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學得越多眼界越廣——知識決定力量(1)
- 海倫·凱勒傳(傳記袖珍館5)
- 班瑞蕊
- 4963字
- 2016-02-23 10:54:21
1.把雙手打造成“知識傳送帶”
從1887年5月,7歲的小海倫第一次讀完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說開始,她就如饑似渴地吞食她的手指所能觸及到的一切書籍,其他人通過視聽獲得的知識,她全靠書籍吸取。從這些書中,海倫不僅認識到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更在書籍的幫助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和世界觀。然而,這些書籍都是從海倫的雙手傳遞到大腦中的。
當時,莎莉文老師不停地在海倫的手上書寫著書籍的內容,才讓海倫得以“閱讀”到那么多美妙的文字。當海倫閱讀到某本書的精彩之處時,如果莎莉文老師累了,想要休息一下,海倫就總是有“迫不及待”的感覺,但莎莉文老師給予了海倫最偉大的愛,若不是十分累,她都不停下來。
有了盲文打字機后,莎莉文老師就把書籍用盲文打字機給海倫重新打印一遍,這樣海倫就可以自己閱讀了。只是,用盲文打字機也不是一項輕松的工作,莎莉文老師卻從不知疲倦地幫海倫打印……
在學習和游戲以外的時間,海倫都在讀書,并且越讀越有興趣。無論書中的文字她能認識多少,也不管能否看懂,她都照讀不誤。文字本身使她著迷,作家們將自己的思想火花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而她就像接受陽光和友愛一般接受了這些珍寶。雖然她的生命有缺陷,但是一本又一本的書,卻將外部世界的信息傳達給了她。
對于閱讀過的書籍,她也有自己的判斷。她喜歡《小婦人》,因為這本書讓她感覺自己與那些耳目正常的孩子有著一樣的思想感情。她不喜歡《天路歷程》和《寓言》。最初,她只是簡略地讀了一遍拉·芳登的《寓言》,用的是英文譯本,后來又讀了法文原本,雖然故事生動,語言簡練,但依然無法博取她的好感。或許書中動物擬人化的表達方式,無法引起她特別的興趣,因此海倫認為自己無心去領會其中的寓意。
海倫還認為,拉·芳登的作品,不能將人類高尚的情操激發出來。在作者看來,自愛和理性是人最重要的東西,其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個思想核心,即個人的道德來源于自愛,人類學會用理性來控制自愛,就能產生真正的幸福。而海倫則認為,如果自愛演化成自私的愛,那就會產生罪惡。
當然,她也認為,拉·芳登對人類的了解和觀察要比她豐富得多。不喜歡《寓言》這本書,并不意味著她反對諷刺寓言,而是在她看來,偉大的真理,沒有必要由猴子和狼來宣揚。
與那些以動物為主角的寓言故事相比,她更喜歡那些并非擬人化,真正意義上的動物故事,比如《叢林之書》和《我所了解的野生動物》。她愛它們之所愛,恨它們之所恨。動物們滑稽逗趣的行為讓她樂不可支,同時它們悲慘的遭遇也令她同情落淚,海倫認為這些書中包含很多極為含蓄的深刻寓意。
海倫偏愛歷史類書籍,這其中有關古希臘的內容,更對她有著神秘的誘惑力。在她的想象空間里,希臘的天神依然在地上行走,與人類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那些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仙女和半神半人,她都非常熟悉,但對于殘忍、貪婪的美狄亞和伊阿宋這類人物,海倫卻無法容忍。
因為善良的她無法搞清,為何上帝讓他們干了那么多壞事,然后再懲罰他們,為何妖魔嬉笑著爬出殿堂,上帝卻選擇視而不見。
在有關古希臘的內容中,她尤其偏愛《伊利昂紀》,這部史詩讓她把古希臘看成了天堂。在閱讀原文前,海倫就對特洛伊的故事了如指掌。而對古希臘文文法有了了解后,更增加了她對古希臘文經典的喜愛。
每當讀到《伊利昂紀》最精彩的篇章,她就感到靈魂在升華,這些文字讓她從狹窄的生活圈子里解脫,游蕩于形骸之外,飄然于廣闊無垠的宇宙。除了《伊利昂紀》,《埃涅阿斯紀》也同樣為她所喜愛。她努力不依靠詞典注釋,獨自領會這部史詩的含義,并嘗試將最喜歡的一些篇章翻譯出來。
海倫認為,偉大的詩篇,不管是古希臘文還是英文,只要與人的心息息相通,是不需要別人翻譯的。相反,一些人常常用他們牽強附會的分析和評論,將偉大的作品扭曲。欣賞一首好的詩詞,并不需要清楚其中每一個字的含義,也無須了解詩中詞法和句法的屬性。
除了古希臘內容的書籍,《圣經》對海倫也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她很早就開始接觸《圣經》,但對其中的內容并不能深刻地領悟,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她的心靈都無法接受《圣經》奇妙的和諧。
一個下雨的星期天早上,她無所事事,于是讓表姐為其讀一段《圣經》故事。
雖然表姐認為她無法聽懂,但仍然在她手上拼寫約瑟兄弟的故事。當時,海倫對此顯然沒有興趣,不斷重復的奇怪言語,令故事充滿著不真實之感。故事還未進行到約瑟兄弟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進入雅各的帳篷里說謊,海倫就沉沉睡去。
雖然年幼的海倫并沒領悟到《圣經》中的真諦,但是經典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漸漸發現了《圣經》中隱藏的光輝。以至于多年來,她讀《圣經》時,心中的喜悅和所受的啟發日漸增長,漸漸《圣經》變成了海倫最珍愛的書。《舊約》中,《以斯帖記》篇章的簡潔明快,更是吸引著海倫。
特別是當以斯帖面對邪惡的丈夫時的景象,更富有強烈的戲劇性。海倫認為,以斯帖雖然明白自己的命運不在自己手上,而且沒人能救她,但她依然克服了懦弱,勇敢地走向丈夫。在高尚責任感的鼓舞下,她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如果我死,我就死吧!如果我生,我的人民都生。”
路得的故事也令海倫印象深刻,樸實的村莊生活與繁華的波斯首都之間,形成了鮮明對比。路得忠貞和心懷柔情的品格令海倫感動,讀到她和那些正收割莊稼的農民一同站在翻滾麥浪之中的時刻,總是令海倫心生憐愛。在那個殘暴黑暗的時代,路得無私和高尚的品質,如同暗夜里閃耀的星星照亮了苦難的眾生,更照亮了海倫的靈魂。
不過海倫雖然很鐘愛《圣經》,但對其并非全盤接受。后來,盡管她更多地了解了《圣經》產生的歷史淵源,但這種感覺依然未減。她認為,應該從《圣經》中清除掉那些丑惡和野蠻的東西,但同時她也反對把這部偉大的作品修改得毫無生氣,面目全非。《圣經》給了海倫深遠的慰藉:“有形的東西是短暫的,無形的才能永垂不朽。”
海倫對莎士比亞的作品也鐘愛有加,自從喜愛讀書開始,她就一直喜歡讀莎士比亞的作品。莎士比亞的劇本她讀過很多遍,其中的一些片段甚至能夠背誦出來,但她卻弄不清自己最喜歡哪一本。因為,對它們的喜愛,往往如同海倫的心情一樣變化多端。《麥克白》給她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雖然只讀過一遍,但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節,卻永遠留在了她心中。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書中的鬼魂和女巫總是跑到睡夢中糾纏她。
在《麥克白》后,她還閱讀了《李爾王》。讀到格洛賽斯特的眼睛被挖出來的情節時,海倫變得緊張起來,她瞬間被恐怖的氣氛所包圍,并感到憤怒,以至于根本就無法繼續讀下去,心突突狂跳,長時間呆坐在那里。
夏洛克和撒旦是海倫在同一時期接觸到的人物,她內心對他們充滿了憐憫,并認為,即使他們也希望自己變好,但卻無法成為好人,因為沒有人愿意給予他們幫助,或給他們一個悔改的機會。海倫一直不認為他們是十惡不赦的,甚至還產生這樣一種感覺:像夏洛克、猶大,甚至魔鬼這樣的人,他們都是車輪上一根斷了的車軸,總有一天會修好的。
海倫喜歡莎士比亞,但她卻討厭依據評論家們的觀點來閱讀他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她也終于懂得,不管在莎氏的著作里,還是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自己所不能理解的,而當她看到一層層的帷幕被漸漸拉起,將思想和美的新境界展現出來時,就顯得尤為快樂。
除了詩歌,海倫對歷史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不管是枯燥乏味的大事記和年表,還是格林著的公正生動的《英國民族史》,不管是弗里曼的《歐洲史》,還是埃默頓的《中世紀》,都是她閱讀的范圍。
海倫12歲生日時,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斯溫頓的《世界史》,這也是第一本讓她體會到真正歷史價值的書。即使這本書已經變得破爛不堪,海倫依然像珍寶一樣珍藏著它。從書本中,她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世界,以及人類文明的演進。
一些法國和德國的文學作品也對海倫有著深刻影響,在德國文學中,海倫發現其中閃耀著對愛情自我犧牲這種偉大力量的承認,并認為這種思想幾乎滲透到了所有的德國文學作品中,特別是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在眾多法國作家中,海倫最喜歡莫里哀和拉辛。
海倫一直認為,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比如卡萊的粗獷以及對虛偽的厭惡,高爾斯華綏所鼓吹的天人一體,以及愛胡德的怪誕,赫里克的典雅,這些都對她有著深遠影響。同樣的,她也喜歡惠蒂爾的熱情正直,喜歡馬克·吐溫·的幽默和豁達……
書籍是海倫理想的樂園,在這個樂園里,她不僅享有一切與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交流的權利,更找到了一個了解世界的窗口。在這里,海倫主動、自由地用自己的雙臂擁抱知識,在書海里,海倫所吸取的知識和所養成的閱讀習慣,為她突破自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知識力量。
2.進入期待已久的柏金斯盲人學校
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次抉擇。并非每次選擇都要以進攻者的姿態前進,有時放棄也是一種選擇。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不要灰心,他肯定為你打開了一扇窗。
莎莉文老師來到海倫家的第一個夏末,收到了蘿拉從柏金斯盲校寄來的一封信。午餐時,莎莉文老師將信拿出,并念給大家聽。還沒讀完,海倫的母親凱蒂就興奮地打斷她說道:“老師,現在海倫寫得和她一樣好!”
自從海倫學會了“水”這個單詞后,不到4個月,她的進步突飛猛進,從未停止。8月底,海倫已經掌握了625個單詞。10月份,她甚至已經可以用盲文給柏金斯盲校的盲童們寫信了。年底之時,莎莉文老師帶海倫去馬戲團看戲。針對馬戲團里的動物,海倫向老師提出了很多細微獨特的問題,這令老師夜以繼日、費盡心思地尋找答案。
想要滿足海倫旺盛的好奇心,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大約過了一年,莎莉文老師收到了柏金斯盲校校長安那諾斯先生的來信。信中,校長表示了對海倫進步的關注,并表示,如果海倫能夠前往參加學校的畢業典禮,他將引以為榮。
讀完信,莎莉文眉頭緊鎖,陷入沉思。面對如此多的陌生人,海倫可以接受嗎?在過去的一年里,海倫有了很多收獲,但人們會不會因此把她當成天才或畸形兒童?泛濫的同情會不會把她毀掉?最后,莎莉文終于做出了決定。現在,海倫能閱讀,能寫字,還能回答人們的問題,能夠獨立與人交流。第一年的學習應該到此結束,海倫應該邁向新的里程了。
月底,莎莉文和海倫收拾行囊,乘坐北上的火車,來到了波士頓,并馬不停蹄直接趕往柏金斯盲校。在與安那諾斯校長禮貌地打過招呼后,海倫就迫不及待地問莎莉文老師道:“那些小朋友在哪里?”經過幾個月的通信聯系,海倫早就把這些孩子當成了好朋友,她急切地想見到他們。
莎莉文微笑著說:“過來!我帶你去找他們。”隨后,她將海倫帶到一個大游樂室,并對她說:“他們在這兒等著你。”接著她將海倫推向前,海倫隨即融入到新伙伴們中間。
海倫來到柏金斯盲校的第二天,安那諾斯先生決定邀請莎莉文到他的辦公室聊聊,他想知道莎莉文和海倫未來的打算。
莎莉文老師說:“目前沒有計劃,我還沒有時間考慮未來。過去的一年,就像一陣旋風,把我吹得眩暈。”
安那諾斯先生問道:“你是否考慮過,把海倫留在這里一段時間?”
看到莎莉文老師皺眉頭,他連忙解釋道:“哦,當然你也要留下。不要擔心,在教育孩子方面,你很有一套。”
莎莉文回答說:“我們不打算留下,但我們感謝您的好意。如果您邀請我們做短暫的拜訪,我們很樂意。”
面對一臉疑惑的校長,莎莉文解釋道:“很久以前,海倫就一直盼望著拜訪蘿拉,海倫認為她們同樣是又盲又聾的殘障者,應該相處得很融洽,但今天早上,我帶海倫去找蘿拉。蘿拉顯然被精力旺盛的海倫嚇壞了。海倫親近她時,她就顯現出緊張和急躁,這種情況直到海倫離開后才得以緩解。我認為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因為蘿拉的生活圈子太小了,她只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不想把海倫留在這里,她應該有更廣闊的天地。”
面對莎莉文老師的雄心壯志,校長覺得荒謬和疑惑,他說:“海倫的健康不可能恢復正常,你應該面對這種現實,不要自我欺騙。太多的希望,恐怕只能換來讓人傷心的結局,她始終與正常的人不同。”
莎莉文明白校長的好意,但還是回應道:“我清楚她不可能完全康復,我也明白她眼盲、耳聾。這些缺陷讓她與正常人不同,但是……”
莎莉文帶著堅定和希望繼續說,“您認為她和正常人不一樣,或許您對了,但我卻認為,她和正常人一樣,我絕沒有說錯。雖然身體殘障,但她和我們一樣,都有人類自身的內在性。就好像您是安那諾斯先生,我是莎莉文老師,而她是海倫。與正常人一樣,我們都有各自的品性,各自的志向。請您別擔心,我始終堅信天無絕人之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