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
齊白石曾在《印說》中說:“予之刻印,少時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追求刻字解義,不為摹、作、削所害,虛擲精神。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由此得來齊白石老先生的一句座右銘: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
齊白石一生不為名利所累。對人譽,很多人都會興高采烈地接受,但齊白石老先生卻能一笑了之,無不透露著自信、謙虛和寬容。對人罵,多數人都無法釋懷,而齊白石卻能以胸襟廣闊的氣量和神情自若的態度應對。
無論是譽還是罵,都能聽之任之,這是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如此一來,就可以逃出自我束縛,避免自我封閉,從而大展拳腳,不落俗套,專心致志地做事情而不為名利所累。
袁枚是清代的大才子,他聰慧靈敏、稟賦過人,年紀輕輕就已名聞天下,二三十歲就步入仕途。
走馬上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恩師——清乾隆年間的名臣尹文端辭行,順便獲得老師的一些教誨,以便日后能夠用得上。面對學生袁枚的登門拜訪,尹文端自然十分高興,就詢問了袁枚一些具體情況:“此行你去赴任,都準備了些什么?”
面對老師的垂詢,袁枚自然老老實實地回答:“學生沒準備什么,就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聽完袁枚的話,尹文端有些不悅,就教誨他說:“你年紀輕輕,應該將精神用到勤政務實上,而不是用在這些似有若無的事情上。”
但袁枚解釋道:“老師,您有所不知,現如今,社會上的多數人都喜歡戴高帽子,像您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呀!”
尹文端聽罷此言很受用,覺得自己沒有白培養這個愛徒。
袁枚不愧為才子,對世事能洞明如鏡,于不知不覺中就給老師尹文端戴了一頂高帽子。尹文端自以為高明,卻也沒有擺脫學生的高帽子,說明他并未達到“譽之一笑”的境界。
如果能夠做到事過心隨空,淡然處世,其實就已經達到了高深的人生境界,因而“兩笑”應該成為我們做人、處世的標準。
曾經有一段時間,釋迦牟尼經常會遭遇一個人的謾罵和嫉妒,對此,釋迦牟尼并沒有像普通人一樣對其惡語相加,針鋒相對地展開斗爭,而是心平氣和地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這個嫉妒的人終于罵累了,釋迦牟尼才微笑著對他說:“我的朋友,當你贈送東西給別人時,若是對方不接受,那么,你認為這個東西應該屬于誰呢?”
嫉妒的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這還用問,當然屬于送東西的人了。”
釋迦牟尼又說:“那你謾罵我,這又屬于誰呢?”
此人一時語塞,從此之后,再也不謾罵釋迦牟尼了。
面對突如其來的指責和誹謗,釋迦牟尼卻能做到不為所動,表現出來的只有冷靜與清醒,既不理睬對方,也不給予對方還擊,而是以慈悲的心腸和寬大的胸懷讓對方的指責無處落腳,在無形之中將謾罵化解,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敗下陣來并且感到自慚形穢,這才是一種深廣的智慧。
誰都免不了會遇上小肚雞腸、心懷嫉妒的人,與其百般思量,不如順其自然,試著慢慢地放下心里的一些東西,讓它隨性、隨時、隨緣,要時刻反省自己,不軟弱,不失做人的原則,率性而為,隨心所欲。
總之,人活在世上,要有點兒“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的本事,用一顆簡單、淡泊之心入世,不要總是生活在別人的口水里,那樣的話,就丟失了自我。要記住: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但求問心無愧即可。
不是別人讓你痛苦,而是你的修養不夠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在凡塵俗世中,痛苦是在所難免的。《法華經》上說,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是人一生無法逃避的七種劫難。七苦無非是來自自身的欲望和他人的傷害,而且跟自身的修養有莫大的關系。
人們對于自身造成的痛苦往往不易察覺,即使察覺了也很容易寬恕自己、原諒自己;而對于別人造成的傷害往往非常敏感,甚至耿耿于懷,不依不饒。因為混跡紅塵的人,放不下面子,放不下嗔心。
因此,在佛家看來,若對于別人帶來的傷害耿耿于懷,即便再怎么痛苦,也不能怪別人,而應該怪自己。若他能放下心中的嗔念,把自己的心放寬,饒恕他人的過錯,那么一切都將海闊天空,不再糾結煩惱。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能真正傷害你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累,覺得自己很痛苦,這累和痛苦并不是環境或他人造成的,而是由你自己的心境造成的,這說明你自己的內在修養還不夠。如果內在的修養水平到了,放下那些讓你難受的執著,自然就沒有了痛苦和累的感受。
空慧禪師帶著弟子滿空云游天下,滿空出家的時間還不長,所以很不習慣這樣辛苦地在外面奔波。他一路上牢騷滿腹,不是嫌行囊太重,就是嫌路不好走,總想找個地方歇會兒。
而空慧禪師總是說:“再走一段路程吧,等一會兒再歇著。”雖然總說要歇著,但不僅沒有歇,反而越走越快,滿空只好在后面氣喘吁吁地一路追趕。
有一天,師徒二人走了很長一段山路后,經過一個村莊,滿空又說:“師父!都快累死人了,現在可以休息一下了吧?”正在這時,一個婦女迎面走過來,空慧禪師突然跑過去,緊緊抓住那個婦女的手,婦女嚇了一跳,大聲尖叫道:“救命啊!和尚調戲我啦!”
婦女的家人和鄰居聞聲后急忙趕出來,恰好看見空慧禪師正在拉扯婦女,于是一個個義憤填膺,齊聲喊打。空慧禪師見勢不妙,急忙松開手,不顧一切地撒腿就跑。滿空被這眼前的一幕驚呆了,愣了好一會兒才突然反應過來,背起行囊飛一般地跑起來!
師徒二人一路狂奔,片刻也不敢停,一直跑了好幾條山路,見后面沒有人追來,這才在山路邊停了下來。滿空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憤憤不平地埋怨道:“師父,沒想到您竟然這樣,您安的是什么心啊?這也算參禪悟道嗎?我還是回家去吧!”
空慧禪師既不生氣,也不解釋,他只是回過頭來關切地問道:“現在你覺得背上的行囊還重嗎?道路還難走嗎?”
滿空想了想回答:“奇怪,奔跑的時候,行囊一點兒都不覺得重了,路也沒那么難走了。”
滿空看著師父殷切的眼神,突然間有所領悟。
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在奔跑的過程中,由于著急,一心只想逃離困境或危險,根本沒時間考慮背上的重量以及道路的坎坷,所以覺得行路十分輕松。在生活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能選擇一種安寧、平和的心境,自然就不會有那么多痛苦了。
在現實生活中,你看別人不順眼,是因為你自己修養不夠;你愛發脾氣,是因為你自己修養不夠;你因為別人而痛苦,也是因為你自己修養不深。
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別人傷了你,請不要繼續糾纏于過去,內心不能原諒別人,可以換位思考,自己不能從內心原諒他人,他人永遠不會心安,同樣自己也永遠不會心安,永遠糾纏于過往的事情又何必呢?這樣的人是愚癡而無知的。
佛說:“寬恕別人可以升華自己,而記恨一個人卻是在傷害你自己。”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抱怨和記恨其實什么問題都解決不了。因為,那樣其實是在逃避,是把一切歸結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反省自己。如果真的懂得反省自己,又有什么好痛苦的呢?
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傷害你自己,而不是別人。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一切痛苦的根源其實都來源于自己,來源于自己的選擇。如果我們的修養夠了,懂得選擇、懂得面對,那么沒有人能讓我們痛苦。
清湛似水,不動如山,什么疾風驟雨、嬉笑怒罵、桂冠榮銜,一律處之泰然,但這需要大智慧、大學問,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夠企及的,非要有不凡的修養不可。
一日三省,時刻關照自我
汾陽無德禪師從小就天資非凡,有文字般若,對一切文字自然通曉,能出口成章。在14歲的時候,他的父母相繼離開人世,于是他便出家剃度,之后云游四方,拜訪了71位名宿鴻儒,后師從省念禪師,才開大悟。
省念禪師圓寂之后,無德禪師應西河道俗的邀請,到汾陽太子院居住,在那里廣說宗要,接化學人,足不出戶達30年之久。
有位虔誠的女子,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里采擷鮮花供佛。一次,當她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里出來。
無德禪師對她說:“你每天都這么虔誠,以香花供佛,依經典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的相貌肯定非常美麗。”
女子聽后,心生歡喜道:“這是應該的。我每次來寺禮佛時,便覺得心靈如同洗滌過一般,清凈涼爽,然而,一回到家里,心又開始煩亂起來了。請教禪師,作為一個家庭主婦,該如何在煩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了一個問題:“你以家中的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的習性必然有所了解,那么請問你,你是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的呢?”
女子不假思索地說:“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于每天換水,并且于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這樣花莖就不容易在水里腐爛,花朵可以吸收水分,花莖不會腐爛,花朵自然能夠更加長久而不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點了點頭,說:“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的。我們生活的環境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凈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并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地吸收到大自然的精華。”
女子心中恍然:“謝謝禪師開示,我希望在禪院過一段晨鐘暮鼓、菩提梵唄的寧靜生活,聆聽禪師的教誨。”
無德禪師答道:“你的身體是寺宇,脈搏是鐘鼓,兩耳是菩提,呼吸是梵唄,無處不寧靜,又何必要到寺院中生活呢?”
人生無處不修行,只要能夠持戒守定,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心靈的寧靜;若不能持戒守定,即便身在寺院,心靈也不會寧靜。
佛說修行,其實主要在修心。《金剛經》里講“善護念”,講“降伏其心”,說來說去,就在于心靈和品德的修養。為什么要“善護念”“降伏心”?若不如此,我們的心就會被貪嗔、癡妄、妒恨等充盈,失去正知正念,從而煩惱叢生,不得解脫。只有“善護念”“降伏心”,你才能得自在,真方便。
持戒守定就是極好的護念方式,無論是何根性的人,通過持戒,都能夠有所進境。因為持戒可以讓你每時每刻保持自己對自我心靈的修正。
故事中無德禪師告訴我們:護念自身,就如同侍弄花草一樣。侍弄花草要時常澆水、剪裁;護念自己,則要時常反省、改正。
持戒能夠讓人時刻保持警惕,對自己的行為與思想進行反省。人只要有反省意識,其人生境界必定有所精進。反省是一種自我檢查的活動,還是一種學習能力,是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前提。
儒門就有“一日三省其身”的教導,而在佛門弟子看來,一日三省遠遠不夠,我們應該時時處處不忘反省自己的言語行為,以免失去正知正念。
須知,人時時處處都可能犯錯誤,迷失方向,畢竟大家都是凡人,不可能像釋尊那樣覺知世間一切事物。這時你能做的,就是時刻反省自己,守護自己心里面的好念頭、好思想,一旦發現錯誤,就即刻改正過來,清除心中那些不好的念頭。同時,加強自身的學習,就如同為花兒澆水一樣,讓思想變得圓滿豐潤起來。
若不想鮮花太早凋零,就要時常去料理它;若不想自己的人生迷失方向,就要時常做出必要的調整。
即使是在看似風平浪靜、一帆風順的時候,也要時刻反省,注意自己行為上的小錯誤、思想上的小毛病,因為“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很多危險的因素等它發展大了,再挽救就來不及了。要做到防微杜漸,就得時刻反省自身,保持清醒的頭腦。
心中寬和,則世界和樂
盤珪禪師一生接引學人,以高貴的道德和善于說法而為人所知。他說法事理圓融、深入淺出,不僅易懂,還常在結束之前讓信徒發問,當場解說,因此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的信徒很多。
有一天,有位信徒在禪師說法之后上前請示說:“我天生暴躁,經常發火,請問大師,這該如何改正呢?”
盤珪禪師說:“那么,請你把這天生暴躁的性情拿出來,我幫你改掉吧。”
信徒愣住了,半天才說:“這怎么可以呢?這火也是能隨便發的嗎?我現在沒有。不過,一碰到某些事情的時候,那天生的火暴性子就出來了,然后自己就會控制不住地發脾氣。”
盤珪禪師搖了搖頭,說:“這個情形倒是很奇妙的。如果現在沒有,只是在某些偶然的情況下你才會心情暴躁,可見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你和別人爭執時自己造就的。可是現在你卻把它說成是天生的,把過錯推給上天,未免太不公平了。”
信徒聽了這話,馬上會意過來。從此,他每次遇到事情要發脾氣時都思慮再三,結果徹底改掉了愛發脾氣的毛病。
有很多毛病其實是自己的惡習。除了清凈的真如本性是本有的,其他的都是一種習慣。習慣并不是天生的,只要我們有勇氣,惡習都可以改掉,不能“講時似悟,對境生迷”。
境界來的時候,要有勇氣去抑制,而不是逃避。須知,沒有什么毛病是改不掉的,你應該對自己有信心,除非你根本不想改。
有的人犯了錯,身有惡習,倒也不怪老天,卻把責任推給他人。這也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