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三人成虎(7)

誰知道,兩個人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根本沒注意到對方的變化。

這樣坐了一會兒,張先生只好拍拍床,對王先生說:“先生請坐近一點,坐到床上來吧,這是我新添置的床,你看如何?”王先生心領神會,邊夸床好,邊指著自己的鞋說:“新東西就是不一樣,你看我這雙新買的鞋,也不錯吧?”

兩人都懷著一樣的心思,自然彼此理解,于是,兩人著實地向對方吹捧了一通。

好諛亡國

虢國的國君平日里只愛聽好話,聽不得反面的意見,在他的身邊圍滿了只會阿諛奉承而不會治國的小人,直至有一天虢國終于亡國。那一群誤國之臣也一個個作鳥獸散,沒有一個人愿意顧及國君的,虢國的國君總算僥幸地跟著一個車夫逃了出來。

車夫駕著馬車,載著虢國國君逃到荒郊野外,國君又渴又餓垂頭喪氣,車夫趕緊取過車上的食品袋,送上清酒、肉脯和干糧,讓國君吃喝。國君感到奇怪,車夫哪來的這些食物呢?于是他在吃飽喝足后,便擦擦嘴問車夫:

“你從哪里弄來這些東西呢?”車夫回答說:“我事先準備好的。”

國君又問:“你為什么會事先做好這些準備呢?”車夫回答說:“我是專替大王您做的準備,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饑、解渴呀。”

國君不高興地又問:“你知道我會有逃亡的這一天嗎?”

車夫回答說:“是的,我估計遲早會有這一天。”

國君生氣了,不滿地說:“既然這樣,為什么過去不早點告訴我?”

車夫說:“您只喜歡聽奉承的話。如果是提意見的話,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愛聽。我要給您提意見,您一定聽不進去,說不定還會把我處死。要是那樣,您今天便會連一個跟隨的人也沒有,更不用說誰來給您吃的喝的了。”

國君聽到這里,氣憤至極,紫漲著臉指著車夫大聲吼叫。

車夫見狀,知道這個昏君真是無可救藥,死到臨頭還不知悔改。于是連忙謝罪說:“大王息怒,是我說錯了。”

兩人都不說話,馬車走了一程,國君又開口問道:“你說,我到底為什么會亡國而逃呢?”

車夫這次只好改口說:“是因為大王您太仁慈賢明了。”

國君很感興趣地接著問:“為什么仁慈賢明的國君不能在家享受快樂,過安定的日子,卻要逃亡在外呢?”車夫說:“除了大王您是個賢明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國君都不是好人,他們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國君聽了,心里舒服極了,一邊坐靠在車前的橫木上,一邊美滋滋地自言自語說:“唉,難道賢明的君主就該如此受苦嗎?”他頭腦里一片昏昏沉沉,十分困乏地枕著車夫的腿睡著了。

這時,車夫總算是徹底看清了這個昏庸無能的虢國的國君,他覺得跟隨這個人太不值得。于是車夫慢慢從國君頭下抽出自己的腿,換一個石頭給他枕上,然后離開國君,頭也不回地走了。

最后,這位亡國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獸吃掉了。

如果一個人只愛聽奉承話,聽不進批評意見,又一味執迷不悟,一意孤行,那后果將是十分可悲的。

按圖索驥

伯樂是古代以善于相馬出名的人物,著有《相馬經》。

《相馬經》上記載:良馬的樣子是高額映日、四蹄圓實。他的兒子就手拿《相馬經》,出去尋找良馬。

他兒子一出門,看見了一只癩蛤蟆,就對父親說:“我找到了一匹良馬,和《相馬經》上說的大體相同,只是蹄子不圓實。”

伯樂了解兒子很蠢笨,只得轉怒為笑說:“你找的這匹馬喜歡跳,只是不能架車。”

這就是“按圖索驥”的故事。

南轅北轍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系,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打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么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松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黔驢技窮

過去貴州(黔)這個地方沒有驢。有個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了一頭驢,運來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驢放到山腳下。

一只老虎看見了驢,以為這個軀體高大的家伙一定很神奇,就躲在樹林里偷偷觀察著,后來又悄悄走出來,小心翼翼地接近驢,不知道驢子的底細。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大虎大吃一驚,遠遠躲開,以為驢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懼。然而,老虎反復觀察以后,覺得驢并沒有什么特殊本領,而且越來越熟悉驢的叫聲了。

老虎開始走到驢的前后,轉來轉去,還不敢上去攻擊驢。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驢,越來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斷冒犯它。驢非常惱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盤算著:“你的本事也不過如此罷了!”非常高興。于是老虎騰空撲去,大吼一聲,咬斷了驢的喉管,啃完了驢的肉,才離去了。

唉!那驢的軀體高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本事。假如不顯出那有限的本事,老虎雖然兇猛,也會存有疑慮畏懼的心理,終究不敢攻擊它。現在落得如此下場,不是很可悲嗎?

奧運會的來歷

古代奧運會自公元前776年于希臘的奧林匹亞舉行以來,已經有1200年的歷史。最早是一種宗教儀式,逐漸演變成體育活動,當時的比賽項目有五項全能(包含鐵餅、標槍、跳遠、賽跑和摔跤)、賽跑、拳擊、摔跤、拳擊角力(拳擊和摔跤的混合運動)、四輪馬車賽跑和騎馬。古代奧運會體現了人們和平的愿望,在奧運期間,交戰雙方會休戰,但是,古代奧運會最終還是因為戰爭而停止。

奧林匹克的復興始自1896年,在奧運祖師拜旦的努力下,當時在希臘的雅典舉辦了第一次現代奧運會,有來自14個國家的245名運動員參加。此后,參賽運動員、參賽國家和比賽項目與日俱增,在2000年澳大利亞的悉尼奧運會上,有來自199個國家的10,000多名運動員參賽。成為全球最盛大的聚會,奧運會提出的“更快、更高、更強”精神,體現了現代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

冬季體育項目最早在1908年添加到奧運會中,當時是花樣滑冰運動。冰球項目自1920年加入。在1924年,冬奧會第一次在法國的查米尼斯單獨舉行。自1994年起,冬奧會定于不和夏季奧運會同年舉行,因此目前奧運會為每兩年一屆,冬奧會和夏季奧運會交替進行。

頭懸梁,錐刺股

戰國七雄中,秦國仗著強盛不斷發兵進攻鄰國,占領不少地方。其它六國都很害怕,想方設法去對付它。當時有一個人,叫蘇秦,他提出“合縱”抗秦,意思是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因為六國位置是縱貫南北,南北為縱,所以稱為“合縱”。

蘇秦是洛陽人。洛陽是當時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后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后,他發憤讀書,鉆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雖然很疼,但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傳說,他晚上念書的時候還把頭發用帶子系起來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頭向下栽,揪得頭皮疼,他就清醒過來了。

這就是后來人們說的“頭懸梁,錐刺股”,用來表示讀書刻苦的精神。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開始,他到六國去游說,宣傳“合縱”的主張,結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國諸侯訂立了合縱的聯盟。蘇秦掛了六國的相印,成了顯赫的人物。

這消息傳到了蘇秦的家鄉,他的父母兄嫂都后悔以前對蘇秦的態度不好。聽說蘇秦要去趙國經過洛陽,全家人特地趕到洛陽城外30里的地方,把路掃得干干凈凈,準備了豐盛的酒宴,跪著迎接他。蘇秦看到這情景,前后對比,百感交集。

可是“合縱”很快就被蘇秦的同學張儀的“連橫”策略破壞了,蘇秦也被刺客刺死,“合縱”宣告徹底破產了。

望梅止渴

三國時期,曹操帶領一支十萬大軍去作戰。當軍隊走到一片荒原時,火辣辣的太陽照射下來,曬得將士們一個個口干舌糟,連氣都喘不過來。

附近找不到可以飲用的水源,將士們前進的速度越來越慢了。曹操心里非常著急,他怕耽誤了作戰的時機,更怕將士們在烈日的照射下會倒下去,走不出眼前這片茫茫的荒原。這可怎么辦呢?曹操想啊想,突然他靈機一動,指著前方大聲對將士們說:“前面有一大片梅樹林,大家快走出這片荒原,去吃梅子解渴吧?”

將士們一聽有梅子吃,嘴里不禁冒出了唾液。大家爭先恐后往前趕,很快走出了荒原。

承天門改名天安門

順治更名

1651年10月31日,清世祖將“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天安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被稱作“承天門”,有“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當年的承天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后,便派蒯祥等著名的匠師分工負責皇宮建筑群的設計和施工。1420年皇城正門竣工,沿用唐代皇城正門舊稱“承天門”。此門為黃瓦飛檐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牌樓正中懸掛著“承天之門”的匾額,但遠沒有如今天安門這么壯麗。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此牌樓毀于大火,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重建“承天門”門樓。明末時“承天門”又叫李闖王的一把大火給燒了,直到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體成為如今的樣式。

圖求外安內和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天安門建成時,稱“承天門”,在黃瓦飛檐三層樓式五座木牌坊的承天門正中,掛的是“承天之門”匾額。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進行大規模重建,將“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天安門上懸掛的是“天安之門”字樣的匾額。

那么,清朝為什么要把“承天門”改稱“天安門”呢?原來,滿清封建貴族入主中原后,為了達到其長期統治的目的,除采用其他措施外,還在城門的名稱上大做文章。由于當時接連不斷的反清斗爭危及著滿清封建貴族的統治,清代統治者特別注重“安”與“和”的策略,以求清朝統治的“長治久安”。

如清代紫禁城內“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內宮平穩之意。“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既涵蓋了“承天啟運”的命名意旨,又納入了“安邦治國”、“國泰民安”的思想。還有皇城的“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三個門,都突出了一個“安”字,以示外安內和。

文字變遷

據考證,天安門匾額在清初刻有滿、漢、蒙三種文字,并按滿語語法直譯為“天安之門”。后來不知何故又將匾額上三種文字改為滿漢兩種文字,漢字改成用楷書書寫的“天安門”三字,去掉了“之”字,字體也相應擴大。

民間傳說

關于清改“承天門”為“天安門”,民間還流傳著一則逸聞。傳說李自成攻進京城后,在承天門前彎弓搭箭射向承天門匾額上的“天”字,可惜沒有射中。其下屬以寬慰他的口氣說:“有天命者任自為。”意思是李闖王是有天命的,不必在乎這一箭準不準。李自成卻誤解了他的意思,以為是在說他沒有天命,勃然大怒,要殺了這個下屬,之后被人勸解開。清統治者入京后可能聽說了這則逸聞,故而將“承天”改為“天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匾額上的滿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門”三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市| 依安县| 新安县| 龙山县| 建德市| 金寨县| 平泉县| 郑州市| 宜昌市| 保靖县| 丰顺县| 平邑县| 上犹县| 繁峙县| 错那县| 博白县| 福安市| 江阴市| 泾川县| 宣恩县| 牙克石市| 邛崃市| 西充县| 平顶山市| 扬中市| 阿拉尔市| 巫山县| 芮城县| 资阳市| 拜泉县| 崇信县| 开封市| 沾益县| 西丰县| 兴文县| 彰化县| 界首市| 盈江县| 黑河市| 绍兴市|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