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北過北地富平縣西。
河側有兩山相對,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也。世謂之為青山峽。河水歷峽北注,枝分東出。河水又北,逕富平縣故城西,秦置北地郡,治縣城。王莽名郡為威戎,縣曰持武。建武中,曹鳳,字仲理,為北地太守。政化尤異,黃龍應于九里谷高岡亭,角長三丈,大十圍,梢至十余丈。天子嘉之,賜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
河水又北,有薄骨律鎮城,在河渚上,赫連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語出戎方,不究城名。訪諸耆舊,咸言,赫連之世,有駿馬死此,取馬色以為邑號,故目城為白馬騮。韻轉之謬,遂仍今稱,所未詳也。河水又逕典農城東,世謂之胡城。又北逕上河城東,世謂之漢城。薛瓚曰:上河在西河富平縣,即此也。馮參為上河典農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逕典農城東,俗名之為呂城,皆參所屯,以事農氓。河水又東北,逕廉縣故城東,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北,與枝津合。水受大河,東北逕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
北流入河,今無水。《爾雅》曰:灉,反入,言河決復入者也。河之有灉,若漢之有潛也。河水又東北逕渾懷障西。《地里志》渾懷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三齊平,徙歷下民居此,遂有歷城之名矣。南去北地三百里。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
又北過朔方臨戎縣西。
河水東北,逕三封縣故城東,漢武帝元狩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臨戎縣西一百四十里。河水又北,逕臨戎縣故城西,元朔五年立,舊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謂推武也。河水又北,有枝渠東出,謂之銅口。東逕沃野縣故城南,漢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綏武也。枝渠東注以溉田,所謂智通在我矣。河水又北,屈而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渾縣故城東。漢武帝元朔二年開朔方郡,縣即西部都尉治。有道自縣西北,出雞鹿塞,王莽更郡曰溝搜,縣曰極武。其水積而為屠申澤,澤東西一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澤在縣東,即是澤也。
闞骃謂之窳渾澤矣。
屈從縣北東流。
河水又屈而東流,為北河。漢武帝元朔二年,大將軍衛青,絕梓嶺,梁北河,是也。
東逕高闕南,《史記》:趙武靈王既襲胡服,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山下有長城。
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峨然云舉,望若闕焉。即狀表目,故有高闕之名也。自闕北出荒中,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漢元朔五年,衛青將十萬人敗右賢王于高闕,即此處也。河水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劉賢為侯國。王莽之監河也。
至河目縣西。
河水自臨河縣東逕陽山南。《史記音義》曰:陽山在河北,指此山也。東流逕石跡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馬之跡,故納斯稱焉。南屈,逕河目縣故城西,在北假中,地名也。自高闕以東,夾山帶河,陽山以往,皆北假也。《史記》曰:秦使蒙恬將十萬人,北擊胡,度河取高闕,據陽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東逕臨戎縣故城北,又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中部都尉治,王莽之鹽官也。逕流二百許里,東會于河。河水又東,逕馬陰山西。《史記音義》曰:陽山在河北,陰山在河南,謂是山也,而即實不在河南。《史記音義》曰:五原安陽縣北有馬陰山,今縣在河北,言陰山在河南,又傳疑之非也。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陽縣以南,悉沙阜耳,無佗異山。故《廣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無山以擬之,是《音義》之僻也。陰山在河東南則可矣。河水又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詩》所謂城彼朔方也。漢元朔二年大將軍衛青取河南地為朔方郡,使校尉蘇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為武符者也。
按《地理志》云:金連鹽澤、青鹽澤并在縣南矣。又按《魏土地記》曰: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漢置典鹽官。池去平城宮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長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瓚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實之,謂之新秦也。
屈南過五原西安陽縣南,河水自朔方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地理志》朔方有渠搜縣,東部都尉治,王莽之溝搜亭也,《禮?三朝記》曰:北發渠搜,南撫交趾。此舉北封南,《禹貢》之所云析支、渠搜矣。河水又東,逕西安陽縣故城南,王莽更之鄣安矣。河水又東,逕田辟城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
屈東過九原縣南,河水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虜也。河水又東,逕原亭城南。闞骃《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水又東,逕宜梁縣之故城南。闞骃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謂之石崖城。河水又東,逕副陽城南,東部都尉治。又東,逕河陰縣故城北。又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漢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獲降郡成平縣矣。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縣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書紀年》云: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長河,北背連山,秦始皇逐匈奴,并河以東,屬之陰山,筑亭障為河上塞。徐廣《史記音義》曰:陰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臨洮,東暨遼海,西并陰山,筑長城及南越也。晝警夜作,民勞怨苦,故楊泉《物理論》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其冤痛如此矣。
蒙恬臨死曰:“夫起臨洮,屬遼東,城塹萬馀里,不能不絕地脈,此固當死也。”
又東過臨沃縣南,王莽之振武也。河水又東,枝津出焉。河水又東流。石門水南注之。水出石門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門鄣,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祿城。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還,詔遣長樂衛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等,將萬六千騎,送單于居幕南保光祿。徐自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東北即懷朔鎮城也。其水自障東南流,逕臨沃城東,東南注于河。河水又東,逕稒陽縣故城南。王莽之固陰也。河水決其西南隅,又東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臨沃縣,東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水又東,逕塞泉城南而東注。
又東,過云中楨陵縣南,又東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過沙陵縣西。
大河東逕咸陽縣故城南,王莽之賁武也。河水屈而南流,白渠水注之。水出塞外,西逕定襄武進縣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名伐蠻。世祖建武中,封隨憲為侯國也。白渠水西北,逕成樂城北。《郡國志》曰:成樂故屬定襄也。《魏土地記》曰:云中城東八十里有成樂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盧城也。白渠水又西逕魏云中宮南。《魏土地記》曰:云中宮在云中故城東四十里。白渠水又西南,逕云中故城南,故趙地。《虞氏記》云:趙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長城,東至陰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陰山河曲而禱焉。晝見群鵠游于云中,徘徊經日,見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為城乎?乃即于其處筑城,今云中城是也。
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縣曰遠服矣。白渠水又西北,逕沙陵縣故城南,王莽之希恩縣也。其水西注沙陵湖。又有荒干水,出塞外,南逕鐘山,山即陰山。故郎中侯應言于漢曰:陰山東西千余里,單于之苑囿也。自孝武出師,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陰山,過之未嘗不哭。謂此山也。其水西南逕武皋縣,王莽之永武也。又南逕原陽縣故城西。又西南與武泉水合。其水東出武泉縣之故城西南,縣即王莽之所謂順泉者也。水南流,又西屈,逕北輿縣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輿縣,王莽之南利也,故此加北。━━舊中部都尉治。
《十三州志》曰:廣陵有輿,故此加北,疑太疏遠也。其水又西南入芒干水,又西南,逕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縈帶長城,背山面澤,謂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謂之白道嶺。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窮。余每讀《琴操》,見《琴慎相和雅歌錄》云:飲馬長城窟,及其扳陟斯途,遠懷古事,始知信矣,非虛言也。
顧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頹基焉,沿溪亙嶺,東西無極,疑趙武靈王之所筑也。荒干水又西南,逕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發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逕武川鎮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水西南流,歷谷,逕魏帝行宮東,世謂之阿計頭殿,宮城在白道嶺北阜上。其城圓角而不方,四門列觀,城內惟臺殿而已。其水又西南,歷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干水。
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懷朔鎮東北芒中,南流逕廣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從高祖北巡,屆于陰山之講武臺。臺之東有《高祖講武碑》,碑文是中書郎高聰之辭也。自臺西出,南上山。山無樹木,惟童阜耳。即廣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注兩廈,堂宇綺井,圖畫奇禽異獸之象。殿之西北,便得焜煌堂,雕楹鏤桷,取狀古之溫室也,其時帝幸龍荒,游鸞朔北,南秦王仇池楊難當,舍蕃委誠,重譯拜闕,陛見之所也。故殿以廣德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樹碑,勒宣時事。碑頌云:肅清帝道,振攝四荒。有蠻有戎,自彼氐羌;無思不服,重譯稽顙。恂恂南秦,斂斂推亡。峨峨廣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東郡公崔浩之辭也。碑陰題宣城公李孝伯、尚書盧遐等。從臣姓名,若新鏤焉。其水歷谷,南出山,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河水南入楨陵縣西北,緣胡山,歷沙南縣東北,兩山二縣之間而出,余以太和中為尚書郎,從高祖北巡,親所逕涉。縣在山南。王莽之楨陸也,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縣南六十許里,有東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脈水尋經,殊乖川去之次,似非關究也。
又南過赤城東,又南過定襄桐過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