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中。菩提心合地。流出善根等四河。依菩提心修四攝行。自善增長故。準十定四河。今文含具。一愿智河。即大愿之水。二波羅蜜河。三三昧河。即合善根。四大悲河。即以四攝法充滿眾生故。言無有窮盡等者。合上無盡竭。大愿等皆無盡也。
佛子。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
第二山喻上勝功德。中有四。初總舉于法。次如因下總顯于喻。三佛子如靈山下法喻對顯。四佛子此十寶下總結法喻。今初言因佛智者。為修平等佛智而起諸行。修既無窮。故隨十地之行各一增上。斯乃為修無差而成于差。以本統(tǒng)末非全隔越。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鞥-合+(白-日+田)]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盧山王。
第二總顯于喻。喻意可知。[鞥-合+(白-日+田)]陀梨者此云種種持。由乾陀此云雙持。回文即云持雙也。尼民陀羅此云持邊。斫羯羅此云輪圍。計都末底此云幢慧。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歡喜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呪術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離垢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戒行威儀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鞥-合+(白-日+田)]陀梨山王純寶所成。一切眾寶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發(fā)光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神仙山王純寶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焰慧地亦復如是。一切道中殊勝智慧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由乾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難勝地亦復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馬耳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現前地亦復如是。入緣起理聲聞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大力龍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遠行地亦復如是。方便智慧獨覺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斫羯羅山王純寶所成。諸自在眾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自在行差別世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計都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阿修羅王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善慧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生滅智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須彌盧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諸天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法云地亦復如是。如來力無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問答宣說不可窮盡。
第三法喻對顯。十山即對十地。于中語其山體。前二土山。余八是寶。故論云是中純凈諸寶山。喻八種地。三地世間云何言凈。論云厭地善清凈故。謂能修善厭伏煩惱。亦得為凈。喻以寶山。論但顯喻。義含于法。今略合之。初地法藥。初破無明故。二地戒香。三地禪等??商N積故。四地道品。資助能生福故。五地修無住不示滅故。六地無漏慧資法身故。七地功用滿足無所少故。八地三世間化得自在故。九地善知稠林得無礙辨破惑業(yè)故。十地如佛降四魔故。皆言集在其中。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不可盡者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
佛子。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菩薩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
第四總結法喻。即結成本意。本意有二。一既同智海得差別名。則差非差也。二互相顯義。謂彼十大山因海得高勝名。若在余處不足為高故。大海亦因大山得深廣名。含斯大義故。十地亦爾。因修佛智故得高勝。佛智亦因十地所不能窮。方顯深廣。故論云因果相顯。前言依地。即一切智地。生長住持故。此言依海。即一切智海。由深廣故。以山依二處。法含二義。故更顯之。又地則但依。海兼明入。故一一山皆深入大海。一一地智皆入佛智。又一一山皆有于地。則一一地中皆有佛地。又山在海。海則非山。山若依地。山即是地。法合是顯非一非異。思之。又山出海上。高下等殊。若入海中量加齊等。十地教行則優(yōu)劣懸差。若證如入智量皆平等。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為十。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菩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何等為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愿漸次深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尸故。發(fā)光地。舍離世間假名字故。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故?,F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脫行于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云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
第三大海十相。明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先喻后合。皆有總別。合中總云不可移奪者。此有二義。一果海因十地相。不可奪其果海深廣之名。二地行因相。由依智海。不可奪其因行之稱。以是海家之相故。果家之因故。若奪因相。則果亦不成。喻中約果名不可奪。法中舉因名不可奪。文影略耳。故論云因果相順故。云何相順。謂十地如大海。此舉總也。能度難度者顯因順果也。如海十相方能成海。得大菩提果故如海成時不失十相。離十相而無海。離十地而無佛智。故十地即智海也。別中攝十為八。一易入功德。以漸故。二凈功德。三平等功德。四護功德。護自一味恒不失故。五利益功德。利世間故。六六七二句合為不竭功德。以深廣故。七住處功德。無功用行是菩薩所住故。經云大身者以無量身修菩薩行。十身相作故。八末后二句。合名護世間功德。九地潮不過限不誤傷物。知機授法不差根器。十地若無大海。水溺四洲。余不能受。必生毀謗。又得此二法用護世間。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眾寶。何等為十。一者從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圓滿無缺。四者清凈離垢。五者內外明徹。六者善巧鉆穿。七者貫以寶縷。八者置在瑠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種種光明。十者能隨王意雨眾寶物。如眾生心充滿其愿。
第四寶珠喻轉盡功德者。先喻后合。各有總別??傇七^眾寶者。論經云過十寶性。雖不列名。論但云過瑠璃等。意但取玻瓈等不能出寶者。以小乘八背及緣覺行果但有凈相無利生用。今以出寶乃至放光則出過眾寶。故取之為喻。故論云以出故取。
佛子。當知菩薩亦復如是。有十種事出過眾圣。何等為十。一者發(fā)一切智心。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凈。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鉆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于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觀眾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