。為了逃避上學,她只有裝瘋,在11歲的那一天,馬玥突然“瘋”了,不認識父母,不會彈鋼琴……于是,她被送入精神病院。進入精神病院之后,她才知道這里比學校更可怕,她開始自我證明、百般懇求,幾經周折之后才從里面出來。
從精神病院出來之后,媽媽決定給她補上落下的3個月的功課,可是只補習了半個月,學校就要期末考試了。為了證實自己不是傻子,不是瘋子,馬玥主動要求回去參加考試。考試結果出人意料,幾乎一個學期沒上學的她,語文居然考了80多分,數學考了70多分。
媽媽想:也許女兒真的不傻!于是,她帶馬玥去做智商測試,結果幾家醫院的測試結果都證實:馬玥是個智力超常的孩子,她的智商指數在130以上。
雖然此時父母不再懷疑她的智商,但因馬玥曾經裝瘋逃避上學,所以在進入中學后,老師和同學不但認為她是一個傻子,還認為她是一個瘋子。于是,無論馬玥走到哪里都會有人指指點點地說:“她是瘋子,進過精神病院。”
馬玥真的絕望了,她害怕看見老師、同學,還懼怕考試,只要考試就會生病。馬玥知道,自己已經走入人生的死胡同,不去死,就會真瘋。一天深夜,她想到了死,就用刀片劃破了手腕,幸好被及時搶救過來。可是第二天,她又將傷口劃破了,此時她下定了必死的決心,而這次她又被救了。
幸運的是,后來她被送到在某中學任教的李圣珍老師家。在李老師的鼓勵下,馬玥變成了真正快樂的陽光女孩,而且還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大學……
這些觸目驚心的故事,使我們清楚地看到:孩子原先并不笨,“笨孩子”是“笨家長”和“笨老師”聯合造就的,所以,家長應該從中獲取一些警戒和啟示。
望子成龍、追求高分、追求完美是現今家長對孩子的普遍要求,家長總想讓孩子出類拔萃,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再加上部分“笨老師”的參與助戰,使得原本聰明可愛的孩子變成了“笨孩子”,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去認真反思,嚴肅對待嗎?
據相關研究表明,在所謂的“笨孩子”“差生”中,95%以上的孩子的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過他們反復受到了挫折和失敗,進而丟失了自信心,對學習喪失了興趣,其積極性和自覺性受到打擊,孩子的成績自然就變得很差了。
退一步講,就算孩子成績差,家長也不能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簽,讓他們小小的年紀就受到不該承受的痛苦。其實,除了一些先天的愚兒外,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長處,所以,家長和老師都要善于發現孩子的潛能和優點,而不要在孩子的弱點上做文章。要多用欣賞、鼓勵的眼光看待孩子,可愛的孩子就會變得更自信、更陽光,就會離“笨孩子”越來越遠。
反之,如果家長處處挑剔孩子,光盯著孩子的弱點,用過高的要求評價孩子,這無疑會強化孩子的不足和弱點,打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當孩子的自信被打擊殆盡時,一個原本聰明的孩子就會真的變成“笨孩子”,希望這樣的悲劇永遠不要再上演了!
悉數那些赫赫有名的“笨”孩子
很多名人在自己的成長之路上都會有著一段與教育不相和諧的遭遇,或者說是用教育的觀點無法解釋名人的成長之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育的力量不能企及,還是教育本身存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呢?
一位年輕的媽媽領著7歲的孩子到心理研究所咨詢。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本來是天真爛漫的年齡,但是看起來卻很膽怯、害羞,總是躲在媽媽的身后。醫生耐心地和他說話,并且親切地撫摸他的頭和背部,試圖讓孩子放松下來。
起初,孩子還是不敢看醫生,也不回答醫生的話,過了一會兒,醫生和他聊奧特曼、火影忍者……孩子漸漸放松了,而且還對醫生抱以淡淡的微笑,雖然說話的聲音非常小,笑意也是轉瞬即逝的,但是,媽媽告訴醫生,孩子已經很久沒有這種表情了。
媽媽告訴醫生,自從孩子上小學以后,成績始終都是倒數第一,怎么拽也拽不上來。然后,醫生測試了孩子的語文和數學水平,認為孩子的學習能力確實很差,連幼兒園的知識掌握得都不好。
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媽媽辦理了停薪留職的手續,利用一切時間為孩子補習功課。每天早晨六點起床陪孩子學習,一直學到七點半孩子去上學,晚上再學到睡覺前,即使是雙休日也閉門謝客,全心全意地輔導孩子學習。但這樣“全程式”的輔導,最終以孩子的不懂、母親的哭泣為結局。
誠然,我們每個人都非常喜歡聰明伶俐的孩子,對于那種古靈精怪的孩子尤為喜歡。而對于這種學習起來非常困難的孩子,多數人都不會喜歡,但是,我們不能為此斷定他的一生都會像此刻面對學習一樣處處碰壁吧?當然不能。
歷史上有幾個天生的“天才”能夠成才的呢?反而是那些“笨孩子”成為偉人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子一:彼得·丹尼爾在讀四年級時,經常遭到班主任老師菲利浦太太的責罵:“彼得,你腦袋不靈,功課不好,將來不會有出息的。”也許老師的話刺激了彼得,從此之后他沒有突出表現。直到26歲時,他大字依舊不識幾個。
那一年,一位朋友給他讀了一篇《思考才能致富》的文章,彼得大受震撼,此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生命之光越發華彩,事業之樹越發青綠。事業成功的他,買下了當年打架鬧事的街道,并且推出《菲利浦太太,你錯了》一書。
例子二:當年,達爾文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獵、捉老鼠,將來怎么辦?”達爾文在自傳中這樣寫道:“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不沾邊的。”但是,后來他被稱為“進化論之父”。
例子三:愛因斯坦4歲時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對他的評語為:“反應遲鈍,不合理,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老師們害怕在教學中遇見他,一致認為他資質低下,所以愛因斯坦不得不接受退學的命運,并且申請瑞士聯邦技術學院時也被拒絕。但是愛因斯坦成了偉大的科學家,而他死后,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他的大腦與常人的不同之處。
例子四:1933年,電影舞星佛萊德·艾斯泰爾到米高梅電影公司試鏡后,導演給出的評語是:“毫無演技,前額微禿,略懂跳舞。”在此之后,艾斯泰爾將這張紙裱在比弗利山莊的豪宅中。
例子五:羅丹的父親曾經抱怨自己的兒子是白癡。在眾人眼中,他是一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院校考了三次都沒考上。他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然而,后來羅丹卻成為一代藝術大師。
例子六:丘吉爾在上小學六年級時曾留過級,他的前半生充滿了挫折和失敗,直到62歲才當上首相。
雖然我們的孩子可能成不了如此偉大的人物,但是,我們相信——笨小孩不會笨一生。因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等待,都需要生命的潛質全方面平衡發展。他們像小樹一樣,枝枝葉葉慢慢伸展出去,才能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現在我們再來說說文章開頭講的孩子,母親將全部的心思都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單上,而從來不去關注孩子其他潛質的發展,時間久了,這些潛質就會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