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八年
(公元前七百零四年)
經八年,春,正月,己卯,烝。
【譯文】
桓公八年春天,正月己卯日舉行冬祭。
傳烝,冬事也。春興之,志不時也。
【譯文】
烝是冬天的事,春天舉行,記載它是因為違背了時令。
經天王使家父來聘。
【譯文】
天子派家父來魯國訪問。
經夏,五月,丁丑,烝。
【譯文】
夏天五月丁丑日,舉行冬祭。
傳烝,冬事也。春夏興之,黷祀也,志不敬也。
【譯文】
烝是冬季的事。春夏兩季舉行,是濫用祭祀。記載這輕慢不敬的祭祀。
經秋,伐邾。
【譯文】
秋天,攻伐邾國。
經冬,十月,雨雪。
【譯文】
冬天,十月,下雪。
經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
【譯文】
祭公來魯國,又到紀國迎接王后。
傳其不言使焉何也?不正,其以宗廟之大事,即謀于我,故弗與使也。遂,繼事之辭也。其曰遂逆王后,故略之也。或曰天子無外,王命之則成矣。
【譯文】
為什么不稱使臣?他做的不對,他拿宗廟繼主之類的事,前來和我們魯國商量,所以不稱他使臣。遂是連接詞,記“遂迎王后”,所以省略“使”字。有的說,對天子來說,沒內外之分,天子一命令就成了。
桓公九年
(公元前七百零三年)
經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
【譯文】
九年,春天,紀國的季姜出嫁到王都。
傳為之中者,歸之也。
【譯文】
魯為天子主婚,紀女出嫁。
經夏,四月。
【譯文】
夏季,四月。
經秋,七月。
【譯文】
秋季,七月。
經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
【譯文】
冬季,曹桓公派太子射姑朝見魯桓公。
傳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使世子伉諸侯之禮而來朝,曹伯失正矣。諸侯相見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內為失正矣。內失正,曹伯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則是故命也。尸子曰:“夫已,多乎道”。
【譯文】
朝見不能說使派,說使派是不對的。派太子違背諸侯之禮來朝見魯君,這是曹伯失禮了。諸侯相見叫朝。用招待父親的禮節招待兒子,魯國就失禮了。魯國失禮,曹伯失禮,世子可以停止朝見。這就是命令。尸子云:“停止朝見,多方面合于禮”。
桓公十年
(公元前七百零二年)
經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
【譯文】
桓公十年,春季,周歷正月,庚申日曹桓公去世。
傳桓無王,其曰王何也?正終生之卒也。
【譯文】
魯桓公沒有得到周王命封,這里為什么提周王呢?是為在曹伯死時正治他的罪。
經夏,五月,葬曹桓公。
【譯文】
夏季,五月,安葬曹桓公。
經秋,公會衛侯于桃丘,弗遇。
【譯文】
秋天,桓公要在桃丘會見衛侯,沒能會見。
傳弗遇者,志不相得也。弗,內辭也。
【譯文】
弗遇,表示心意不合。弗是內動詞。
經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
【譯文】
冬季,十二月丙午日,齊侯、衛侯、鄭伯領兵到郎地跟魯國作戰。
傳來戰者,前定之戰也。內不言戰,言戰則敗也。不言其人,以吾敗也。不言及者,為內諱也。
【譯文】
記“來戰”,表示先前已定下作戰的地點。對魯國不說戰,說戰就是魯敗了。不提桓公,是因為魯國敗了。不說及,也是避諱說魯國失敗。
桓公十有一年
(公元前七百零一年)
經十有一年,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于惡曹。
【譯文】
十一年春季,正月,齊國、衛國和鄭國在惡曹會盟。
經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譯文】
夏季,五月,癸未日,鄭莊公去世。
經秋,七月,葬鄭莊公。
【譯文】
秋,七月,安葬鄭莊公。
經九月,宋人執祭仲。突歸于鄭。鄭忽出奔衛。
【譯文】
九月,宋國逮住祭仲。公子突回到鄭國。鄭太子忽跑到衛國。
傳宋人者,宋公也。其曰人何也?貶之也。曰突,賤之也。曰歸,易辭也。祭仲易其事,權在祭仲也。死君難,臣道也。今立惡而黜正,惡祭仲也。鄭忽者,世子忽也。其名,失國也。
【譯文】
宋人是指宋國國君。為什么稱他宋人,是為貶抑他。公子突回到鄭國。叫他突,是輕視他。說回國,表示很容易的意思。是大夫祭仲讓這件事輕而易舉,決定權在祭仲。為君難而死,是臣子應該做的。如今立了壞人而廢除了應立的人,壞在祭仲。鄭忽跑到衛國。鄭忽是太子忽。稱他名,因為他失去了國家。
經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于折。
【譯文】
魯國的柔跟宋公陳侯、蔡叔在折地會盟。
傳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譯文】
柔是什么人?是魯國沒任命加封的大夫。
經公會宋公于夫鐘。
【譯文】
桓公和宋公在夫鐘會見。
經冬,十有二月,公會宋公于闞。
【譯文】
冬天,十二月,桓公和宋公在闞地會見。
桓公十二年
(公元前七百年)
經十有二年,春,正月。
【譯文】
十二年,春,正月。
經夏,六月,壬寅,公會紀侯、莒子,盟于曲池。
【譯文】
夏季,六月壬寅日,桓公和紀侯、莒子在曲池會盟。
經秋,七月,丁亥,公會宋人、燕人、盟于穀丘。
【譯文】
秋季,七月丁亥日,桓公會見宋公、燕人,在穀丘結盟。
經八月,壬辰,陳侯躍卒。
【譯文】
八月壬辰日,陳厲公去世。
經公會宋公于虛。
【譯文】
桓公和宋公在虛地會見。
經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于龜。
【譯文】
冬季,十一月,桓公和宋公在龜地會見。
經丙戌,公會鄭伯,盟于武父。
【譯文】
十一月丙戌日,桓公和鄭伯在武父會盟。
經丙戌,衛侯晉卒。
【譯文】
十一月丙戌日,衛宣公去世。
經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丁未,戰于宋。
【譯文】
十二月,魯國軍隊和鄭國軍隊攻打宋國,丁未日,在宋作戰。
傳非所與伐戰也。不言與鄭戰,恥不和也。于伐與戰,敗也。內諱敗,舉其可道者也。
【譯文】
不該和鄭國一起出戰。不提跟鄭國一起戰于宋,是恥于兩國聯而不和。在這次伐宋之戰中,魯國敗了。忌諱說魯國失敗,就記下可以說得出的“戰于宋”。
桓公十三年
(公元前六百九十九年)
經十有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
【譯文】
十三年,春天,周歷二月,桓公會盟紀侯、鄭伯。己巳日,跟齊侯、宋公、衛侯、燕人作戰。齊、宋、衛、燕四國大敗。
傳其言及者,由內及之也。其曰戰者,由外言之也。戰稱人,敗稱師,重眾也。其不地,于紀也。
【譯文】
用及字,是說魯國跟某國怎么樣。用戰字,是強調匹敵的對方。提作戰稱衛人、燕人,提失敗稱衛師、燕師,這是反覆稱呼民眾。不記作戰地點,是因為在魯國自己境內。
經三月,葬衛宣公。
【譯文】
三月,安葬衛宣公。
經夏,大水。
【譯文】
夏季發大水。
經秋,七月。
【譯文】
秋季,七月。
經冬,十月。
【譯文】
冬季,十月。
桓公十四年
(公元前六百九十八年)
經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于曹。
【譯文】
十四年,春,正月,桓公在曹國跟鄭伯會見。
經無冰。
傳無冰,時燠也。
【譯文】
沒有冰,是因為季節變暖了。
經夏,五,鄭伯使其弟御來盟。
【譯文】
夏季,五月,鄭伯派他的弟弟來和魯國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