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降水量的測量
- 風雨雷電(自然瞭望書坊:2)
- 李宏主編
- 1440字
- 2016-02-25 14:17:13
降水量是衡量一個地區在某段時間內降水多少的數據。
降水量就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和固態(經融化后)降水,沒有經過蒸發、滲透和流失而在單位面積(每平方米面積)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它的單位是毫米。
降水根據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為液態降水和固態降水。液態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陣雨、凍雨、陣雨等,固態降水有雪、雹、霰等。還有液態固態混合型降水,如雨夾雪等。
在氣象上用降水量來區分降水的強度。可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1)小雨:雨點清晰可見,沒漂浮現象;下地不四濺;洼地積水很慢;屋上雨聲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時內降水量小于5毫米或24小時內降水量小于10毫米的降雨過程。
(2)中雨:雨落如線,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濺;洼地積水較快;屋頂有沙沙雨聲;12小時內降水量5~15毫米或24小時內降水量10~25毫米的降雨過程。
(3)大雨:雨降如傾盆,模糊成片;洼地積水極快;屋頂有嘩嘩雨聲;12小時內降水量15~30毫米或24小時內降水量25~50毫米的降雨過程。
(4)暴雨:凡24小時內降水量超過50毫米的降雨過程統稱為暴雨。根據暴雨的強度可分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3種。①暴雨——12小時內降水量30~70毫米或24小時內降水量50~100毫米的降雨過程。②大暴雨——12小時內降水量70~140毫米或24小時內降水量100~250毫米的降雨過程。③特大暴雨——12小時內降水量大于140毫米或24小時內降水量大于250毫米的降雨過程。
(5)小雪:12小時內降雪量小于1.0毫米(折合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時內降雪量小于2.5毫米的降雪過程。
(6)中雪:12小時內降雪量1.0~3.0毫米或24小時內降雪量2.5~5.0毫米或積雪深度達3厘米的降雪過程。
(7)大雪:12小時內降雪量3.0~6.0毫米或24小時內降雪量5.0~10.0毫米或積雪深度達5厘米的降雪過程。
(8)暴雪:12小時內降雪量大于6.0毫米或24小時內降雪量大于10.0毫米或積雪深度達8厘米的降雪過程。
測定降水量的儀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計2種。
雨量器是用于測量一段時間內累積降水量的儀器。外殼是金屬圓筒分上下兩節,上節是一個口徑為20厘米的盛水漏斗,為防止雨水濺失,保持器口面積和形狀,筒口用堅硬銅質做成內直外斜的刀刃狀;下節筒內放一個儲水瓶用來收集雨水。測量時,將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內讀取降水量毫米數。降雪季節將儲水瓶取出,換上不帶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內,待雪融化后再讀數,也可將雪秤出重量然后根據筒口面積換算成毫米數。
虹吸雨量計是可連續記錄降水量和降水時間的儀器。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狀和大小與雨量器相同。當雨水經過漏斗導入量筒后,量筒內的浮子將隨水位升高而上浮,帶動自記筆在自記紙上畫出水位上升的曲線。當量筒內的水位達到10毫米時,借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筆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記錄。自記鐘給出降水量隨時間的累積過程。
翻斗式雨量計是可連續記錄降水量隨時間變化和測量累積降水量的有線遙測儀器。分感應器和記錄器兩部分,其間用電纜連接。感應器用翻斗測量,它是用中間隔板間開的兩個完全對稱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繞水平軸轉動,從而使兩側容器輪流接水,當一側容器裝滿一定量雨水時(0.1或0.2毫米),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轉,將水倒出,隨著降雨持續,將使翻斗左右翻轉,接觸開關將翻斗翻轉次數變成電信號,送到記錄器,在累積計數器和自記鐘上讀出降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