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姚燧(1)
- 元曲精品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3178字
- 2016-02-23 14:15:18
〔中呂〕滿庭芳
姚燧
天風海濤,昔人曾此,酒圣詩豪。我到此閑登眺,日遠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連天隱隱迢迢。供吟嘯,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姚燧〔滿庭芳〕為二首,此選其一。據曲中景象及第二首曲詞亦有“帆收釣浦,煙籠淺沙,水滿平湖”,可見描寫的是江南風光。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愈花甲的姚燧出為江東廉訪使,先后在江南各地為官達七、八年之久,此曲詞很可能作于這一時期。
“天風海濤”,狂風呼呼,驚濤陣陣,起句出手不凡,描寫了一個境界開闊,氣象豪邁的客觀環境,猶如奇峰突起,筆力千鈞,使人一下子想起蘇軾的“大江東去”。接下來筆鋒一轉,從眼前景蕩開去,在空間描寫中穿插進歷史的回溯:“昔人曾此,酒圣詩豪。”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雅士、騷人墨客,曾在這里飲酒賦詩,抒發豪情。這兩句不僅寫出了此地的風物人情,加深了曲詞的歷史縱深感,而且暗暗關合了作者自己。因此,往下作者便直接切入了“我到此閑登眺,日遠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連天隱隱迢迢。”這幾句:表面看來是登臨所見,升高望遠,“日遠天高”,山水相接,煙波浩淼。但細細尋繹,似乎別有一番深意,在闊大無邊的景象之中,若隱若顯地顯示出一絲悵惘。“日遠”,語出“日遠長安近”。據《晉書》卷六《明帝紀》載:晉明帝年少聰哲,一日坐元帝膝前,適逢有人從長安來,因問明帝:“汝謂日與長安孰遠?”答曰:“長安近。不聞人從日邊來。”翌日宴群僚,又問之,答曰:“日近”。元帝驚問:“何乃異間者之言乎?”答曰:“舉目則見日,不見長安。”“天高”,杜甫《暮春江陵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所謂“日遠天高”,含有向往朝廷而不能實現愿望之意。姚燧這里用“日遠天高”,既精當準確地描寫了眼前景,又巧妙含蓄地隱含了心中事,綜合“酒圣詩豪”、“閑登眺”等意象,曲中似包孕著淡淡的哀怨和牢愁。姚燧出任外官,原因不詳,但從同時期作品多感慨來看,似乎確有難言的苦衷。加之作者已經年邁,若又仕途偃蹇,當然便可能歸隱田園,于是:“供吟嘯,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吟嘯,一作吟笑,面對如此佳山好水,只能吟嘯賦詩,一切功名利祿,富貴榮辱,都應該統統丟掉,而歸隱也不必等老僧前來召喚了。這時,作者似乎暢達了,用超曠的人生態度滌除了心中的抑郁。據《元史》本傳,作者在七十三歲時果然“告歸”,可見寫此曲時已確有歸隱的念頭。
姚燧在文學創作上以散文著稱,“曲則不經見,然每有作,亦必婉麗可誦”(《顧曲麈談》卷下第四條《談曲》)。而這首〔滿庭芳〕卻非“婉麗”二字所能概括,從題材內容看,它屬于抒懷之作,在元代前期散曲多以男女戀情為歌吟對象的情況下,像這種抒懷之作確實別具面貌。又由于姚燧出身官宦人家,本人一生有不少做官經歷,所以就曲詞風格而言,除“婉麗”一面,又透露出宏勁、典雅的正統文人作派。故讀此曲詞,容易令人想起蘇、辛豪放一路。
〔中呂〕普天樂
姚燧
浙江秋,吳山夜。愁隨潮去,恨與山疊。塞雁來,芙蓉謝。冷雨青燈讀書舍,怕離別又早離別。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寧奈些些。
姚燧這首小令,是一首離別送行之作。周德清將它選人《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題作“別友”。可見當時就已膾炙人口。
《中原音韻》評此小令云“造語、音律、對偶、平仄皆好。”何謂造語好?全曲前半幅雅致精麗,結三句純然口語,融文采與本色為一體,所以好。何謂音律好?
《中原音韻》云:“看他用‘疊’字與‘別’字,俱是入聲作平聲字,下得妥帖,可敬。”又云:“‘也’字上聲,妙。”何謂對偶好?“浙江秋”與“吳山夜”,“愁隨潮去”與“恨與山疊”,“塞雁來”與“芙蓉謝”,“今宵醉也”與“明朝去也”,皆對仗精穩、自然。對偶句多,全曲便有清逸流麗而兼凝重從容之美感。《元史》本傳稱姚燧之文“閎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舂容盛大,有西漢風。”姚燧之古文,是如許大手筆,其小令,也確有從容凝重之特色。
〔中呂〕醉高歌
姚燧
感懷
十年燕月歌聲,幾點吳霜鬢影。西風吹起鱸魚興,已在桑榆暮景。
這是一首年邁思歸之作。作者在〔滿庭芳〕“天風海濤”一曲中就抒發了這種情懷。隨著年紀一年年老邁,這種思歸的心情日益強烈。首句“十年燕月歌聲”。十年,言其多年。作者曾在朝廷任翰林學士等職,宦游于京城大都(今北京,舊屬燕地),夜夜笙歌宴舞,不乏尋歡作樂。次句“幾點吳霜鬢影”。大德五年(1301),作者出任江東廉訪使,其時已六十余歲。經幾年的吳地風霜,又增添了許多白發;兩鬢恰如吳地的霜雪一樣點點斑白。李賀《還自會稽吟》詩有“吳霜點歸鬢,身與塘蒲晚”句,姚燧此處借來化用,巧妙地暗示了自己在吳地的生活。以上兩句,作者用平淡的語調,省凈的筆墨,總結自己大半生的經歷,看似尋常,卻飽含人世滄桑。回復到眼前,“西風吹起鱸魚興,已在桑榆暮景”。現在,詩人已老,且倦于游宦他鄉,所以,在吳地便想起了晉朝張翰思家的故事。張翰是吳郡人,曾到洛陽做官,一日見秋風起,忽思家鄉蒪菜鱸魚之美味,便說:“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晉書·張翰傳》)遂歸。姚燧是洛陽人,而又在吳地做官,作此曲時已臨近七十歲。從人生經歷而言,自然“已在桑榆暮景”,思歸便成為更加急迫的事情。
這首小令確如標題所言,作者是有感而作,抒發情懷,所以寥寥數語,讀來情感真摯動人。曲詞著墨無多,簡淡古雅,正如《詞品》卷五“牧庵詞”所說:“姚牧庵(燧)《醉高歌》‘十年燕月歌聲’,云云,……牧庵一代文章巨公,此詞高古,不減東坡、稼軒也。”
〔中呂〕醉高歌
姚燧
感懷
岸邊煙柳蒼蒼,江上寒波漾漾。《陽關》舊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斷腸。
這首曲詞描寫了一個送別的場面。長江畔,翠柳含煙,遠遠望去,一片青翠莽蒼;初春季節,微風拂起,江水波光粼粼,似乎帶有一絲寒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送行者與友人分別了,一切的“珍重”、“再見”都已經道過了,只聽得那令人斷腸的《陽關》舊曲在低低吟唱,因為害怕遠行者聽到后會更加感傷。
古代交通不發達,與友人離別、送別便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歷來的詩歌詞曲,吟詠這方面內容的作品多得數不勝數,僅以長江為背景,以舟船為交通工具的送行作品,就可以說寫盡了千般離情,萬種別緒。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應該是這類作品中的佼佼者。而姚燧的這首小令,在內容上與李白詩可說大同小異,但是在寫法上,特別是在場面的選擇上,便有著自己的特點。李白詩選取的場景是友人已乘船離去,孤帆遠影,碧空無際,長江盡頭,天水相連,人們仿佛看到詩人還站在岸邊,癡情地望著遠方。姚燧的小令,卻選取了友人的船只欲去未去之際,楊柳依依,波光漾漾,離歌送行,話短情長。就感情的表達來看,二者也是有區別的,李白詩重在抒發送行者的感受,雖有離別的悵惘,筆調卻顯得輕快活潑。姚燧的小令則善于體會行者的心情,特別是“《陽關》舊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斷腸”兩句,對友人的一片深情表現得極為細膩體貼。其實,“斷腸”者豈只行人,送行者此時亦柔腸百結,胸中充溢著離別的哀傷。故曲詞語言淺白,筆調舒緩,情感沉郁,親切自然。
須說明的是,這支〔醉高歌〕在《太平樂府》卷四是與“十年燕月歌聲”、“榮枯枕上三更”、“十年書劍長吁”幾首一起載入《感懷》題下的,但是此曲重在描寫送別,與“感懷”似乎無涉,與“十年燕月歌聲”內容也大相徑庭,再有《中原音韻》所載〔醉高歌〕《感懷》僅有“十年燕月歌聲”、“榮枯枕上三更”二首,因此,《太平樂府》卷四將此曲置于《感懷》題下,可能是誤人。
〔中呂〕醉高歌
姚燧
感懷
十年書劍長吁,一曲琵琶暗許。月明江上別湓浦,愁聽蘭舟夜雨。
姚燧在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拜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想必到九江巡視,而作此曲。綜觀曲文,當因白居易《琵琶行》而起興(按:曲中“湓浦”,即《琵琶行·序》中所云送客之所),抒發了心中一種惆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