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由于受到現實生活的影響,思想總是會受到一些定勢的桎梏。要想成為富人就要善于發散思維,思考事物,樂于、敢于沖破定勢思維的桎梏。
在看馬戲表演時會發現,大象能用鼻子輕松地將一噸重的行李抬起來,但力氣如此大的動物,卻被拴在一根小木樁上。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被沉重的鐵鏈拴在木樁上,當時它十分幼小,任憑它耗盡全身的力量,也無法掙脫木樁的束縛,木樁實在是太沉重了。一日又一日,小象伴隨著這種徒勞慢慢長大。不久,小象死心了,覺得自己再怎么掙扎也是枉然。于是,它放棄了反抗。隨著小象的日益長大,力氣也變大了,但只要身邊有木樁,它總是不敢輕舉妄動。
這就是思維定勢。長大后的大象,本可以輕易地將鐵鏈拉斷,但因幼時的經驗一直留存在大象的大腦里,它仍習慣地認為“絕對拉不斷”,所以不再去拉扯。思維定勢在人類身上表現得同樣明顯——雖被賦予“頭腦”這一最強大的武器,但由于自以為是而將其擱置一邊,于是徒然浪費“寶物”,實在是愚蠢之至。由此可知,不只是動物,人類也會出現因未排除思維定勢的偏差想法,常常以常識性、否定性的眼光來看事物,理所當然地認為“我沒有發財的命”、“我沒有成為富人的能力”,最終白白浪費掉大好機會。除了這種靜止地看待自己的形而上學的錯誤外,用僵化和固定的觀點認識外界的事物,有時也會帶來危害。比如,通常我們都知道,海水是不能飲用的,可是如果抱定了這種認識,也可能犯下嚴重的錯誤。
有一次,一艘遠洋貨輪在晚上不幸觸礁,海水不斷地從觸礁的地方上涌,漏洞已經沒有辦法堵了,船體開始傾斜。四周都是漆黑的一片汪洋,在船體即將沉沒的時候,船上的船員決定放手一搏,他們利用船上的救生船進行自救。周圍都是水,已經辨別不了方向了,有個船員發現附近幾百海里外好像有個小島,在他的帶領下,大家拼命地劃啊劃,最終兩艘救生船上的9名船員終于登上了那座孤島。性命雖然保住了,但接下來的情形更加糟糕,島上除了石頭,還是石頭,沒有任何可以用來充饑的東西。更為要命的是,經過烈日的暴曬,每個人都口渴得冒煙,水成了最珍貴的東西。
盡管四周是水,可誰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澀又咸,根本不能用來解渴。用海水解渴無疑是飲鴆止渴,加速自己的滅亡。幸存的9個人唯一的生存希望就是老天爺盡快下雨或者別的過往船只發現他們。
他們等了很久,沒有任何下雨的跡象,天際除了一望無邊的海水,沒有任何船只經過這個死一般沉寂的小島。漸漸地,他們支撐不下去了。
8個船員相繼渴死,當最后一位船員快要渴死的時候,他實在忍受不住口渴的煎熬,他想與其這樣渴死在島上,不如喝一肚子海水再死,于是他撲進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海水。船員喝完海水,一點兒也覺不出海水的苦澀,相反卻覺得這海水中有一種淡水所沒有的甘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許這是自己臨死前的幻覺吧,于是靜靜地躺在島上,等待死神的召喚。
他睡了一覺,醒來后發現自己依然活著,船員非常奇怪,于是他天天靠喝這島邊的海水度日,終于等來了救援的船只。
后來人們化驗這里的海水發現,這兒由于有地下泉水不斷翻涌出來,所以,海水實際上已經不再是海水,而是被泉水稀釋的淡水。
習以為常、耳熟能詳、理所當然的事物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使我們逐漸失去了對事物的熱情和新鮮感。經驗成了我們判斷事物的唯一標準。隨著知識的積累、經驗的豐富,我們變得越來越循規蹈矩,越來越老成,于是創造力喪失了,想象力萎縮了。這種思維定勢已經成為人類超越自我的一大障礙。
其實不少場合如果能突破自己的思維常規,在“奇”字上下功夫,掙脫思維定勢的牢籠,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年輕時的亨利·福特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是一位平民出身的資本家,也是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在全世界,“汽車之父”只有卡爾·本茨一人,同樣享有“汽車大王”美譽的也只有亨利·福特一人,是他將人類社會帶入了汽車時代。福特出生在一個農場主家庭,他自小就對從事農事頗有怨言,反而對搗鼓機械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17歲那年,亨利·福特獨自一人到位于底特律的一家汽車制造公司上班。但在這家擁有2000人的底特律最大的工廠里,福特只工作六天就辭職不干了,原因是該公司最優秀的員工需要花費好幾個小時才能修復的機器,福特只要30分鐘就可以修好,因而其他員工對福特十分不滿。他又先后從事過機械修理、手表修理、船舶修理等工作。他先后兩次創辦汽車企業,都宣告失敗。兩次失敗經歷沒將福特嚇倒,他仍然謀求在汽車業的發展,并比以往更加努力。
直到40歲時,他的生意才獲得成功。然而他的事業剛剛出現起色時,突然遇到了一個瓶頸,公司的發展受阻,市場份額長期停留在一個位置。這讓亨利·福特很惱火,他把目光轉向了制造八缸引擎,他認為制造出八缸引擎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他把設計人員召集到一起說:“先生們,我需要你們造一個八缸引擎。”這些聰明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師們是精通數學、物理、工程學的高材生,他們知道什么是可做的、什么是行不通的。他們以一種寬容的態度看著福特,好似在說:“讓我們遷就一下這位老人吧,怎么說他都是老板。”他們非常耐心地向福特解釋八缸引擎從經濟方面考慮是多么不合適,并解釋了為什么不合適。同時,工程師們還羅列了制造八缸引擎必須克服的困難,以現有的技術來說制造八缸引擎簡直是天方夜譚等等,但福特并沒有退縮,只是一味強調:“先生們,我必須擁有八缸引擎,請你們造一個。”
工程師們拗不過這個倔強的老板,只好心不在焉地干了一段時間,然后向福特匯報說:“我們越來越覺得造八缸引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福特先生可不是那種輕易就可以被說服的人,他堅持說:“先生們,我必須有一個八缸引擎,讓我們加快速度去做吧!”工程師們無奈,只好再次行動了。這次,他們比以前工作得努力一些了,同時公司也投入了更多的資金。但他們得出的結論卻與上次一樣:“先生,八缸引擎的制造完全不可能。”
也許對于其他人來說,經過兩次這樣的實踐都不能成功,就已經打退堂鼓了:八缸引擎可能確實制造不了。然而對于福特,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沒有“不可能”。亨利·福特用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視著大家,說:“先生們,你們不了解,我必須有八缸引擎,你們一定要為我做一個,大家繼續做吧!”
后來的事實證明,他的這一想法完全可行,福特公司成為第一個能生產八缸引擎的汽車企業,由此在競爭上遠遠領先其他同行。不但如此,在生產、銷售環節上,亨利·福特不受常規的生產、銷售方式所局限,提出了自己獨到的意見——流水線式生產、薄利多銷等,這一系列的創舉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十分滿意的。從此福特公司的汽車風靡全美國,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號稱“汽車工業的前鋒”,一度占領美國轎車市場的40%~50%的份額。
亨利·福特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生產出自己夢想的汽車;二是創造了大規模生產方式的流水裝配線;三是開創性地實行了最低日工資5美元的薪酬制度。第三件事常常被人們遺忘,其實第三件事最能顯示出福特超人一等的智慧。這個報酬相當于當時技術工人正常工資的2倍多,由此培養出一大批美國中產階級,對整個美國乃至世界經濟都產生了影響。
“當他未到人世時,這個世界還是馬車時代。當他離開人間時,這個世界已經成了汽車的世界。”這是1947年4月《紐約時報》上的一段文字,它形象地概括了福特與這個世界的聯系。所以有人說:古今中外所有的商業人物中,亨利·福特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無人能比。正是他一手締造了最初的中產階級,并將美國第一個引入了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