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唐詩篇(14)

【鑒賞】

詩人描寫了很多的思婦詩,其中《春思》便是其中一首。在古典詩歌中,“春”字通常語意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用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情愛。本詩標題中的“春”就包含有這兩方面的含意。此詩起筆別具一格,開頭兩句沒有從正面細致地刻畫秦中伯少婦如何思念在燕地戍守的丈夫,而是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春天景物起興,將兩地春景不同作為思婦懷人的環境和觸發點。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思念遠方的燕地衛戍的夫君,希望他早日歸來。蕭士斌云:“燕北地寒生草遲,當秦桑低綠之時,燕草方生。”就是說燕地的春草剛剛發芽,細嫩得像絲一樣,秦地的桑樹已經低垂著濃綠的樹枝。李白以物比人,當游子因春天來到而萌動思歸之心時,在秦地的閨人的相思已如桑枝低垂的春末——快要斷腸了。三、四句由開頭兩句生發而來,繼續寫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念自己,盼望歸家,而此時秦桑已低,正是思婦“人比黃花瘦”的時候,進一步渲染了思婦的相思之苦。五、六兩句,以春風掀動羅幃時思婦對春風的申斥,巧妙地展現她對愛情的堅貞。全詩雖短,內涵卻是復合的,既描寫了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又表現了她忠于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本首詩在寫作上在于緊繞一個“春”字,以景寄情,借助再造想象,由一女相思,構置兩地之念,以看似無理之語,妙傳不盡思情。末二句以埋怨春風無端來撩動她的春思來凸現其刻骨銘心的相思和對愛情的忠誠,藝術表現十分新巧。

子夜吳歌[1]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2]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3]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4]

【注釋】

[1]子夜:《唐書·樂志》:“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過哀苦。”因產在吳地,又名《子夜吳歌》。《樂府古題要解》:“后人因為四時行樂詞,謂之子夜四時歌,吳聲也。”[2]長安:今陜西西安市。[3]玉關情:指對玉門關征人的思念之情。[4]良人:《孟子》:“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正義》:“妻謂夫曰良人。”

【鑒賞】

《子夜吳歌》為樂府民歌舊題,是六朝時南方著名的情歌,多抒寫少女對情人的思念,表達真誠的愛情。李白的《子夜吳歌》一共四首詩,本首詩為第三首——“秋歌”,李白通過婦女趁月明之夜為遠行征人趕制冬衣的描寫,表現了她們對親人的無限懷念和對和平生活的迫切期盼,以及李白對思婦們述不幸的遭遇的深切同情。本詩的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寫景,為抒情創造環境氛圍:深秋天的夜晚,一片月光籠罩著長安的夜空,秋風蕭瑟,家家戶戶不斷傳來此起彼伏的搗衣聲,婦人們正忙著準備冬衣。所謂的搗衣,其實就是搗布,把織好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搗擊,使之軟熟,以便縫制棉衣。詩人由景入情,由“一片月”連起“萬戶”,由“萬戶”引出“搗衣聲”。從這搗衣聲中,詩人想象這些婦女們是在準備為征戍的丈夫縫制征袍(《四時歌》第四首寫的就是她們裁縫征袍寄往邊地)。她們一面搗衣,一面懷念戍守玉門關的丈夫。“秋風”兩句承上景而直接抒情:思婦的深沉無盡的情思,一陣陣秋風不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們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不盡”既形容秋風陣陣,也形容情思的悠長纏綿。這吹不斷的情思又總是飛向遠方,那么執著,一往情深。最后兩句直接抒情議論,喊出了思婦的共同心聲:什么時候才能掃出胡虜,停止戰爭,親人停止遠征,結束這動蕩分離的生活呢?這是對勝利的渴望,更是對和平的呼喚。由于這首詩不同于一般單純表達相思愁苦的詩,它借思婦之口,表達了當時人民大眾對和平的向往,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愛。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詩歌以激昂豪放為主旋律,但也不乏柔情婉約之作,《子夜吳歌》即為一例。全詩先景語后情語,將秋月、秋聲、秋風織成渾然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情儼在。語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話,流麗婉轉。

長相思二首[1]

之一

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2]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3]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4]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5]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6]長相思,摧心肝。[7]

【注釋】

[1]長相思:六朝始以名篇。如陳后主“長相思,久相憶。”徐陵“長相思,望歸難。”江總《長相思》《久離別》諸作,并以“長相思”發端。太白此篇,正擬其格。[2]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3]絡緯:昆蟲名,又名莎雞,一名蜘蟀,俗稱紡織娘。金井闌:精美的井闌。簟(diàn):席。[4]帷:窗簾。[5]青冥:青云。[6]關山難:關山難渡。[7]摧:傷。

【鑒賞】

《長相思·之一》是詩人離開長安后所寫。以秋聲秋景起興,抒發男子對女子的思念。李白通過對秋蟲、秋霜、孤燈等景物的描寫抒發感情。思念的美人遠在長安城中,秋天紡織娘在金井闌旁邊鳴叫,微霜初降,薄霜凄凄送來陣陣寒氣,竹席也顯出了寒氣。孤獨的燈光昏暗暗的,刻骨的思念令人欲斷魂,但像花一樣的美人仿佛相隔在云端!上是無邊無際的藍天,下有清澈的綠水波瀾。天長地遠,關山阻隔,夢魂難相見。只能卷起窗簾仰望明月空自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全詩的主題,其中含有托興意味。古時常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長安”這個特定的地點也暗示“美人”,這里是個政治托寓,表明此詩目的在于抒發詩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悶心情。詩人將意旨隱含在形象之中,隱而不露,自有一種含蓄的韻味。

之二

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1]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2]此曲有意無人傳,愿隨春風寄燕然。[3]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4]不信妾斷腸,歸來看取明鏡前。

【注釋】

[1]素:潔白的絹。[2]趙瑟:相傳古代趙國的人善彈瑟。瑟:弦樂器。楊惲書:“婦趙女也,雅善鼓瑟。”鳳凰柱:瑟柱上雕飾鳳凰形狀。吳均詩:“趙瑟鳳凰柱”。蜀琴:鮑照有“蜀琴抽白雪”的詩句。白居易也有“蜀琴安膝上,《周易》在床頭”句。李賀“吳絲蜀桐張高秋”,注云:“蜀中桐木宜為樂器,故曰蜀桐。”蜀桐實即蜀琴。古人詩中常以蜀琴喻佳琴。鴛鴦弦:相傳蜀人司馬相如善鼓琴,有“鴛鴦弦,以雄雌也。”[3]燕然:《后漢書》:“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即燕支山。”[4]橫波:目斜視如水之橫流也。形容眼神流動。

【鑒賞】

《長相思·之二》是以春花春風起興,寫的是女子對男子的思念。李白寫道,夕陽暮色朦朧,花蕊籠罩輕煙,皎潔的月光似潔白的紗絹,女主人公卻因思念情郎無法入睡。她望月懷思,撫琴寄情,想再彈奏蜀琴,又怕觸動鴛鴦弦。祈愿琴聲能隨著春風,送到遠在燕然的情郎身邊。由于相思苦,她過去顧盼含情的眼睛,今天成了淚水的清泉。全詩通過描寫人物的具體活動,利用堆想等手法表達人物的心情。含蓄婉約,纏綿悱惻,令人感動不已。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1]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2]

【注釋】

[1]影: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平羌江:又名青衣江,源出四川蘆山縣境內,經峨眉山東北面流入樂山縣城入岷江。[2]發:出發。君:一說指峨眉山月,《唐詩別裁集》說:“月在清溪、三峽之間,半輪亦不復見矣。‘君’字即指月。”一說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則詩中山月兼為友情之象征。

【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在青年初離蜀地時所寫,意境明朗,音韻流暢。

上聯的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首句用一個倒裝句點明蜀地秋高氣爽,峨眉山月色光明。“秋”字入韻,既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季,又形容了月色之美,李白信手拈來,天然自成。月亮只有“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

次句的影指月亮在江水中的倒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聯動式謂語,意思說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當然不會是真的流走了,而是被流動的江水扯成了一長溜的碎片,看起來像在流動。這個“流”字,是非常傳神的,只有親歷其境,才會看到月影隨江水流走的妙景。所以次句不僅描述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也暗點了秋江行船之事。

下聯的人情實在令人陶醉不已。次句景中已暗示有人,第三句中人已完全露出:作者正連夜從清溪驛乘船出發,從青衣江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故土,對故鄉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讓千里月光寄托我的鄉思吧!

末句說,我雖然十分思念我的故人,可是仍然不得相見,只好任船隨江流,直下渝州了。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感,在這里用七個字表達出來,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圖。除“峨眉山月”之外,詩中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述;除“思君”之外,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穿于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傳媒。由它引發和傳遞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詩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是抒發江行思友之情處。

再次,李白突出了絕句因短小而無法表現時空變化的限制,使本短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達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并且人們讀時還不覺得其重復。其原因就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浸透著詩人的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了起來。還有,詩中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將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且在句中位置也有所不同。這樣,讀起來也就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1]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2]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3]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4]【注釋】

[1]夫子:古代對男子的敬稱。[2]紅顏:指年輕的時候。軒冕:指官職,《莊子》:“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物之儻來,寄也。”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臥松云:指退隱山林。[3]醉月:月下醉酒。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事君:伴隨在皇帝身邊。[4]安:豈。徒此:惟有在此。清芬:指美德。

【鑒賞】

這首詩大約作于詩人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這一時期,李白常到周圍各處游歷,與孟浩然相識并結下深厚友情。本首詩形象地概括了孟浩然隱居不仕的一生,熱情贊頌孟浩然不圖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表現出李白與孟浩然深厚的友情,也從側面展現出了李白自己的精神境界。

李白首聯點明主題,開門見山,直抒胸臆: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愛”字為全詩的抒情主線,“風流”二字是孟浩然品格氣質的主要特征。因此首聯從意境上統攝全篇,有提綱挈領的作用。頷聯以“紅顏”對“白首”,從縱的方面概括孟浩然大半生的風流情致。他少年時鄙視功名爵祿,晚年在青松白云間隱居。“臥”字活脫脫地畫出一位瀟灑出塵的隱士的神態,確有幾分不食人間煙火的情韻。頸聯以“醉月”對“迷花”,從橫切面描寫孟浩然在月光下喝酒時常常沉醉,迷戀景色不愿意侍奉國君的歸隱生活。在對于孟浩然的描寫上,兩聯詩各有側重,錯綜有致,筆法靈活,生動地刻了孟浩然放棄官職,白首歸隱,高臥林泉,醉月中酒,風流自賞,迷花不仕,不為塵物所動的高雅形象。尾聯回應首聯,直接抒情,再度表達對孟夫子的景仰之意: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樣怎么能夠仰望得到?我只能在這里向你作揖,景仰你清香的德行。

這首詩以情構篇,線索分明。開頭寫“吾愛”之意,中間寫孟浩然“可愛”之處,最終表“敬愛”之情,形成抒情——描寫——抒情的結構。運用“賦”的手法而又極有情致,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詩篇自然豪放,工整流暢,意境深遠。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2]

【注釋】

[1]踏歌:腳在地上踏著節拍唱歌。[2]桃花潭:

風景地,在今安徽涇縣境內。天寶十四年(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縣)前往參觀。汪倫:李白友人,住桃花潭邊。李白來訪時他天天用美酒佳肴款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即墨市| 东至县| 龙川县| 文安县| 东台市| 连平县| 望奎县| 仙居县| 右玉县| 古浪县| 古浪县| 平潭县| 探索| 思茅市| 常德市| 卢氏县| 建昌县| 曲周县| 信宜市| 宁晋县| 建水县| 阿拉善左旗| 元氏县| 抚远县| 富民县| 饶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宜春市| 黄梅县| 哈巴河县| 安陆市| 凤冈县| 团风县| 陆良县| 泸州市| 永靖县| 固安县| 芮城县| 阳曲县| 沙湾县| 牟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