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古代最小資的九種職業(2)
- 歷史典故 上(青少年必讀書系 小學卷、中學卷)
- 楊發興主編
- 2682字
- 2016-02-17 15:55:54
四、太守
代表人物杜牧歐陽修
古代中國的各種官職中,我覺得太守最令我心儀。作為高級地方官員,它在歷朝歷代的稱呼有些不一樣,比如又叫刺史,又叫知州,又叫知府,但總的說來,它也就相當于今天的地級市的市長,他們構成了中華帝國統治的主體骨架。
太守又是一種小資的職業,尤其在那些升平的年代,太守往往成為風花雪月的代名詞。看看中國的文人中,有如此眾多的人都做過太守,你就會明白這一點:謝靈運、王昌齡、韓愈、柳宗元、杜牧、歐陽修、蘇軾、陸游……這些愉快的太守們在他們的任上,大抵境內安寧,國家無事,于是就干些重修岳陽樓呀或是登臨醉翁亭之類的雅事。一方面,他們本身是文人,而且有的還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占有重大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太守的職位雖然不是太高,但也不是風塵之下的小吏可比了,人生的各種欲望幾乎都能得到很好的調理。
五、隱者代表人物許由陶淵明陳摶隱士存在的前提在于,他認定了自身的清潔與這個污濁的人世無法相容——就像水與火、利與鈍、烈女和浪子無法相容一樣,他只得選擇離開并放棄。讓我離人間更遠些吧,所有的古代隱士至今還在他們的墳墓里發出這樣的喃喃自語。
要想當隱士,得有較好的經濟條件作后盾,不然只能餓死于草莽之間了。陶淵明的故事廣為后人傳誦,但人們很少去思考一個問題,即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是他根本就不需要這五斗米,他家的產業足夠他過著詩酒花草的風雅生活而無后顧之憂。否則,“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種令農民欲哭無淚的慘狀(估計是買了假種子吧),就不會被他老人家當作一種雅興來消遣了。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隱士雖然是以出世來安身立命的,也就是堅決不愿聞達于諸侯。但有時候,隱士由于有了巨大的名氣,朝廷就會一再要求他們出來做官,這種情形,有點好比勒令一個決心守節的寡婦必須改嫁,令人尷尬和氣憤。
所以許由決定好好洗洗他的耳朵。據說,許由先生是上古治世堯帝時代的大隱士,堯幾次決定將王位傳播與他,許由都堅決反對。后來,哪壺不開提哪壺的堯告訴許由,他要任命許由出任九州長,可能相當于首相級別的高級官員吧。堯帝不知是年老昏庸還是腦子里進了水,許由連王位也不要,哪里還要什么勞什子的九州長呢?果然,許由聽了很生氣,認為堯的話已經嚴重污染了他寶貴的耳朵,于是跑到淇水邊將耳朵洗了又洗——從現代人的角度看過去,很可能有人會誤認為他是在洗一對要鹵成下酒菜的豬耳朵。
六、名醫
代表人物秦越人張仲景孫思邈
不為良相,便為良將,不為良將,便為良醫。將良醫列在良相和良將之后,可見這種治病救人的職業在古代中國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
在沒有西醫作競爭的古代,一個名醫的地位是顯赫的。上自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可能很少有人不對他們懷著深深的敬畏之情。這種敬畏,歸根結底,乃是對自己健康的一種投資。
“請伸出你的舌頭,讓我看看你的舌苔吧?!泵t一般年過四旬,有著硬朗的身體和敏銳的目光,他坐在懸掛著名人字畫和懸壺濟世金匾的大廳里,用平易近人的聲音對每一個患者輕啟雙唇。
當然,名醫在年輕的時候,可能并不總是坐堂問診,而是行走在風塵仆仆的大道上,就像今天的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的專家一樣鳥落民間,他們將在屬于民間的歲月里,建筑起自己聲名的高度。
七、圖書館館長
代表人物老子司馬遷
再繁華的大都市,圖書館也總是寂寞或相對寂寞的,知識必須遠離蕓蕓眾生才能薪火相傳,因為它們是事物的兩個對立面。
古代的圖書館自然更寂寞了。我們的第一位皇家圖書館館長,他的名字叫作李耳,也就是《道德經》的作者老子。
老子身為周室的圖書館館長,委實沒有什么工作可干。偌大一座圖書館里,也就堆放著那么一些已經長了不少白色霉斑的竹簡,逢到天氣晴好的時候,老子會指令工作人員將這些笨重的東西抬出來曬一曬。如此而已。
我們以為老子會在圖書館里如饑似渴地讀書,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事實上這種想法過于幼稚,對老子這樣的大智之人來說,哪里還需要從那些人云亦云的竹簡上去吸收營養呢?
更多的時候,老子只是獨坐在窗前的席上。閉目玄想,這才是他每天的功課。從窗外桃花、睡蓮、菊朵和梅枝的變幻之間,他能感覺到四季的更替,生命的游走和人世在莫不相干中又向前走了一小步。
老子寂寞玄思的結果是寫下了他不朽的著作《道德經》。但令人吃驚和羞愧的是,這部全世界最重要的著作(同樣重要的著作估計不會超過十部),居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字。
可五千顆靈性的漢字竟然將天地間的道理都闡述得一清二楚,可見大師的確不同凡響。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必定有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理由。
八、教書先生
代表人物孔子
老子在國家圖書館館長任上的時候,基本不讀書,倒是一個小名孔老二的青年經常跑來東看看西問問。
孔子的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入學的上古時代,首創私學,并且用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吸引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弟入學,這就使得他從教書先生一躍而成為教育家。孔子的教學方法著實令后人艷羨??鬃幼诶霞仪返男恿掷?,學生們圍著他團團坐定,孔老師清清嗓子就可以流暢地講上兩個時辰。另一些時候,他則用事先設計好的各種問題,逐一考問他的弟子們。到了后來,他干脆帶著弟子們坐著牛車周游列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的各種問題想必將在這種壯游與講學中得到合理的處置與排解。
九、探險家
代表人物徐霞客汪達淵
有人問一個登山運動員,你為什么要登山?
登山運動員回答,因為山在那兒。我們問一只鳥兒,你為什么要飛翔?鳥兒回答,因為天空在那兒。如果我們同一位探險家,一位職業探險家,你為什么要探險?
他也許也會說,因為遠方在那兒。所有回答都向我們表明,并不是一切事件都需要一個可以說得十分清楚的理由,既然我們無法說清楚我們愛一個女人到底是愛好身體或精神的哪一部分,我們也就允許探險家沒有理由地熱愛遠方。
徐霞客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探險家中的佼佼者,他居然憑著雙腳和毛驢的輔助在400年前一直走了大半生,直到大半個中國的大地都能夠找到他的足印。
幾年前,當代探險家余純順遇難之后,我曾深有感觸地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幾句,我覺得對古代中國的探險家仍然是適合的:
“……我常想,在人類中顯然有著這樣一種人:他們驚世的成就往往只是源于他們對自己靈魂的撫慰,當靈魂像一縷午后的清風拂過,他們便隱隱感覺到了命運的不可抗拒的召喚,于是他們必須通過某種不同世俗的方式去作一次次靈魂的遠行和夢想的游戲,他們的生命才會有星月般的光輝將其黯淡的人生照亮。如果我們這每一顆被歲月打磨得不再敏感的心,都能有一次靈魂的遠行;如果靈魂真的能像一陣陣伴我終生的微風;如果生的意義可以從一場場午夜的夢幻開始……那么,當我重新審視壯士走過的這方大地時,我就能輕輕地對自己說:鳥兒已經飛過,天空不留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