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左手誘惑,右手欲望:每一種誘惑都是一場心理博弈(2)
- 人生要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
- 張婷
- 4950字
- 2016-02-25 14:58:38
佛家有云:“一切世間欲,非一人不厭,所有有危害,云何自喪己?一切諸眾流,悉皆歸于海,不以為滿足,所受不厭爾。”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切世間的欲望,沒有一個人不想滿足,過多的欲望對人有著非常大的危害,為什么人們還要自尋煩惱?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全部歸于大海,大海卻從不滿足,正是因為欲望從來沒有止境。
是啊,欲望就像越滾越大的雪球,蠱惑、推動著人們拼命向前。那個向前通向幸福嗎?幸福的標準又是什么?有許多人都不知道。因為人們的心靈被欲望占據久了,都有些麻木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為地處偏遠,香火一直不旺。
原來的住持圓寂后,索提那克法師來到寺院做新住持。初來乍到,他繞著寺院巡視,發現寺院周圍的山坡上長著許多灌木。那些灌木自由生長,樹形恣肆而張揚,看上去雜亂無章。索提那克找來一把園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時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過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個半球形狀。僧侶們看到了,不知住持意欲何為,問索提那克,法師卻笑而不答。
這天,寺院里來了一個客人,客人衣衫光鮮,氣宇不凡。法師接待了他——寒暄、讓座、奉茶。對方說自己路過此地,汽車拋錨了,司機現在在修車,他進寺院來看看。
法師陪客人四處轉悠。行走間,客人向法師請教了一個問題:“人怎樣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索提那克法師微微一笑,返身進內室拿來那把剪子,對客人說:“施主,請隨我來!”他把客人帶到寺院外的山坡。客人看到了滿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師修剪成型的那棵。
法師把剪子交給客人,說道:“您只要能經常像我這樣反復修剪一棵樹,您的欲望就會消除。”客人疑惑地接過剪子,走向一棵灌木。
一壺茶的工夫過去了,法師問他感覺如何。客人笑笑:“感覺身體倒是舒展輕松了許多,可是平日堵在心頭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沒有放下。”
法師頷首說:“剛開始是這樣的,經常修剪就好了。”
客人走的時候,跟法師約好他十天后再來。
法師不知道,客人是曼谷享有盛名的娛樂大亨,近來,他遇到了以前從未經歷過的生意上的難題。
十天后,大亨來了;十六天后,大亨又來了……三個月過去了,大亨已經將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規模的鳥的形狀。法師問他:“現在你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帶愧色地回答說:“可能是我太愚鈍,每次修剪的時候,我能夠氣定神閑,心無掛礙。可是,從您這里離開,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欲望依然會像往常那樣冒出來。”
法師笑而不語。
當大亨的“鳥”完全成型之后,索提那克法師又向他問了同樣的問題,他的回答依舊。
這次,法師對大亨說:“施主,你知道當初為什么我建議你來修剪灌木嗎?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發現,原來剪去的部分,又會重新長出來。這就像我們的欲望,你別指望能完全把它消除。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觀。放任欲望,它就會像這滿坡瘋長的灌木,丑惡不堪。但是,經常修剪,就能成為一道悅目的風景。對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應該被看作是心靈的枷鎖。”
大亨恍然。
什么東西都不能放任自流,欲望也是如此。放任欲望就會使我們陷入痛苦中,無法自拔。然而,人的欲望又是無止境的,我們并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對于欲望,我們應該向園林工人修剪灌木那樣,盡量把它修剪得美觀,不讓它瘋長,長得丑惡不堪。這樣我們不僅能擺脫欲望過多所帶來的痛苦,還能使之成為一道悅目的風景。
4.欲望能使人成功,也能使人毀滅
欲望是先天的、原始的、本能的、感性的、生來就有的。能實現自己欲望的人,固然是一個成功者,也是一個幸福者。欲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僅僅擁有欲望是不夠的,是不一定能得到成功的。縱使成功了,若不適可而止,也會落得折戟沉沙。
約翰尼·卡特早有一個夢想——當一名歌手。參軍后,他買到了自己有生以來的第一把吉他。他開始自學彈吉他,并練習唱歌,他甚至自己創作了一些歌曲。服役期滿后,他開始努力工作以實現當一名歌手的夙愿,可他沒能馬上成功。沒人請他唱歌,就連電臺唱片音樂節目廣播員的職位也沒能得到。他只得靠挨家挨戶推銷各種生活用品維持生計,不過他還是堅持練唱。
他組織了一個小型的歌唱小組在各個教堂、小鎮上巡回演出,為歌迷們演唱。最后,他灌制的一張唱片奠定了他音樂工作的基礎。他吸引了兩萬名以上的歌迷,金錢、榮譽、在全國電視屏幕上露面——所有這一切都屬于他了。他對自己堅信不疑,這使他獲得了成功。
然而,卡特又接著經受了第二次考驗。經過幾年的巡回演出,他被那些狂熱的歌迷拖垮了,晚上須服安眠藥才能入睡,而且還要吃些“興奮劑”來維持第二天的精神狀態。他開始沾染上一些惡習——酗酒、服用催眠鎮靜藥和刺激興奮性藥物。他的惡習日漸嚴重,以致對自己失去了控制能力,到了1967年,他每天須吃一百多片藥片。最終,他不是出現在舞臺上而是更多地出現在監獄里。
一天早晨,當他從佐治亞州的一所監獄刑滿出獄時,一位行政司法長官對他說:“約翰尼·卡特,我今天要把你的錢和麻醉藥都還給你,因為你比別人更明白你能充分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干的事。看,這就是你的錢和藥片,你現在就把這些藥片扔掉還是去麻醉自己,毀滅自己,你選擇吧!”
卡特選擇了生話。他又一次對自己的能力做了肯定,深信自己能再次成功。他回到納什維利,并找到他的私人醫生。醫生不太相信他,認為他很難改掉服麻醉藥的壞毛病,醫生告訴他:“戒毒癮比找上帝還難。”他并沒有被醫生的話嚇倒,他知道“上帝”就在他心中,他決心找到“上帝”,盡管這在別人看來幾乎不可能。他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奮斗。他把自己鎖在臥室閉門不出,一心一意要根絕毒癮,為此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經常做噩夢。后來在回憶這段往事時,他說,他總是覺得昏昏沉沉,好像身體里有許多玻璃球在膨脹,突然一聲爆響,只覺得全身布滿了玻璃碎片。當時擺在他面前的,一邊是麻醉藥的引誘,另一邊是他奮斗目標的召喚,結果后者占了上風。九個星期以后,他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了,睡覺不再做噩夢。他努力實現自己的計劃,幾個月后,他重返舞臺,再次引吭高歌。他不停息地奮斗,終于再一次成為超級歌星。
人的一生要面臨不同的誘惑與選擇,大大小小、林林總總,有的無足輕重,有的則事關生死,如何去做事,每個人心中都應當有一桿秤。
著名的戲劇家莎士比亞在名劇《哈姆雷特》中,用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將生命的意義擺在我們面前。的確,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命運的嚴肅性使得我們必須學會選擇,在面對一些可能致命的誘惑時,一定要學會自制,只有節制不合理的欲望,我們才能安然化解生命征途中的種種危機。
韓信是淮陰人,自幼家貧,雖然有些才能但卻一直得不到別人的認可。他既不會做生意,又沒什么手藝,所以只好寄人籬下,在別人家里吃閑飯,時間長了周圍的人都討厭他,給他臉色看。他只好選擇到淮陰城旁的河邊釣魚來維持生計。
一次,韓信釣魚時,河邊的一位漂母見他一副饑餓的樣子,就把自己帶的飯給韓信吃。就這樣,漂母漂洗了數十天的絲絮,為韓信帶了數十天的飯。韓信對漂母說:“吾必有以重報母。”韓信的意思是不會忘記漂母的恩惠,他會報答漂母的。誰知漂母含怒訓斥韓信說:“大丈夫不能自謀生路,反受困頓。我看你七尺須眉,好似公子王孫,不忍你挨餓,才給你幾頓飯吃,難道誰還望你報答不成!”漂母的話猶如當頭棒喝,韓信當即立下宏圖大志,一定要出人頭地。以至當市井無賴用胯下之辱激怒韓信時,他也能夠放下自尊,為了自己的將來,蜷縮內斂。
后來,韓信投奔項羽反秦,因官職太低又轉投劉邦,又因未受到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后追回。這就是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后,蕭何多次向劉邦推薦韓信,稱他是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才,應予重用。最終劉邦采納蕭何建議,拜韓信為大將。
劉邦派韓信去齊國作戰,招兵買馬。在韓信在齊國站穩腳跟后,劉邦要求韓信招募大軍,回師抗衡項羽。韓信未派兵回援不說,卻派使者向劉邦轉達了齊國需要一個王來穩定人心等說辭,讓劉邦先假封他齊王的身份治理齊國,這樣他才能有力量大軍回援。劉邦聽后大怒,但考慮到大局,睿智地說道:大丈夫滅諸侯平天下,要封就封個真的,封什么假的。于是給韓信封了個真齊王。
西漢王朝建立后,功臣為王者七人,韓信為楚王。異性諸王據有關東廣大區域,擁兵自重,專制一方,實為統一隱患,是中央集權的嚴重阻礙。這就迫使漢高祖采取斷然手段,來消滅包括韓信在內的各異姓王,韓信因此被貶為淮陰侯,雖再無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蓋天下,仍使劉邦受到威脅,終于動了誅殺之念。
公元前200年,韓信勾結握有重兵的邊將陳豨陰謀叛亂。公元前197年,陳豨在代地叛亂,劉邦率兵親征。韓信托病不隨,并乘機派人與陳豨約定他在長安里應外合。正在這時,他的陰謀也再次被人告發。于是,蕭何與呂后設計捕殺韓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險。
元代許名奎在《勸忍百箴》上說:“功成業就了就抽身隱退,這樣才合乎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只知前進而不知退守之意,則就會像乾卦中所說的盛極而衰,寒盡暑來,變化更替不止,這是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人處在鼎盛時期應該及時醒悟,否則就像羊撞在藩籬上一樣,進退兩難。”這是把握欲望的金玉良言。
其實,人有“野心”般的欲望并不是壞事,但要識時務,知進退。韓信自被漂母棒喝時,就產生了成就功名的欲望,官小了不干,不封將不干,不封王不干。他胸懷大志,能忍胯下之辱,卻忍不住上升為野心的欲望,必將走向敗亡。所以,與其說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如說其“成也欲望,敗也欲望”。
總之,欲望一定是踮著腳、跳著能夠得著的,駕馭好了是前進的動力,否則只能是淪陷的理由。
5.面對誘惑,要學會約束自己
生活中充滿誘惑,當我們面對誘惑時,最強有力的支持來自于自己心靈深處,強而有力的自制力是我們抵抗誘惑的力量源泉。只有強而有力的自制力才能保障我們不迷失自我,不失去努力的方向,護送我們到達成功的彼岸。自制力可以說是我們成功的必要條件。
著名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曾對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一群兒童進行了一個有趣的試驗:他給每個孩子都發了一粒包裝精美的糖果,并告訴他們:“這糖果屬于你,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能堅持到我回來再吃,就會得到兩粒同樣的糖果。”說完,他就離開了。
有些孩子一直耐心等待米歇爾歸來,在等待的十幾分鐘過程中或將頭埋入手臂中,或自言自語,或跳舞唱歌,或玩弄自己的手腳,甚至努力讓自己睡覺。最后這些自制力很強的孩子終于得到了兩塊糖果。相反,有些小孩則比較沖動,米歇爾剛走開,便馬上拿走糖果。
十幾年后,當這些孩子成為青少年時,兩種反應的孩子在情緒與杜會方面的差異非常大。四歲時就能抵抗誘惑的孩子到青少年時期顯得社會適應能力較佳,較具自信,人際關系較好,也較能面對挫折。沉不住氣的孩子則有約三分之一表現出退縮或驚慌失措,羨慕別人、沖動易怒、常與人爭斗等特點。
自制力是我們順利完成工作和學習、取得成就的必要條件。缺乏自制力的人往往無法取得預期的成功。俄國偉大的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一個具有崇高德行的人,能夠把吸引他的一切多樣的憧憬克服了,使之服從他的主要憧憬。不錯,為了這,他必須常常同自己斗爭。”
一個人的認識水平和動機水平,會影響一個人的自制力。如果在誘惑和享樂面前難于自持,一旦步入空虛的沼澤就可能深陷其中,不僅傷害身體,更容易喪失進取心,最終一事無成,遺憾終生。相反,一個成就動機強烈,人生目標遠大的人,會自覺抵制各種誘惑。無論他考慮任何問題,都著眼于事業的進取和長遠的目標,從而獲得一種控制自己的動力。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輕時喜好四方云游。二十歲那年在行腳途中,遇到一位嗜煙的行人,兩人結伴爬過一條山路后,來到一株樹下休息,那位行人供養北野一袋煙,因為當時他非常饑餓,所以也就接受了。
抽過煙后,北野稱贊煙味甚佳,于是,那人便送他一根煙管和一些菸草。
那人走后,北野想道:“這樣令人舒服的東西,也許會侵擾禪定,我應立即停止,以免積惡成習。”于是他拋掉了菸草和煙具。
三年之后,他開始研究《易經》。時值冬季了,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寫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帶給數百里外的一位老師。但冬季幾乎都快過去了,既沒有衣服寄來,也沒有音信傳來。好不容易挨過冷酷嚴冬的北野,于是利用《易經》之理,占卜此事,卜出信并未送達。不久后,他的老師寄來一信,信里果然沒提到寒衣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