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神奇的電子干擾戰
- 動物王國的驚天秘聞:動物的神奇戰爭
- 王維浩
- 3176字
- 2016-01-21 16:47:37
謝菲爾德號的覆滅
這是1982年5月4日,阿根廷空軍攜帶著飛魚導彈的超級軍旗式戰斗機正在大西洋南部迎戰英國艦隊。
當阿根廷飛行員在雷達熒光屏上發現這支英國艦隊之后,就選定了離飛機約50千米,在英國艦隊的前端擔任雷達哨,執行警戒任務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為進攻目標。
飛行員看了看儀表盤,把該艦的距離和方位輸入導彈的計算機中,在離目標不到40千米時,飛機從云端向下一個急速俯沖,并發射導彈,然后掉頭躲進低空云層中。
這時,自行飛往目標的導彈不再需要人來操縱,它保持著發射前飛行員給它儲存進去的航向,并用無線電高度表把飛行高度穩定在海面之上幾米,作掠海面飛行。導彈在離目標不到10千米時,改為自動制導,以每秒300米的速度,直取謝菲爾德號。
初時,在謝菲爾德號驅逐艦上,對空警戒雷達確實探測到超級軍旗式戰斗機的出現和迅速消失,但是直到導彈離軍艦只有5千米時,才發現導彈。
謝菲爾德號立即發警報,并對導彈進行干擾。但為時已晚,所剩下的12秒鐘,僅僅來得及發射一枚導彈去阻擊,然而這已無助于挽救謝菲爾德號驅逐艦覆滅的命運。
阿根廷空軍的這次行動,實際上采用的是一種反電子干擾術。
動物也打電子戰
人類的電子干擾戰打得花樣別出,而且還在不斷地發展更新。
動物間的電子干擾戰比人類要先展開。
在動物世界中電子戰雖說不及人類這么復雜,可也同樣打得激烈而緊張。
蚊子、蛾與蝙蝠是動物世界中電子干擾戰的杰出代表。
屋檐下的小家伙
夏日的夜晚,滿天的星星又密又緊,仿佛天空就要容不下它們似的。
在屋檐下或空曠的草原上,你常可以看見一種像小鳥的怪物在夜空中飛舞,它們時而忽上忽下,時而從你眼前一劃而過,吱吱有聲地在兜著圈子。
當眼看它就要與你撞個滿懷時,忽地又改變了方向,使你虛驚一場,這就是蝙蝠。
白天,蝙蝠是不出來活動的,隱匿在山間的洞窟中,或者古塔、草屋等建筑物的裂縫里,傍晚飛出去覓食,直到第二天清晨才飛回陰暗的棲息地,用爪子倒掛著休息。
嚇人的吸血鬼
蝙蝠的種類很多,在我國就有80種,大的比老鷹還大,小的比小老鼠還小。
一般的蝙蝠對人類沒有危害,對人類危害最大的蝙蝠是分布在美洲的吸血蝠。
吸血蝠的體形不大,最大的體長不到10厘米。它們白天躲藏在密林之中,夜里卻鬼鬼祟祟地出來活動,飛進牛棚、馬舍、豬圈危害牲畜。
吸血蝠狡猾,它見了家畜并不忙于進攻,而是先在上空盤旋觀察,利用向四周發射獨特的超聲波來探知動靜,當發現沒有異常情況后,吸血蝠便看準對象,發動進攻。
進攻常常是在悄無聲息中進行,它輕輕地飛下來用鋒利的上門齒不痛不癢地咬破動物股部或頸部的皮膚,然后用舌頭貪婪地吮吸鮮血。被進攻的動物往往絲毫沒有感覺,任憑吸血蝠吸自己的血液。
它吸血的速度很快而且吸得又多,每秒鐘可以吸3~5次。人在室外露宿時,如果不小心,在耳、鼻、手、腳上會被吸血蝠吸走大量的血。
據科學家觀察,在夜深人靜、人畜熟睡的情況下,吸血蝠吸血的時間可長達30~40分鐘,一次可吸血40~50毫升。一只吸血蝠一年要吸血15000毫升左右。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難怪人們把吸血蝠稱為“吸血鬼”,真是名副其實。蝙蝠有時對人類的危害相當大。1989年的秋天,在秘魯林區努縣境內,出現了一群發瘋的蝙蝠。這些家伙不知何故,見人就咬,結果導致123人死亡,當地居民被嚇得躲在家中,緊閉大門,不敢外出。
超聲波
當然,大多數蝙蝠以昆蟲為食。
蝙蝠的超聲波發射裝置就在鼻孔里,它采用不同頻率的超聲波去獲取各種信息,即使細小的蚊子也不能逃脫蝙蝠的捕獲。
所謂超聲波,是指超過人耳能聽到的最高頻率(20000赫茲)的聲波。物體每秒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人耳能聽到的聲音的頻率,是在每秒20赫茲至2萬赫茲。每秒振動頻率高于2萬赫茲率的聲波,人耳就無法聽見,所以叫作“超聲波”。
蝙蝠發出超聲波的頻率為每秒3萬赫茲。只有當這些聲音被放慢到它原速的1/8時,我們才能聽到。
蝙蝠頭上長有一個大耳朵,這是用來回聲定位的,口鼻上長著被稱作“鼻狀葉”的特殊皮紋,是蝙蝠用來發射超聲波的。這些超聲波碰到物體反射回來,蝙蝠憑自己超凡的耳朵來接收回音,它們就這樣用聽覺來代替視覺。
蝙蝠準確的回聲定位和無比柔韌的翅膀,使得它們能在空中盤旋,甚至能鉆進狹窄的空心樹內。
夜晚的行動
夜幕降臨,蝙蝠陸續離開自己的巢穴。
通常,蝙蝠捕食,要發出不同的信號。初時,它發射頻率不變的超聲波,作用是確定獵取物的速度和飛行方向。當超聲波碰到障礙物或飛行昆蟲時,超聲波就會反射回來變成回聲,蝙蝠離目標遠,超聲波反射回來的時間長,聽到回聲就遲;如果目標近,反射回來的時間就短,聽到回聲就早。蝙蝠根據耳朵聽到回聲的快慢、先后,它能分辨出是障礙物還是食物,并能測知物體的形狀和位置。這樣,蝙蝠遇到山巖、樹木、電線等障礙物就能躲過,遇到蚊、飛蛾等就會立即追捕。
蝙蝠在夜空里上下飛躥著,尋找它們的食物。
當獵物迎面飛來時,超聲波的頻率就會迅速升高;當獵物向相反方向飛去時,超聲波的頻率會急速下降,蝙蝠就會知道獵物在逃跑中,便立即進行追捕。蝙蝠正是根據自身發出的超聲頻率和回聲頻率的差異,來判斷獵物的速度和飛行方向。蝙蝠一旦“探索”到獵物,它的發射頻率就陡然上升,以便更加準確無誤地捕獲獵物。
能感覺到超聲波的蚊子
蝙蝠發出的超聲波許多動物是感覺不到的。
但是,蚊子卻能感覺得到蝙蝠發出的超聲波。不過,如果蚊子在飛行中感覺到蝙蝠發出的超聲波,要想逃跑已經來不及了,因為蝙蝠比它們飛得更快。
然而,如果蚊子聽到蝙蝠發出超聲波,就近有地方可躲時,也會躲得過去。你看,一只蚊子正躲在一片樹葉背后瑟瑟發抖呢!
蛾與蝙蝠的較量
還能感覺到蝙蝠發出超聲波的是飛蛾。
人們在觀察中發現,飛蛾在蝙蝠的追殺中往往能夠逃脫。這是怎么回事呢?這不可能是蝙蝠的發射裝置出現故障,那么,飛蛾又是采取什么戰術,在蝙蝠精密的探測和追蹤下逃脫的呢?
其實,飛蛾沒有什么獨特的本領,為了適應生活環境,抵抗蝙蝠的襲擊,在生物進化中,飛蛾的“生物雷達系統”逐漸形成了一套干擾超聲波的辦法來迷惑蝙蝠。
在飛蛾胸部的一側,有一個像氣泡一樣的隆起物,當飛蛾收到蝙蝠的超聲波時,它的隆起物就會在飛行肌肉的壓力下起伏不平,發出與蝙蝠的定位信號回聲極其相似的聲音來迷惑蝙蝠。
如果這時蝙蝠有時間去仔細分辨的話,它或許會“意識”到那并不是自己的回聲,那么飛蛾就會失去逃過的機會。但此時蝙蝠的飛行速度是每秒5米,大約只有1/1000秒的時間來決定自己下一步的飛行方向。為了避免與物體相撞,蝙蝠在接到這種回聲信號后,就轉向飛去,這樣飛蛾就躲過了蝙蝠的捕食。
飛蛾與蝙蝠長期進行著這樣的電子干擾戰。
水中的“雷達”
當然,在生物界中有“生物雷達系統”的不僅只有蝙蝠,生活在非洲河流、湖泊中的象吻魚,也有這種“雷達裝置”。象吻魚的外貌十分奇特,與普通的魚不一樣,它長著比身體還長的尖尖的長吻,彎向下方,對了,極像大象的鼻子。但象吻魚的“雷達”工作原理與蝙蝠的工作原理有所不同,它是利用尾部皮膚內的電脈沖發生器,放出一連串每秒300次、電壓2伏左右的電脈沖,來形成一個穩定電場。
這個電脈沖發生器位于象吻魚尾部脊椎兩旁,呈梭形狀,發出的電力線在其頭部匯合。
象吻魚在游動前行時,身體始終保持平直,這是為了避免破壞周圍的電場。如果有敵害或獵物在附近出現,象吻魚身體周圍的電場就會受到干擾,電力線立即偏向不速之客。于是,高靈敏度電感器馬上發出警報,象吻魚就立即逃避或向獵物追殺過去。
象吻魚所發出的電磁波能及時探測出障礙物。這些障礙物大都導電性能差,對電力線有天然的排斥力。象吻魚根據電磁波的返回速度、排斥力的大小,來識別各種物體的外形、色彩、氣味等。
象吻魚利用這種特殊的“生物雷達系統”,能夠在混濁、黑暗的水底自由自在地生活。
上題答案:C
讀故事學知識·選擇回答
蝙蝠的超聲波發射裝置就裝在____里。
A.鼻孔B.眼睛C.口腔D.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