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8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3758字
  • 2015-10-09 16:10:20

補義曰。此品言隨好之功德。大用難思。意顯佛德不可思議也。以佛德難思無可比況。故舉最劣隨好之德。以顯全體勝德耳。今經(jīng)云。有隨好名圓滿王者。言隨好乃總舉隨好之通相。名圓滿王則意指足下千輻輪中之好。故后方出其處。此乃最下最劣之一好耳。若是佛之足輪猶勝。今下文佛自說因中之足輪。則又劣矣。然因中最劣之好放一光明。則能令地獄極苦之眾生脫苦生天。且又得三重頓圓十地之利益。因中之光有此大益。則果中之劣光。又可知矣。又足下劣光之益如此。況上諸相中之好乎。好尚如此。況勝相乎。因尚如此。況果德乎。一好如此。況多好多相乎。一好一相如此。況通身多相多好乎。一身之相好之益如此。況十華藏微塵數(shù)相及相中之好乎。以此重重增勝。擴而思之。其佛之功德利益。豈可得而思議耶。以經(jīng)文含義最深。疏中雖舉數(shù)重。猶難盡指。具相好如此之廣多。其佛身之大可知矣。以此觀佛。豈劣解可能及耶。

佛子。我為菩薩時于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

第二舉因?qū)︼@者。為顯勝故。此有數(shù)重。一以相德深廣。言不能備。故置之說好。二好德復(fù)多。以三十二相。既有八十隨好。則十蓮華藏塵數(shù)之相好彌多矣。始且舉其一好。三一中置勝。但說劣者。故舉足下。四足下一好復(fù)有多光。但說一光。五果位一光亦不可說。故寄因顯。因光成益。三重頓圓。況果一光乎。如是展轉(zhuǎn)況于諸相。況復(fù)總說如來之德。果海絕言。正斯義也。文中二。先光照分齊。即前圓滿好中放光。故不別標放處。而非前光。好具多光此特七百萬阿僧只光中之一耳。

彼世界中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得十種清凈眼。耳鼻舌身意亦復(fù)如是。咸生歡喜踴躍稱慶。

次光所成益。于中二。先令離苦凈宿善益。

從彼命終生兜率天。天中有鼓名甚可愛樂。彼天生已。此鼓發(fā)音而告之言。諸天子。汝以心不放逸。于如來所種諸善根。往昔親近眾善知識。毗盧遮那大威神力。于彼命終來生此天。

后轉(zhuǎn)報生天得聞法益。于中初示宿因。謂昔近善友。必聞普法成金剛種。心不放逸。顯曾修行。種諸善根。通見聞等。次毗盧下顯其現(xiàn)緣。后于彼下結(jié)因?qū)俟N膹穆怨省=Y(jié)屬生天。理實息苦得凈眼等。皆由此因緣也。是知佛光等照。不種善因。無斯勝益。何以一光頓成斯益。無盡功德之所顯故。純凈法界之所流故。非如權(quán)教八十隨好但嚴于形。生信而已。此中略無墮獄之因。謂雖修乘戒行寬故。

補義曰。此光照地獄之人。非是乘急戒緩。謂是昔曾親近知識。聞諸大乘經(jīng)。發(fā)心修行者。但因聞華嚴圓融法門不信誹謗。墮惡趣者。以曾謗者乃聞華嚴之名。為金剛種子。故今遇此因緣。乃出苦得益耳。鈔中亦自申明。疏失經(jīng)意。

佛子。菩薩足下千輻輪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隨好名圓滿王。常放四十種光明。中有一光名清凈功德。能照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隨諸眾生種種業(yè)行種種欲樂。皆令成熟。阿鼻地獄極苦眾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終生兜率天。

第二廣辨。但廣于因。果難說故。文中亦二。先廣凈宿善益。后既生天下廣聞法益。今初。摧下惡趣之苦。放足下輪光。四十光者表四十位無不照故。中有一者置廣說略。能照已下不齊過前。隨諸已下凈惑成德。故前光受清凈等名。以重況輕。故舉阿鼻。

既生天已。聞天鼓音而告之言。善哉善哉。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入離垢三昧。汝當敬禮。

次廣聞法益。中長分為六。一略標勸誨。二爾時諸天子下聞已生疑。三是時天鼓下總示所因。四諸天子下正明勸教。五時諸天子聞是音下依勸詣佛。六說是法時見聞益深。

爾時諸天子聞天鼓音如是勸誨。咸生是念。奇哉希有。何因發(fā)此微妙之音。是時天鼓告諸天子言。我所發(fā)聲諸善根力之所成就。

前三可知。

諸天子。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fù)如是。自說是佛不著于我不著我所。諸天子。如我音聲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業(yè)報成佛亦復(fù)如是。非十方來。

四中有四。一以己喻佛。無我無來。

諸天子。譬如汝等昔在地獄。地獄及身非十方來。但由于汝顛倒惡業(yè)愚癡纏縛生地獄身。此無根本無有來處。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來。諸天子。我天鼓音亦復(fù)如是。非十方來。但以三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羅蜜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凈音聲。示現(xiàn)如是種種自在。諸天子。譬如須彌山王有三十三天。上妙宮殿種種樂具。而此樂具非十方來。我天鼓音亦復(fù)如是。非十方來。

二以他喻己。顯來即無來。文有三喻。并顯可知。然惡業(yè)善根。是來因緣。因緣無性。故來即無來。非先有法在十方中從彼來也。故因緣者即是智慧。智慧之法本非因緣。云何念言有何因緣。

諸天子。譬如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盡末為塵。我為如是塵數(shù)眾生。隨其所樂而演說法。令大歡喜。然我于彼不生疲厭不生退怯不生憍慢不生放逸。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住離垢三昧亦復(fù)如是。于右手掌一隨好中放一光明。出現(xiàn)無量自在神力。一切聲聞辟支佛尚不能知。況諸眾生。

三以己況佛難思之境。合中舉手隨好者。別舉顯勝。上救下趣故舉足光。今約顯通故舉手耳。

諸天子。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親近供養(yǎng)。勿復(fù)貪著五欲樂具。

四正勸往詣。誡不應(yīng)留。于中二。先總誡勸。

著五欲樂障諸善根。諸天子。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余可得。貪欲纏心亦復(fù)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意。

次廣釋。于中亦二。先釋前誡。有法喻合。

諸天子。汝等應(yīng)當知恩報恩。諸天子。其有眾生不知報恩。多遭橫死生于地獄。諸天子。汝等昔在地獄之中蒙光照身。舍彼生此。汝等今者宜疾回向增長善根。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而能出生無量無邊不思議事。汝天子天女亦復(fù)如是。非男非女而能受用種種上妙宮殿園林。如我天鼓不生不滅。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不生不滅。汝等若能于此悟解。應(yīng)知則入無依智印三昧。

后釋勸。于中有六。一順釋。為報恩故。二諸天子其有下反釋。三諸天子汝等下示其恩相。四汝等今者下勸往增善。五諸天子如我天鼓下示法令修。謂說二空。非男女。喻不生不滅。以顯法空。六汝等若能下勸修成益。言無依印者。既解悟無生。則能所雙寂儻然靡據(jù)。故曰無依。以斯智印。印定萬法。不收不攝。任心自安。故稱三昧。

時諸天子。聞是音已得未曾有。即皆化作一萬華云。一萬香云一萬音樂云一萬幢云一萬蓋云一萬歌贊云。作是化已。即共往詣毗盧遮那菩薩所住宮殿。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欲申瞻覲而不得見。

第五依勸詣佛中。分五。一獻供不遇。

時有天子作如是言。毗盧遮那菩薩已從此沒。生于人間凈飯王家。乘栴檀樓閣。處摩耶夫人胎。

二聞其所在。

時諸天子以天眼觀見菩薩身處在人間凈飯王家梵天欲天承事供養(yǎng)。

二觀見下生。

諸天子眾咸作是念。我等若不往菩薩所問訊起居。乃至一念于此天宮而生愛著。則為不可。時一一天子與十那由他眷屬欲下閻浮提。

四發(fā)心欲往。

時天鼓中出聲告言。諸天子。菩薩摩訶薩非此命終而生彼間。但以神通隨諸眾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見。

第五教見佛儀。于中二。先教識受生。令舍曲見。后教發(fā)心悔過。令其必見。今初。由前不遇。后覩下生。不離有無。情存彼此。故示體用顯無生受生。文中有法喻合。法中先誡其曲見。后但下示其正見。是知佛化所生。非歿生也。

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見而能出聲。菩薩摩訶薩入離垢三昧亦復(fù)如是。非眼所見而能處處示現(xiàn)受生。離分別除憍慢無染著。

二喻。三菩薩下合。于中先明法身無生。徧而叵見。而能下應(yīng)無不生。即處處皆有。有感此中亦見。何須更下閻浮。離分別下顯應(yīng)生之德。拂其諸見。以無分別智而生。非謂有選生處。雖處王宮而無憍慢。諸天圍遶而無染著。后文第二諸天子汝等應(yīng)發(fā)下教發(fā)心悔過。中三。初標科意。二依科釋。初中分二。初標章。二釋相。今初標章。夫欲悔過。須識逆順十心。謂先識十種順生死心。以為所治。一妄計人我。起于身見。二內(nèi)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隆盛。三內(nèi)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yè)。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徧布。六惡心相續(xù)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畏凡圣。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次起十種逆生死心。從后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克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xù)心。六發(fā)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隨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十觀罪性空。今此三段。文皆具有。而為次不同。向以起心之次第。此以勝劣言故。

諸天子。汝等應(yīng)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今初標教誨中。文有四節(jié)。治其六失。一發(fā)菩提心。為懺所依。以是行本攝眾德故。首而明之。飜昔惡心徧布。自安危人。今悲覆法界。廣利有情。

凈治其意住善威儀。

二令凈三業(yè)為能懺體。凈治其意是意止行。住善威儀義通止作。謂當發(fā)露不覆瑕疵。及斷相續(xù)心。飜前六七。

悔除一切業(yè)障。煩惱障。報障。見障。

三令除業(yè)障。即惑業(yè)苦。業(yè)報二障。約因果分異。既懺報障。則怖畏惡道以翻不畏。天子新從彼來故不廣明。于煩惱中。利鈍分二。邪見斷善最可畏故。別明見障。又障所知亦見障故。余如別說。

以盡法界眾生數(shù)等身。以盡法界眾生數(shù)等頭。以盡法界眾生數(shù)等舌。以盡法界眾生數(shù)等善身業(yè)。善語業(yè)。善意業(yè)。悔除所有諸障過惡。

四運心普徧令無不盡。由昔起過既徧諸境。今悔昔非。故普運三業(yè)。等眾生界一一佛前及眾生前。皆發(fā)露懺悔。既人天凡圣皆對懺悔。則自克責。飜無慚愧。由意徧運。令身口徧。頭即頂禮。兼身為總五輪著地。此言徧者。為以何徧。故下次言善三業(yè)徧。此即修功補過。翻縱恣三業(yè)。

時諸天子聞是語已得未曾有。心大歡喜而問之言。菩薩摩訶薩云何悔除一切過惡。

第二徵問其方。上言猶略。除義未盡。故次徵之。

爾時天鼓以菩薩三昧力故。發(fā)聲告言。

第三如法正教。正教觀罪性空。兼顯妄計我人。撥無因果。外遇惡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和县| 新蔡县| 平邑县| 临漳县| 屯昌县| 丰县| 通渭县| 怀来县| 天柱县| 阳曲县| 新乐市| 赤峰市| 娱乐| 永平县| 隆子县| 榆林市| 岚皋县| 县级市| 治多县| 循化| 商丘市| 康保县| 车险| 克拉玛依市| 册亨县| 郴州市| 宣恩县| 六枝特区| 桐城市| 定日县| 饶河县| 金寨县| 甘孜| 临漳县| 独山县| 绥芬河市| 永安市| 定兴县| 环江| 防城港市|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