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剪紙概述

一、剪紙的起源與發展
剪紙是我國傳統藝術中的瑰寶,在民間流傳甚廣,深為人民群眾所喜愛。據史料記載:漢武帝非常喜歡一個叫李夫人的妃子,不幸李夫人突然死亡,讓漢武帝十分思念。有個叫李少翁的方士進見漢武帝,聲稱能夠招來李夫人的魂魄與武帝見面,于是在夜里用白布圍成帷,在帷幕內點亮燈燭,安排漢武帝在遠處觀看。漢武帝果然看見有一個貌似李夫人的美女住在帳中,還能見到她時而緩慢走動時而坐下來的樣子,卻不能去親近,漢武帝更加感到悲傷。這是最早記錄剪紙(皮影)的故事。
剪紙在唐宋時期得到了繁榮與發展,唐代的剪紙活動盛行于貴族帝皇之家,逢年過節皇帝用很薄的金箔銀箔剪出裝飾品賞賜給大臣,貴族之間相互效仿,所以唐代李商隱的“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的詩句會流傳至今。宋元時期紙張被大量使用,民間逐漸出現了剪紙行業與剪紙名家。
到了明清時期,由于勞動和生產的需要,剪紙活動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應用于節慶、飾品、禮品、祭祀等,利用剪紙做圖樣,與刺繡、藍花布印染、蠟染、陶瓷、硬木制品的雕刻等民間工藝美術關系密切。
新中國成立以來,剪紙藝人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許多剪紙高手得到了政府機構授予的民間工藝美術師、工藝美術師、剪紙藝術家等光榮稱號。剪紙的表現形式也在不斷創新,在20世紀50年代,上海電影制片廠制作了我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在國際美術界產生了轟動性的影響。
現代剪紙藝術對其他畫種影響深遠,與農民畫、年畫、木板畫等互為借鑒,剪紙元素在現代視覺傳達藝術領域里,如招貼廣告、包裝設計、服裝設計、陶瓷藝術、環境藝術設計等,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進入了快車道,文化藝術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剪紙藝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繼往開來,蓬勃發展,2004年剪紙藝術被確定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甘肅定西農家親自操剪,這一系列的大喜事,給廣大剪紙愛好者帶來無限美好的希望,剪紙藝術真正的春天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