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宇宙孕育著無限的生命(2)
- 破解的天書 下(破解人類文明與科學之謎)
- 舒天丹 仇靜主編
- 2505字
- 2016-07-21 13:40:00
(3)木衛二:具有存在生命的自然條件
木衛二的直徑為3000公里左右,在木星的衛星中屬第四大衛星。根據近紅外波長的光譜分析,這個衛星的表面存在大量由水構成的冰。而根據其平均密度為3.03克/厘米3來估算,它可能有一個厚約100公里的由冰和液態水組成的殼層。
木衛二具有奇特的與眾不同的外貌,分布著許許多多縱橫交叉的條紋,猶如一大堆亂麻。經分析,這些條紋應是木衛二冰殼上的裂紋,其中有些裂縫的寬度可能有數十千米,長達1000千米,深為100~200米。這種像亂麻一般交叉的裂縫具有褐色的基調,對這種褐色物所作的光譜分析表明,它們很可能是有機聚合物。
與此同時,來自地球的一項發現也啟迪著人們的思考。那是在南極的干谷,有一些常年冰封的湖泊。極地微弱的陽光在透過上部厚厚的冰層以后,到達湖底已是微乎其微。然而,當人們潛入這冰冷的、幽暗的湖底時,卻意外地發現那里生活著一大片藍綠藻。它們就靠這微弱的陽光生活。木衛二盡管離太陽比地球遠得多,溫度低,陽光弱,但并不比南極冰湖下的環境更差。而且由于自轉和公轉的偶合關系,它有長達60小時的白晝。因此在一些裂縫剛剛破裂開來的地方,水體里將有可能接受到較充足的陽光,從而使生命有可能在那里繁殖生存。一直到5~10年后,當裂縫重新被厚厚冰層所覆蓋時,生命也就暫時地潛伏起來,等待另一次機會。
當然,以上所述還只是一些推測,要證實這一猜想,需要有一個能潛入木衛二冰殼下的太空潛水裝置。
二、地球生命的“天外來源”
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怎樣起源的,這是一個自古以來最為人們關切的課題,并與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并列為四大起源之謎。
眾所周知,在生命起源問題上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點。早期的神創論和自然發生說,今天已沒有多少市場了??茖W的發展使人們漸漸相信,生命是物質進化的必然結果,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由無機物進化為有機物,再進化為復雜有機物,最后才形成最原始的簡單生命。然而,對于這一進化過程究竟是在什么條件下發生的,卻存在是地球環境還是宇宙環境的爭論。我們這里謹向讀者介紹后一種理論。
1.孢子從火星飛向地球
早在19世紀末,當人們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在正常條件下生命不可能從無生命物質轉化而來,即證明生命自然發生說是無稽之談時,就有人把視線轉向了宇宙空間。1907年,瑞典著名的化學家阿列紐斯(1859—1927年)發表了《宇宙的形成》一書。他主張,宇宙中一直就有生命。“生命穿過宇宙空間游動,不斷在新的行星上定居下來。生命是以孢子的形式游動的,孢子由于無規則運動而逸出一個行星大氣,然后靠太陽光的壓力被推向宇宙空間里?!逼渌茖W家也證明了這種壓力的存在。因為在宇宙中類似太陽這樣的恒星多得很,故類似太陽的恒星光是處處存在的。如此說來,產生生命推動孢子運動的光壓力在宇宙中客觀是存在的,且很普遍。阿列紐斯認為:孢子在星際空間里被光輻射推著往前走,直到它掉到或落到某個行星上,在那里它就能發展成活躍的生命。如果那個行星上已有生命,它就和他們競爭;如果還沒有生命,但是條件具備,它就在那里定居下來,使這個行星有了生命。
經他計算,孢子從火星飛向地球僅需84天,只需14個月就可飛出太陽系,若要飛到距地球最近的恒星——半人馬座的比鄰星(距地球4.3光年)也不過9000年。顯然這些數字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是微不足道的。阿列紐斯還認為,孢子有著厚厚的外衣保護,所以有很強的生命力,足以忍受住遙遠的、寒冷的、沒有水分和營養的星際旅途的各種艱難,而不喪失其復蘇的能力。一旦由于純粹偶然的原因,這些宇宙間的“流浪漢”來到了一個適宜生長的環境,便開始了征服這個星球的過程。
上述的假說,看起來還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由于宇宙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輻射線,這些射線長期地、強烈地照射孢子,會不會對孢子形成威脅呢?孢子雖然具有厚厚的外衣,十分耐寒,并脫去水分,可在宇宙空間中長期存活。但是孢子在太陽紫外線的照射下,很快就死亡,這一點已被科學家們的試驗(1910年)所證實。是不是還存在這一種生命力更強的孢子呢?它連紫外線之類的射線都不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不過1966年人們在“雙子座9號”宇宙飛船里,放上了具有特別抵抗力的細菌孢子,它受到了外圍空間的輻射,直接在烈日下暴曬6小時之后仍然還存活著。這說明耐宇宙射線的孢子還可能存在。不過上述試驗還不充分,因為僅僅是暴曬6小時,而宇宙孢子運動的時間可不是短短的6小時,必須要經得起長時間的各種輻射才行。因為宇宙中存在著宇宙線,太陽X射線,類似地球周圍的范艾倫帶中的各帶電粒子等等,都會對孢子形成嚴重威脅。
阿列紐斯的理論一度得到許多學者的支持。但是,由于他主張生命在宇宙中是永恒的,一直就有的,這就抹煞了生命有過起源的問題,把生命起源的探索推向不可追溯、不可認識的唯心領域,甚至為神創論者所利用。
2.“天外來源”學說重放光彩
然而,科學的發展往往是曲折迂回的。近年來,一系列發現又重新喚起了人們對生命天外來源說的熱情。首先是人們注意到,地球上的生命盡管種類龐雜,但它們卻具有一個模式,具有相似的細胞結構,都由同樣的核糖核酸組成遺傳物質,由蛋白質構成活體。這就使人們不能不問,如果生命果真是在地球上由無機物進化而來,為什么不會產生多種的生命模式?其次,還有人注意到,稀有金屬鉬在地球生命的生理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鉬在地殼上的含量卻很低,僅為0.0002%。這也使人不禁要問,為什么一個如此稀少的元素會對生命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地球上的生命會不會本是起源于富含鉬元素的其它天體里?第三,人們還不斷地從天外墜落的隕石中發現有起源于星際空間的有機物,其中包括構成地球生命的全部基本要素。與此同時,人們也發現在宇宙的許多地方存在著有機分子云。這使許多人深信,生命絕不僅僅為地球所壟斷。再者,一些人還注意到,地球上有些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常周期性地在全球蔓延。而其蔓延周期竟與某些彗星的回歸周期吻合。于是這使他們有理由懷疑,會不會有些傳染病疫苗來自彗星。如果這是可能的,那么當然也不會排斥有其他的生命孢子的傳入。
當然,近代對生命天外起源說的最重要支持,還是來自下述的兩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