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領導出頭面子大,有事相求先感化(1)

可以說,我們每個職場中人,自參加工作之日起,就把自己的人生與領導相關聯起來。我們的工作好壞與領導有關,工資的多少與領導有關,評優選先、住房婚喪、子女就業上學等等,事無巨細,多多少少都與本單位的領導有著或緊或疏的關聯。而且,在我們的工作圈子里,領導是我們心目中最有能力的人,他們與外面交往廣,路子寬,是最能幫助我們解決困難的人。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是工作內的事情,還是工作外的個人私事,求領導幫忙是我們尋求幫助的首選。所謂與馬賽跑不如騎馬快,畢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來得比較容易些。但值得注意的是,領導畢竟不是我們的家人,與他們辦事是不能隨便的,是要講究辦事之道的。求領導辦事是門藝術,求得好,領導不但會幫你辦事,而且還會把你當親信看;求得不好,領導會認為你不懂事,關系反而生分,所以一定要慎重。在求領導辦事前,一定要考慮好相求的藝術和分寸,以避免出現尷尬局面。

一、把握所求之事的藝術與分寸

找領導辦事要掌握好分寸,不要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找領導,如果那樣,領導會覺得你這個人太不值錢,甚至會認為你缺乏辦事能力。比如,你家里需要買一個冰箱,如果找領導去說一下,可能會便宜幾百元錢,但這類小事千萬不要去找你的領導辦,因為這類事顯不出領導的辦事能力,又貶低了自己,得不償失。

大事與小事的區別在什么地方,要隨你的單位性質和領導的層次而定,凡事要有一個“度”,掌握好這個度,你才能在社會上“走得通”、“吃得開”、“行得遠”。

那么,哪些事情應該利用領導關系來辦呢?

與“公”有關的私事

置身于職場,免不了要面對許多利益誘惑,如晉升、加薪、調崗、培訓等。這些利益對事業來說是“公”,對你個人來說則是私事。

常言道:老實人吃啞巴虧,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在同等條件下,兩個同事工作都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比較勤懇認真,但在分房時,一個“有苦難言”,對領導只提了一次要求,雖然自己結婚好幾年,三口人擠在一間破舊的平房里;但另一位卻三天兩頭地找領導訴苦,有空就撥撥領導腦子里面分房的這根弦,結果被優先考慮。而他的那位老實巴交的同事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難道他不明白其中的奧妙嗎?

有些人認為向領導要求利益,就是難為領導,給領導找麻煩,影響兩者的關系,也有人一心想埋頭苦干,任勞任怨,不講價錢,只要被領導重用,什么都不敢提,結果往往工作做得比別人多,所得卻比別人少。

雖說干好本職工作是自己分內的事,但付出了勞動,要求自己應該得到的利益也是合情合理的,付出越多,成績越大,應該得到的也就越多,這是很正常的。

只要你能為領導干出成績,那么向領導要求你應該得到的利益想必他也會滿心歡喜。如果你無所作為,無論在利益面前表現得多么“老實”,領導也不會對你有所親睞。事實上,從領導藝術上講,善于駕馭下屬的領導也善于把手中的利益作為籠絡人心、激勵下屬的一種手段。可見,下屬找領導辦事不僅可以解決自身的實際問題,而且還可以加深與領導之間的親密關系。

與“公”無關的私事

找領導辦事一定要看事情是不是直接涉及自身利益,如果是,則領導無論是從對你個人還是關心單位職工利益的角度,都認為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的事領導愿辦,也覺得名正言順。

比如,你愛人調動工作,你通過別的關系可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難以辦成。如果你找單位領導辦,領導覺得你重視了他的地位,使他有了救世主的感覺,又可以作為為單位職工解決困難而積累其領導的資本。有時,這樣的事你不找領導幫忙,有些熱心領導反而會覺得你看不起他,認為你在單位里并不倚重他。

但你一定要知道,這類事必須關系到你自己的、愛人和孩子或直系親屬的切身利益,如果過于大包大攬,七大姑八大姨的事你都攬過來去找領導辦,領導不但不會答應,而且還會認為你太多事,心中沒有原則與尺度,影響你在領導心目中的形象。

二、求領導辦事的藝術與分寸

領導是我們的上級,因其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一定的權勢,決定了他跟下屬之間的距離,更決定了其與下屬之間辦事的心理、語言、行為等的特殊性。所以,我們只有抓住領導的這些特性,有針對性地有的放矢,把握好求他辦事的藝術與分寸,使其愿意辦、主動辦,才能達到我們滿意的效果。

透露困難,讓領導同情

通常情況下,人們是不愿輕易去找上級辦事的,上級盛氣凌人的“架子”和目無下級的“臉子”在一般下屬那里是不會被愉快接受的。

一般而言,下屬不到萬般無奈和迫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隨便提出一件事讓上級煩心的。但若要真到了這種窘境,去求領導,在原則允許的情況下領導都會幫忙解決的。因為“人皆有不忍仁之心”——世界上每個人差不多都具有同情弱小和憐恤受難者的仁慈感情。找上級辦事能否獲得應允,有時恰恰是這種同情心起了作用。

按照一般社會經驗歸納起來,有如下一些事情是下屬們經常要找上級出面辦理和幫助解決的誘因:

其一,與工作有關的利益是員工們經常找上級辦事的基本誘因之一。這些利益包括調崗、晉升、漲工資、分房子、調停與同事之間的矛盾、平息一些不利于自己發展的言論或輿論等。這一類事能否辦到,關鍵在于你在上級心目中的位置如何,位置高了,他會把利益的平衡點放在你身上;位置若是低了,則必須借助外在的或間接的力量起作用方能把事辦成,否則便只能充當各種利益的旁觀者了。

其二,與社會生活有關的利益是員工們找上級辦事的又一大誘因。

包括借貸、買賣、調節各類糾紛、參與婚喪嫁娶等各類紅白喜事的協調,對各類被侮辱被損害者的法律公斷以及某些同學、同鄉、同事、朋友等托辦的事宜等等。辦這類事,上級一般未必直接出面和直接行使權力,他們的間接活動有時卻是非常有效的。

其三,與家庭關系有關的利益也是下屬找上級辦事的一個誘因。

包括夫妻關系、兒女關系、親戚關系。這些關系所涉及的利益有時不能得到滿足或者受到了傷害,而自己又無力自我成全,于是責無旁貸,只好間接地承攬過來找某位上級說情,懇望他能出面干預或施加影響。

如為子女找工作,幫助妻子調動工作,幫助某位親屬安置工作等等。

正是因為有以上這些利益關系,你才有可能經常要找上級辦一些事情。這些事情幾乎都可以涵蓋在“困難”二字之下,如經濟困難、思想困難、情感困難、地位困難等等,找上級辦事,說穿了無非是托他們幫助解決這些“困難”。既然是困難,就必然有一些不堪負重的苦衷,要想把事情辦成,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這些苦衷通情達理、不卑不亢和牽腸動肚地傾訴出來,切入肌膚地誘使上級產生同情心,從而幫助你把懇求辦的事情辦好。

要引起上級同情,必須了解上級自身的人生經歷和社會經歷,對上級曾經有過類似的切身感受過的事情,容易得到同情,從而得到支持和應允。

要引起上級同情,必須在人之常情上下功夫,必須把自己所面臨的困難說得在情在理,令人痛惜惋惜。所以,越是哪一點給自己帶來遺憾的地方和痛苦的地方,則越是大加渲染,這樣,上級才愿意以拯救苦難的姿態伸出手來幫助你辦事,讓你終生對他感恩戴德。因為大凡能激發人的公正之心、慈悲之心和仁愛之心的事情,都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幫助,都能使人在幫助之后產生一種偉大的濟世之感。

要引起上級同情,還必須理解上級的好惡,了解他平時愛好什么,贊揚什么,又憤慨什么,了解他的情感傾向和對事物善惡清濁的評判標準。上級的同情心有時是誘出來的,有時是激出來的。如果上級對某個朋友有成見,認為他水平很差,他不得志和受排擠,是不足為怪的。

那么,你要幫朋友解決常年在基層受壓抑之苦,并想借此引起上級的同情,可能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了。只有沒有成見的時候,同情心才更容易被引發出來。

同情心可以促進領導對你的理解,但這并不等于說馬上就會下定幫你辦事的決心,因為領導者要考慮多方面的情況,有時會處于猶豫之中,甚至會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不想過問。這時,就需要努力激發領導的責任感,要使領導者知道,這是在他職責范圍內的事,他有責任處理此事,而且能夠辦好此事。

所以,利用上級善良的同情心辦事,如果運用方法恰當,即使上司鐵石心腸,也能收到“以情感人”的奇效,它甚至比“以理服人”更能打動上級的心靈,更能促使上級伸出仁愛之手。

擇機送禮,以利益驅動

中國是禮儀之邦,對于送禮歷來也是很有奧妙,很有講究,很有竅門的,可算是一門大有實際用途的學問。不好好學會這門學問,不懂得禮尚往來的人,多半是辦不成事、辦不好事或者說是辦不了大事的人。

古人說:“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意思是說穿了別人送的衣服,懷里就會裝著別人的心事或隱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收下了別人送過來的禮物,就要為別人辦事。這同民間所謂“收人錢財,替人消災”和“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意思大體相同。送禮,在中國雖古已有之,卻于今為烈。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喜歡不喜歡,自古以來送禮都是和辦事密不可分的,送小禮者辦小事,送大禮者辦大事,這似乎也成了一般規律。

所以,要想找人辦事,就要首先學會給人送禮。而送禮是需要自己往外掏錢的,要說情愿可能未必是真,但為了把事情辦成辦好,又常常不得已而為之。既然“為”了,就要“為”好,就要把禮送到位,把事辦成功。

以下要談的就是送禮必須把握的分寸和注意的問題。

(1)要解決好給誰送的問題

這個問題表面上看似乎不算是個問題,而事實上卻沒有那么簡單。

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因為選錯了送禮對象而導致沒辦成事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說把禮物送出去了,事情卻沒有辦成——因為收禮的一方并非是對事情起關鍵作用的人物,所以即便送了禮,也是徒勞無益的。

送禮要送給關鍵人物,不能送張三一點又送給李四一點,王五也收到一點,結果禮物被分割零散了,分量顯得很輕,有時可能起不到利益驅動的作用。這還不算,送的對象多了,難免人多嘴雜,心機泄漏,對事情有百害而無一益。

所以,在送禮之前,一定要權衡好各位“要人”的利弊,查問好誰對這件事有裁決權,起主導作用,誰是辦事的關鍵人物就把禮物送給誰。

禮物送到了點子上,要辦的事情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把禮物送給了次要人物,可能就收不到相應的成效。

(2)要解決好何時送和何處送的問題

送禮要講究時間,講究地點,講究場合,這樣,對方才更方便接受。

很多人送禮喜歡在晚上送到對方家里,其實這未必是最佳選擇。因為晚上時間,對方可能不在家中,送去了禮物卻未見到“真人”,未免有些遺憾。或者對方在家,卻另有外人夜間串門,帶著禮物進去未免有些尷尬,所以,最好的時間應該選擇在早上對方未動身上班之前,或者在星期天的早上對方剛剛起床不久為佳。因為這種時候帶禮物進屋,既無外人打擾,又能把要找的人堵在家中,便于見面,便于說話。另外,有些禮物也可以在辦公室送過去,如一些文化商品。當然也有一些其他場合可以送禮,比如在酒店請客時也可以當場送些煙酒讓對方帶回去。

所以,送禮場合是可以隨機應變的。

(3)要解決好送多少的問題

給人送禮應該送多少主要應根據三個方面來劃定:一是根據所要辦的事情的分量輕重和利益大小來確定給對方送多少禮合適。事情較大,對自己的利害關系密切,就應該多送一些;如果事情不關大體,就可以少送一些。二是根據對方費勁和費周折以及所承擔的責任風險大小來確定禮物輕重。如果事情難辦,或者對方所承擔的責任風險大,那么要送的禮物就應該偏重一些,否則便可以少一些。三是根據當時社會送禮的慣例確定禮物價值的水平。比如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送上十幾元錢買來的煙酒就算很貴重的禮物了,而如今辦事恐怕遠非這個水平可比了。一般而言,禮物這東西送多送少,一方面與社會平均工資水平有些關系,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的社會風氣密不可分。所以,禮物的輕重、多少恰到好處,既要達到辦事的目的,又要有所節省,不致得不償失。

(4)要解決好送什么的問題

確定了給誰送的問題之后,接下來就要考慮送什么好。這里的所謂“好”不是以自己的喜好為標準,而是以對方的喜好為標準。所以,送禮之前要根據對象的偏好,分析其到底喜歡什么禮物。比方說,有的人喜歡喝酒,有的人愛好吸煙,還有的人很高雅,他們對古董、字畫、典籍感興趣,還有的人干脆就只是喜歡錢,這就是“人心方圓,各有千秋”。對方愛好什么,就給他送什么。要知道,只有給對方送上了他十分喜歡的禮物,他才會動心和動情的。對方只要動了心和動了情,就會拿出精力為你辦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时尚| 绥棱县| 郯城县| 宁南县| 杭锦旗| 德保县| 扎鲁特旗| 永靖县| 洮南市| 聂荣县| 磐安县| 周口市| 景宁| 昌黎县| 鱼台县| 邮箱| 新昌县| 定安县| 鄂尔多斯市| 奉节县| 鹤峰县| 乳山市| 依兰县| 兴城市| 西青区| 顺义区| 鹿泉市| SHOW| 临邑县| 武义县| 新宾| 枣阳市| 莆田市| 远安县| 旬邑县| 乐亭县| 武乡县| 福州市| 四子王旗| 古浪县| 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