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9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101字
  • 2015-10-09 16:10:20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下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著行。佛子。此菩薩以無著心。于念念中能入阿僧只世界。嚴凈阿僧只世界。于諸世界心無所著。往詣阿僧只諸如來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以阿僧只華。阿僧只香。阿僧只鬘。阿僧只涂香。末香。衣服珍寶。幢幡妙蓋。諸莊嚴具。各阿僧只以用供養。如是供養。為究竟無作法故。為住不思議法故。于念念中見無數佛。于諸佛所心無所著。于諸佛剎亦無所著。于佛相好亦無所著。見佛光明。聽佛說法。亦無所著。于十方世界。及佛菩薩所有眾會亦無所著。聽佛法已心生歡喜。志力廣大能攝能行諸菩薩行。然于佛法亦無所著。此菩薩于不可說劫。見不可說佛出興于世。一一佛所承事供養。皆悉盡于不可說劫心無厭足。見佛聞法及見菩薩眾會莊嚴皆無所著。見不凈世界亦無憎惡。何以故。此菩薩如諸佛法而觀察故。諸佛法中無垢無凈。無闇無明。無異無一。無實無妄。無安隱。無險難。無正道。無邪道。菩薩如是深入法界教化眾生。而于眾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于諸法不生執著。發菩提心住于佛住。而于佛住不生執著。雖有言說。而于言說心無所著。入眾生趣。于眾生趣心無所著。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于三昧心無所著。往詣無量諸佛國土。若入若見若于中住。而于佛土心無所著。舍去之時亦無顧戀。菩薩摩訶薩以能如是無所著故。于佛法中心無障礙。了佛菩提。證法毗尼。住佛正教。修菩薩行。住菩薩心。思惟菩薩解脫之法。于菩薩住處心無所染。于菩薩所行亦無所著。凈菩薩道受菩薩記。得受記已作如是念。凡夫愚癡。無知無見。無信無解。無聰敏行。頑嚚貪著流轉生死。不求見佛。不隨明導。不信調御。迷誤失錯入于險道。不敬十力王。不知菩薩恩。戀著住處。聞諸法空心大驚怖。遠離正法住于邪法。舍夷坦道入險難道。棄背佛意隨逐魔意。于諸有中堅執不舍。菩薩如是觀諸眾生。增長大悲。生諸善根而無所著。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當為一眾生。于十方世界一一國土。經不可說不可說劫教化成熟。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皆亦如是。終不以此而生疲厭。舍而余去。又以毛端徧量法界。于一毛端處。盡不可說不可說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如一毛端處。一一毛端處皆亦如是。乃至不于一彈指頃執著于我起我我所想。于一一毛端處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著身。不著法。不著念。不著愿。不著三昧。不著觀察。不著寂定。不著境界。不著教化調伏眾生。亦復不著入于法界。何以故。菩薩作是念。我應觀一切法界如幻。諸佛如影。菩薩行如夢。佛說法如響。一切世間如化。業報所持故。差別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眾生如心。種種雜染故。一切法如實際。不可變異故。又作是念。我當盡虗空徧法界。于十方國土中行菩薩行。念念明達一切佛法。正念現前無所取著。菩薩如是觀身無我見佛無礙。為化眾生演說諸法。令于佛法發生無量歡喜凈信。救護一切心無疲厭。無疲厭故。于一切世界。有眾生未成就未調伏處。悉詣于彼方便化度。其中眾生種種音聲。種種諸業。種種取著。種種施設。種種和合。種種流轉。種種所作。種種境界。種種生。種種歿。以大誓愿。安住其中而教化之。不令其心有動有退。亦不一念生染著想。何以故。得無所著無所依故。自利利他清凈滿足。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無著行。

第七無著行。體即方便。言不住事理故名無著。以由回向故不住生死。由拔濟故不住涅盤。俱無住故名為無著。所謂觀空而不舍有。涉有而不迷虗。權實雙行二邊不住。故名無著行也。文中釋相有二。初顯自分無著。次顯勝進無著。于自分中。初明凈境不著。次于染境不嫌。初經云此菩薩以無著心下。明不著凈境。謂雖嚴剎而心不著凈土。次往詣阿僧只諸如來所下。明雖供養三寶而不著功德。所以不著者。次云為究竟等。次于念念中下四行余經。別示不著之相。義兼三寶及自進修。皆無所著。次此菩薩下明長時無著。次云見不凈世界亦無憎惡。于染境不嫌。次何以故下兩行余經。徵釋不嫌染境之所以。謂順法而觀無垢凈相故。次菩薩如是深入下六行經。類顯萬行。若自若他皆無所著。上明自分行。下明勝進行中有三段。初明自行。次明利他行。后結成行滿。今初牒前自分。次于佛法中心無障礙下有十一句。正顯勝進。次明利他。先增長大悲。后要心拔濟。初中云得受記已下二行半經。明觀其所悲。所可悲者。以觀迷四諦故墮險道。次不敬十力下兩行半經。明觀迷勝義故墮險道。次菩薩如是觀下一行經。明增悲無著。上明觀其所悲。由其可悲故次要心拔濟。于中初起悲行。菩薩爾時下三行經。明心無疲厭。次又以毛端下兩行經。明其心廣大。此悲行也。次乃至不于一彈指頃下四行經。舉少況多。廣顯無著。次何以故下五行半經。釋無著之所以。由念深故利廣。以正念現前故無所取著耳。上明勝進行。下結成行滿。于中觀身無我二句。乃自利行成。次為化眾生下一行半經。明教化無疲。次無疲厭故下四行經。明無厭之相。次不令其心二句。結成無著。次何以故下二句徵釋。雙結二利行滿。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難得行。此菩薩成就難得善根。難伏善根。最勝善根。不可壞善根。無能過善根。不思議善根。無盡善根。自在力善根。大威德善根。與一切佛同一性善根。此菩薩修諸行時。于佛法中得最勝解。于佛菩提得廣大解。于菩薩愿未曾休息。盡一切劫心無疲倦。于一切苦不生厭離。一切眾魔所不能動。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具行一切菩薩苦行。修菩薩行精勤匪懈。于大乘愿恒不退轉。是菩薩安住此難得行已。于念念中能轉阿僧只劫生死而不舍菩薩大愿。若有眾生承事供養乃至見聞。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此菩薩雖了眾生非有。而不舍一切眾生界。譬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至于彼岸。以往返無休息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盤。亦復不住生死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置于彼岸安隱無畏無憂惱處。亦不于眾生數而有所著。不舍一眾生著多眾生。不舍多眾生著一眾生。不增眾生界。不減眾生界。不生眾生界。不滅眾生界。不盡眾生界。不長眾生界。不分別眾生界。不二眾生界。何以故。菩薩深入眾生界如法界。眾生界法界無有二。無二法中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有無無。無取無依。無著無二。何以故。菩薩了一切法。法界無二故。菩薩如是以善方便入深法界。住于無相。以清凈相莊嚴其身。了法無性而能分別一切法相。不取眾生而能了知眾生之數。不著世界而現身佛剎。不分別法而善入佛法。深達義理而廣演言教。了一切法離欲真際。而不斷菩薩道。不退菩薩行。常勤修習無盡之行。自在入于清凈法界。譬如鉆木以出于火。火事無量而火不滅。菩薩如是化眾生事無有窮盡。而在世間常住不滅。非究竟非不究竟。非取非不取。非依非無依。非世法非佛法。非凡夫非得果。菩薩成就如是難得心修菩薩行時。不說二乘法。不說佛法。不說世間。不說世間法。不說眾生。不說無眾生。不說垢。不說凈。何以故。菩薩知一切法無染無取。不轉不退故。菩薩于如是寂滅微妙甚深最勝法中修行時。亦不生念我現修此行。已修此行。當修此行。不著蘊界處內世間外世間內外世間。所起大愿諸波羅蜜及一切法。皆無所著。何以故。法界中無有法名向聲聞乘向獨覺乘。無有法名向菩薩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名向凡夫界。無有法名向染向凈向生死向涅盤。何以故諸法無二無不二故。譬如虗空。于十方中若去來今求不可得。然非無虗空。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無一切法。如實無異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薩諸行。不舍大愿調伏眾生轉正法輪。不壞因果。亦不違于平等妙法。普與三世諸如來等。不斷佛種。不壞實相深入于法。辯才無盡。聞法不著至法淵底。善能開演心無所畏。不舍佛住不違世法。普現世間而不著世間。菩薩如是成就難得智慧心。修習諸行。于三惡趣拔出眾生教化調伏。安置三世諸佛道中令不動搖。復作是念。世間眾生不知恩報更相讐對。邪見執著。迷惑顛倒愚癡無智。無有信心。隨逐惡友起諸惡慧。貪愛無明種種煩惱皆悉充滿。是我所修菩薩行處。設有知恩聰明慧解。及善知識充滿世間。我不于中修菩薩行。何以故。我于眾生無所適莫無所冀望。乃至不求一縷一毫及以一字贊美之言。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未曾一念自為于己。但欲度脫一切眾生。令其清凈永得出離。何以故。于眾生中為明導者。法應如是不取不求。但為眾生修菩薩道。令其得至安隱彼岸。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難得行。

第八難得行。體依愿度。釋相中二。初明自分。后明勝進。初中先明自利。此菩薩成就難得下三行經。明修成善根。次修諸行時下四行余經。顯善根之相。文有十句。由得最勝故受難得之名。次安住此難得行下三行經。顯行成利益。上自利行。次辨利他。此菩薩雖了眾生下八行半經。有法喻合。合中云不住生死中流者。上以生死為此岸。涅盤為彼岸。今言生死中流者。以發心之后成佛之前。十地三賢尚居二死。是以中流即是生死。故云生死中流。非生死涅盤之中間名生死中也。次何以故下徵釋不住所以。有兩番徵。初深入眾生下兩行余經。正徵不著。次了一切法二句重徵前義。次菩薩如是下七行余經。雙結二行。有法喻合。次非究竟下雙非二行拂跡入玄。謂上二利悲智雙行。心雖無著。然猶恐涉悲智之跡。故此拂之。上明二利行。次菩薩成就如是下明勝進行。初明慧行。次明悲行。初牒前自分。次不說二乘法下正辨勝進行相。即事入玄。故不說等。明離相無說。次何以故下四行經。徵釋以顯雙非。意云所以不說者。一無法可說故。二明無心說。謂不起念故。次何以故下三行經。轉釋無念所以。無念者稱法界故。次何以故下四行半經。徵顯雙非。有法喻合。徵意云既無所著。何以故修二利之行。釋意云。由雙非故能雙運。由無二故無著。由無不二故不妨起行。故合中先明性相無礙。次普與下功成立德。上辨慧行。下辨悲行。初如是成就下二句。牒智顯悲。次于三惡趣下一行余經。正顯悲相。次復作是念下三行經。偏語化惡。明惡正是所悲故。次設有下明若善則非化境矣。次何以故下三行余經。徵釋徧化之所由。徵意云菩薩化生理宜平等。偏惡棄善。其故何耶。釋意云菩薩于物無定親疎。但就惑重障深者可悲。故惡是化境耳。若求名利則化知恩。以本無求。故偏化惡。次何以故下。次轉徵釋必要行悲無求之所以。徵云菩薩眾生本不相預。何為長劫悲救無求。釋意云諸佛菩薩法爾同導。不爾不名為明導故。上勝進行竟。是名下結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南区| 武川县| 泰顺县| 建阳市| 呼伦贝尔市| 中山市| 台湾省| 东宁县| 滨州市| 郎溪县| 双流县| 老河口市| 中牟县| 浑源县| 蓬安县| 沿河| 华蓥市| 化州市| 永嘉县| 汤阴县| 贵州省| 清远市| 江陵县| 楚雄市| 三台县| 三门峡市| 萨嘎县| 论坛| 远安县| 宝鸡市| 玉龙| 建宁县| 利川市| 会泽县| 光泽县| 平南县| 德令哈市| 手游| 大化| 吉林省|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