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三人成虎(5)

鐵棒磨成針

唐代大詩人李白,幼年時便讀那些經書、史書,那些書都十分深奧,他一時讀不懂,便覺枯燥無味,于是他丟下書,逃學出去玩。

他一邊閑游閑逛,一邊東瞧西看。他看見一位老媽媽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著一很粗大的鐵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著,神情專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沒有察覺。

李白不知道老媽媽在干什么,便好奇地問:“老媽媽,您這是在做什么呀?”

“磨針。”老媽媽頭也沒抬,簡單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認真地磨著手里的鐵棒。

“磨針?”李白覺得很不明白,老媽媽手里磨著的明明是一根粗鐵棒,怎么是針呢?李白忍不住又問:“老媽媽,針是非常非常細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媽媽邊磨邊說:“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細小的針。”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脫口又問道:“這么粗大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這時候,老媽媽才抬起頭來,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是很困難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呀!”

幼年的李白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他聽了老媽媽的話,一下子明白了許多,心想:“對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堅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讀書也是這樣,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堅持多讀,天天讀,總會讀懂的。”想到這里,李白深感慚愧,臉都發燒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書房,翻開原來讀不懂的書,繼續讀起來。

拔苗助長

田野里,大片大片的莊稼沐浴著陽光雨露,茁壯成長,一派勃勃生機。也許你看不出莊稼每天都在長,但它卻是實實在在地長高了起來。

有一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天天都必須到地里去勞動。太陽當空的時候,沒個遮攔,宋國人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渾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濕,但他卻不得不頂著烈日躬著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躲避,宋國人只好冒著雨在田間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頭來,和著汗一起往下淌。

就這樣日復一日,每當勞動了一天,宋國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動也不想動,連話也懶得說一句。宋國人覺得真是辛苦極了。更令他心煩的是,他天天扛著鋤頭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莊稼,似乎一點也沒有長高,真讓人著急。

這一天,宋國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著大得好像沒有邊的莊稼地,不禁一陣焦急又涌上心頭。他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你們知道我每天種地有多辛苦嗎?為什么你們一點都不體諒我,快快長高呢?快長高、快長高……”他一邊念叨,一邊順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線頭,線頭沒拔斷,卻出來了一大截。宋國人望著線頭出神,突然,他的腦子里蹦出一個主意:“對呀,我原來怎么沒想到,就這么辦!”宋國人頓時來勁了,一躍而起開始忙碌……太陽落山了,宋國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等他回來。“以往這時候早該回來了,會不會出了什么事?”她擔心地想。忽然門“吱呀”一聲開了,宋國人滿頭大汗地回來了。他一進門就興奮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每一根莊稼都拔出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這么多……”他邊說邊比劃著。“什么?你……”宋國人的妻子大吃一驚,她連話也顧不上說完,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經晚了,莊稼已經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萬物的生長,都是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的,人無力強行改變這些規律,只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

毛遂自薦

毛遂在平原君門下已經三年了,一直默默無聞,總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

一次,碰上秦國大舉進攻趙國,秦軍將趙國都城邯鄲團團圍住,情況十分危急,趙王只好派平原君趕緊出使楚國,向楚國求救。

平原君到楚國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門客商議,決定從這千余名門客中挑選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謀的人隨同前往。他們挑來挑去最終只有19人合乎條件,還差一人卻怎么挑也總覺得不滿意。

這時,只見毛遂主動站了出來說:“我愿隨平原君前往楚國,哪怕是湊個數!”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大以為然,只是婉轉地說:“你到我門下已經三年了,卻從未聽到有人在我面前稱贊過你,可見你并無什么過人之處。一個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錐子裝在口袋里,錐尖子很快就會穿破口袋鉆出來,人們很快就能發現他。而你一直未能出頭露面顯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夠帶上沒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國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并不生氣,他心平氣和地據理力爭說:“您說的并不全對。我之所以沒有像錐子從口袋里鉆出錐尖,是因為我從來就沒有像錐子一樣放進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早就將我這把錐子放進口袋,我敢說,我不僅是錐尖子鉆出口袋的問題,我會連整個錐子都像麥穗子一樣全部露出來。”

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很有道理且氣度不凡,便答應毛遂作為自己的隨從,連夜趕往楚國。

一到楚國,已是早晨。平原君立即拜見楚王,跟他商討出兵救趙的事情。可是這次商談很不順利,從早上一直談到了中午,還沒有一絲進展。面對這種情況,隨同前往的20個人中便有19個只知道干著急,在臺下直跺腳、搖頭、埋怨。唯有毛遂,眼看時間不等人,機會不可錯過,只見他一手提劍,大踏步跨到臺上,面對盛氣凌人的楚王,毛遂毫不膽怯。他兩眼逼視著楚王,慷慨陳詞,申明大義,他從趙楚兩國的關系談到這次救援趙國的意義,對楚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的凜然正氣使楚王驚嘆佩服;他對兩國利害關系的分析深深打動了楚王的心。通過毛遂的勸說,楚王終于被說服了,當天下午便與平原君締結盟約。很快,楚王派軍隊支援趙國,趙國于是解圍。

事后,平原君深感愧疚地說:“毛遂原來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真抵得過百萬大軍呀!可是以前我竟沒發現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沒一個人才呢!”毛遂自薦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總是等著別人去推薦,只要有才干,不妨自己主動站出來,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驚弓之鳥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有名的射箭能手叫更羸。有一天,更羸跟隨魏王到郊外去游玩。玩著玩著看見天上有一群鳥從他們頭上飛過,在這群鳥的后面,有一只鳥吃力地在追趕著它的同伴,也向這邊飛來。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會有這樣的事?”魏王真有點不相信地問。更羸說道:“可以試一試。”過了一會兒,那只掉了隊的鳥飛過來了,它飛的速度比前面幾只鳥要慢得多,飛的高度也要低一些。這只鳥飛近了——原來是只掉了隊的大雁,只見更羸這時用左手托著弓,用右手拉著弦,弦上也不搭箭。他面對著這只正飛著的大雁拉滿了弓。只聽得“當”的一聲響,那只掉了隊正飛著的大雁便應聲從半空中掉了下來。魏王看到后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便問更羸不用箭是憑什么將空中飛著的鳥射下來的。更羸笑著對魏王講:“沒什么,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是怎么知道這只大雁是受過了箭傷的呢?”魏王更加奇怪了,不等更羸說完就問。更羸笑著繼續對魏王說:“從這只大雁飛的姿勢和叫的聲音中知道的。”更羸接著講:“這只大雁飛得慢是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的聲音很悲慘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舊的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里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后,更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處飛。它心里本來就害怕,加上拼命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翅膀再也飛不動了,它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故事中的大雁聽到弓弦聲響后就驚惶萬分,是因為它身上受過箭傷。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指有人在某一件事情上吃過虧,于是就老是害怕再次發生類似的事情,可以說是驚弓之鳥。

以德報怨

魏國邊境靠近楚國的地方有一個小縣,一個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這個小縣去做縣令。

兩國交界的地方住著兩國的村民,村民們都喜歡種瓜。這一年春天,兩國的邊民又都種下了瓜種。

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長得很慢。魏國的一些村民擔心這樣旱下去會影響收成,就組織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澆瓜。

連續澆了幾天,魏國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長勢明顯好起來,比楚國村民種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國的村民一看到魏國村民種的瓜長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間便偷偷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宋縣令忙請村民們消消氣,讓他們都坐下,然后對他們說:

“我看,你們最好不要去踩他們的瓜地。”村民們氣憤已極,哪里聽得進去,紛紛嚷道:“難道我們怕他們不成,為什么讓他們如此欺負我們?”

宋就搖搖頭,耐心地說:

“如果你們一定要去報復,最多解解心頭之恨,可是,以后呢?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如此下去,雙方互相破壞,誰都不會得到的一個瓜的收獲。”

村民們皺緊眉頭問:“那我們該怎么辦呢?”宋就說:

“你們每天晚上去幫他們澆地,結果怎樣,你們自己就會看到。”

村民們只好按宋縣令的意思去做,楚國的村民發現魏國村民不但不記恨,反倒天天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

這件事后來被楚國邊境的縣令知道了,便將此事上報楚王。楚王原本對魏國虎視眈眈,聽了此事,深受觸動,甚覺不安,于是,主動與魏國和好,并送去很多禮物,對魏國有如此好的官員和國民表示贊賞。

魏王見宋就為兩國的友好往來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賞賜宋就和他的百姓。

螳螂捕蟬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有一次,吳王準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務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人,他下朝后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后,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園內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只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大臣便來到王宮的后花園內,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吳王都要到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這里。

過了大約兩個時辰,吳王果然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后花園。那位大臣裝著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著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大臣的衣服已經被露水打濕了,卻仿佛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樹枝在看什么,手里還擒著一只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濕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仿佛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你究竟在看什么?”那位大臣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只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只螳螂正弓著腰準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終于,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吝公惜驢

有一個老漢吝嗇得出了名。雖然一輩子攢了很多錢,卻從來舍不得用,惟有用這些錢放債他才肯拿出來。放債得了更多的錢,于是他的積蓄越來越多。

盡管如此,老漢還是粗茶淡飯,省吃儉用,一家老小怨氣滿腹,可也沒人敢說什么。

老人年紀越來越大了,身子骨也不似往年了,每次出去討債、放債,常常累得渾身像要散了架。別人要替他去,他又不放心,生怕別人會損失了他的錢財。

一天,兒子對他說:“父親,你每次外出,疲勞不堪,不如買頭驢,騎著驢出門會輕松一些的。”吝老漢拿出錢來,數過來數過去,想到要花那么多的錢才能買一頭驢,心里怎么也舍不得。又過了些日子,一天,老漢外出遇上雨,走了一夜的山路才趕回家,淋了雨,受了累,病了一場。老人病好后,兒子又勸他買驢,這一次,老漢才狠狠心,買了一頭驢回來。自從買了驢,家里人以為老漢會不再有走路的辛苦了。哪知道,老漢可舍不得每次出門都騎在驢背上。他只是實在太累的時候才騎上驢背,走一段路,又下來步行。

驢也被養得嬌貴了,只習慣了跟著老漢走。一次,三伏天,老漢又要出門了,看看天熱得很,老漢怕自己支持不住,就牽著驢上路了。

去的路上,老漢努力地支持著,終于堅持著自己走到了欠債人家的村子。

在欠債人家里吃了午飯,牽著驢往回走。正午的陽光曬得大地像著了火一般,老漢走不多遠,就已經氣喘吁吁了。他只好騎到驢背上。想不到,驢走了沒幾步,也喘得走不動了。

老漢急忙下來步行,為了減輕驢的負擔,干脆把驢背上的鞍子也解下來自己提著。驢卸了鞍子撒歡似的跑回了家,老漢在后邊緊跟著跑,生怕驢丟了。結果,一路跑回家,又累又急,加上中暑,生了一場大病,一個月才能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尔古纳市| 无为县| 云梦县| 盐城市| 青田县| 平南县| 闻喜县| 屯门区| 府谷县| 平原县| 大化| 逊克县| 甘德县| 孝义市| 安康市| 莲花县| 武冈市| 兴宁市| 通海县| 永年县| 抚远县| 历史| 旬阳县| 山阳县| 勐海县| 凤冈县| 扶绥县| 莆田市| 富锦市| 舞钢市| 抚顺市| 洛南县| 安图县| 蛟河市| 镶黄旗| 从化市| 全州县| 盘山县| 湄潭县| 北碚区|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