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在云南:沉默 苦痛與嘗試寫作(1)
- 王小波傳
- 樂文城
- 4288字
- 2016-03-01 10:23:21
沒有煙的時候,王小波還曾用云南的大葉清茶給自己卷過一支,那次他把煙卷得很粗,結果一點火柴,把他的睫毛燎了個精光。那茶葉里又有不少咖啡因,他抽了一口,感覺就像是太陽穴上挨了兩槍,一頭栽倒在了地上。
對平庸生活的狂怒
1968年,在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中,王小波去了云南。多年以后再看這件事,讓他覺得自己就像是一件貨物。王小波對此的解釋是,所謂貨物,就是別人安排你干什么無須向你解釋或者征得你的同意。王小波說,在17歲的時候,他就是這樣的,忽然被裝上了火車,然后長途運送到了云南。對此他倒沒什么怨言,只是油然而生一股行貨感。
事實上,王小波當時并不是沒有選擇,那時候他的母親宋華也面臨著要去安徽干校的分配,她打算把王小波帶在身邊一起去干校。在她看來,盡管王小波非常頑劣,甚至有一次過年的時候,他放鞭炮差點把房子都給燒了,但畢竟他從小身體就不好,讓他一個人去云南,無論如何自己都放心不下。不過王小波堅持自己的選擇,再多人反對他也不改變自己的想法!
當時王小波甚至寫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這樣的句子,以表達自己的決心。家里人見了都覺得奇怪,聚在一起討論王小波為什么這么堅持,姐姐甚至請假回來,要打消他去云南的念頭。大家談了很久,提出了很多看法,最后還在男女戀情方面作了大膽猜想,卻仍然找不到原因,最終也沒有勸服王小波。
王小波最終還是去了云南,王小平后來想,這可能源于王小波內心的那種浪漫情愫。云南西雙版納亞熱帶迷人的風光,肯定讓他充滿了幻想和憧憬。教育部大院里面瑣碎的生活原本就不讓他喜歡,他覺得大院里的干部都非常庸碌,曾把他們稱為“燙面餃子干部”,如果到了干校這種彈丸之地,整天和那些具有市民氣的人在一起,肯定會讓他發(fā)狂的。
后來在給李銀河的信中,王小波這樣寫道:“我從童年繼承下來的東西只有一件,就是對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種不甘落寞的決心。小時候我簡直狂妄,看到庸俗的一切,我把它默默地記下來,化成了沸騰的憤怒。不管是誰把肉麻當有趣,當時我都要氣得要命,心說,這是多么渺小的行為!我將來要從你們頭上飛騰過去!”在王小波十幾歲的時候,這種情緒時刻充盈在他的心里。
其實王小波一直都是這樣的人,所以,寫作的時候他會用披頭士的歌吵吵自己的耳朵,因為那些歌讓他想起了20世紀70年代。那個年代盡管是多災多難的,卻有一種振奮向上的精神,全世界的青年都在想著改變社會,把社會變得更美好,讓人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這是讓人非常感動的。王小波也有這樣的情感,所以對那個年代的這種精神,他仍舊很仰慕和懷念。
王小波的“云南形象”
在那些云南老鄉(xiāng)的眼里,王小波是這樣一副形象,高高的個子,腦門重重的,走起路來歪著個腦袋,腳步一拖一拖的。王小波自來就是這種樣子,非常自由散漫和隨性。后來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的時候,他去找他的導師許倬云聊天,在辦公室里也是這樣,站沒站相,坐沒坐相,東倒西歪的,有時候甚至還會把腳擱在桌上。不過他的導師許倬云沒說什么,因為他的腳也擱在桌上。
在當?shù)兀跣〔ㄟ€有一個叫“野牛”的外號。這種動物是野性和力量的象征,不知道王小波怎么會得到這樣一個外號,可能是他五大三粗的體型讓人聯(lián)想到了這種動物;另外一種可能就是,王小波常常打架。其實他一般不主動和別人打架,但是他的朋友和別人打起來,他往往會第一個沖過去幫忙。小時候他哥哥王小平和別人打架的時候,他也是這么“做幫兇”的,有一次王小平打架時被人按倒在地,活像一個動物標本,就是王小波出手幫他解圍的。
在云南的時候,王小波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老鄉(xiāng)說,王小波不愛跟旁人講話,不大搭理人。我們知道,王小波并不是一個拙于言辭的人,他不講話是因為他信不過當時的那個語言環(huán)境。從小時候開始,王小波就一直屬于“沉默的大多數(shù)”,所以老師說他焉,他也特別贊同。私下里,王小波就沒那么沉默了,譬如和他那些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時候,他就有說有笑的,常常妙語連珠,以至于別人說他的話有不可復述性,但在公開場合,他就會閉口不說。
除了沉默寡言之外,王小波讓老鄉(xiāng)們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他的邋遢了。他幾乎從來不洗衣服,那些衣服穿臟了之后,他就把它們掛在門外,就這樣一直晾著,等到下次要穿的時候再直接穿上去。他能這樣反反復復穿上好幾次。那些衣服,原本是白色的,能被他穿成黃色,最后再穿成黑色,到了這時他居然還穿得下去。老鄉(xiāng)說,北京的知青里,再沒有比他更臟的了。那時候有一個叫段炳芹的老職工,見此情形大受刺激,曾忍不住每周給王小波洗一次衣服。
對于愛清潔的人來說,這種事可能無法接受,但我們還是能理解他的,因為一個專注于精神世界的人,對現(xiàn)實生活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忽略。王小波正是這樣一個人。他用的東西也經(jīng)常被他隨手扔到床下。他的褥子下面被他扔滿了東西,甚至還有錘子、鉗子等工具。他就是在那張床上睡覺的,讓人感到驚訝的是,他居然不嫌硌。
王小波最著名的小說《黃金時代》,正是以云南的生活為背景創(chuàng)作出來的。很多人因此認為那是真實發(fā)生在他身上的事情,還愣說他在云南有個當醫(yī)生的女朋友,小說中描寫他們做愛的情形,都是真的。但其實這不是事實,王小波去云南的時候才17歲,當然了,放到現(xiàn)在,17歲的男生發(fā)生一些瘋狂的事情那是很正常的,但在20世紀60年代,這種事幾乎不可能發(fā)生。況且山上15隊也沒有小說中描寫的女醫(yī)生,只有兩個男醫(yī)生。盡管王小波后來做過關于同性戀的研究,但他自己是異性戀,必不會和他們發(fā)生小說中描述的那種感情。
自封“愁容騎士”
王小波去云南之前,對云南充滿了期待,去了之后馬上就后悔了,他發(fā)現(xiàn)這里原來是如此的苦不堪言!他還因此給家里寫了信,訴說這里的辛苦,但這時候已經(jīng)沒有用了,他到了云南,就休想離開那里。
在當時的情況下,他要離開只能有三種途徑:一是探親;二是病退;三是悄悄溜回去。前兩種方法最好,但王小波沒這個資格,后一種辦法他雖然可以嘗試,但危險系數(shù)極高。云南和北京隔得太遠,中間有三條大江,游泳的話,江里水流太急,任誰也休想游過去。
在云南的這段日子里,王小波非常困頓。一米八四的個子,要撅在水田里插秧,并且一插就是一天,這幾乎讓他的腰都累斷了。在《黃金時代》里面,主人公也有腰疼病,后腰像是給豬八戒筑了兩耙,其實是他的真實感受。但是沒辦法,他已經(jīng)來了云南,又走不掉,所以只能咬牙忍著。
在作品中王小波并沒有把云南的艱苦生活全寫出來,他只寫了一點,如果把自己經(jīng)歷過的全部寫出來,是非常可怕的。在他寫到的那部分中,他講自己曾在云南偷農(nóng)場的菠蘿,一腳踩進螞蟻窩里面,他的兩只腳都有水田腳氣,趾縫里爛得沒了皮,那些螞蟻一起咬他,像亂箭穿心一樣疼。此外他還對他朋友說過,云南水田里的螞蟥多得不得了,鉆到腿上打都打不下來。
去云南之前,王小波是挺虔誠的一個人,非常具有理想主義氣質,后來他自己也說,那是他一生最善良的時期。那時候他哥哥王小平只要說一點不太革命的話,王小波都會非常氣憤地指責他。但是到了云南之后,沒過幾個月,他所有的革命道德就都蕩然無存了,所有人都是這樣,他甚至開始偷雞摸狗。有一年那邊的花生害了病,顆粒無收,導致他們一整年只能吃生菜,伙食實在是太差了。王小波因此就和別的知青一起去偷老鄉(xiāng)的雞,結果不幸被逮住,身加縲紲,被當眾狠狠地批斗了一番。
還有一次,王小波因為用牛的事和當?shù)厍嗄甏蛄艘患埽讶思业难鄹C都給打青了。他因此受到懲罰,足足被批斗了一個星期。后來,各種各樣的壞事都加在他頭上,有的事情他根本沒干過也被賴在他身上,像偷雞摸狗、蒙混老鄉(xiāng)、偷工懶工、打架斗毆等,全推到了他身上,王小波因此被罰去扛兩百斤重的麻包。
那時王小波經(jīng)歷的痛苦不難想象。后來他曾在雜文里面寫道:“傍晚時分,坐在屋檐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他相信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感受。當時的他就好像是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那位老先生立志要恢復被人遺忘的騎士道,穿著一副破盔甲,騎著一匹駑馬,就這樣出門闖蕩,結果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弄得灰頭土臉,他的侍從因此把他稱為“愁容騎士”。王小波也是這樣,因一腔熱情來到了云南,結果卻是在現(xiàn)實中受盡折磨,他覺得自己就像是堂吉訶德,于是他把自己也稱作“愁容騎士”。
就是在那段日子里,王小波學會了抽煙。他的煙癮很大,在美國的時候一天要抽掉兩包煙。有一次他去丈母娘家,丈母娘不許他抽煙,他就把煙藏在袖筒里面,到陽臺上悄悄地抽。他曾對朋友說,就是在云南的時候,他開始學會抽煙的,那時候生活很苦,很想家,對自己的未來又充滿了迷茫,心中因此痛苦萬分,所以就跟當?shù)氐霓r(nóng)民學會了抽大煙,結果煙癮越來越大。沒有煙的時候,王小波還曾用云南的大葉清茶給自己卷過一支,那次他把煙卷得很粗,結果一點火柴,把他的睫毛燎了個精光。那茶葉里又有不少咖啡因,他抽了一口,感覺就像是太陽穴上挨了兩槍,一頭栽倒在地。
急性肝炎和盲腸手術
因為云南生活方面的各種困苦,待了不到一年,王小波就患上了急性肝炎。后來他在文章中有寫到這件事。看他寫的文章,我們完全看不出這件事有什么痛苦的地方,反而還會覺得特別有意思。很多現(xiàn)實之中苦不堪言的事情,在王小波這里都會變得特別有趣,而事實上,那些事真的發(fā)生的時候,是完全無趣且充滿痛苦的,就好像小說中李先生的遭遇,他從國外回來參加“文化大革命”,誰知道被人一腳踢成了龜頭血腫。如果你真遇到這種事,還怎么會覺得有趣?
之所以到了王小波筆下這些事情會充滿趣味性,主要是因為他喜歡用這樣有趣的方式去寫作。王小波對寫作的體會是,寫起東西來還是應該舉輕若重,舉重若輕。一個感情很重大的事情你不需要去渲染它,只要把它很樸素地寫出來,讀者自然能體會,渲染了反倒有濫情之嫌。因此,在王小波這里,痛苦成了黑色幽默,并且他覺得,除了黑色幽默之外,對于痛苦的事也沒其他更合適的寫法了。何況多年以后回憶起那些事,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確充滿了黑色幽默。
但真正經(jīng)歷這些事情時,王小波就沒這么輕松了。急性肝炎病發(fā)的時候,王小波高燒不退,接連在床上躺了三天,滴水不進,還開始嘔吐,甚至把膽汁都吐出來了。這時候大家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同住的幾個知青合力把他送到了幾里外的醫(yī)院,還好送去得及時,否則王小波恐怕連命都保不住。
到了醫(yī)院之后,醫(yī)生其實也沒有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給王小波治病。那些醫(yī)生用聽診器在王小波身上聽了一遍,然后居然開口問王小波,他得了什么病。作為一個醫(yī)生,查不出病因,竟然開口問患者,這實在是夠古怪的,但當時的情況就是這么荒誕古怪。后來在醫(yī)院里,王小波還目睹過更為荒誕的事情,那些全無醫(yī)師資格的醫(yī)生毫無顧忌地給病人動盲腸手術,他們連盲腸到底長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竟然也能下得去手,拿著病人的腸子一通倒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