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地標上的財富部落(1)

  • 財富中國
  • 董志龍
  • 4668字
  • 2015-08-03 00:13:51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經濟發展的速度水平與區域人口結構、資源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口結構與資源環境的差別也會轉化為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別。一般情況下,區位優勢所決定的區域經濟發展速度,會以一個經濟帶或經濟圈的形式表現出來。改革開放以來,先后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經濟帶或經濟圈宛若一個個坐落在地標上的財富部落。

一、沿海經濟領跑中國

沿海經濟帶是一個寬泛的稱謂,從經濟學上來說并不嚴謹,但卻可以表達一個事實,那就是這個經濟帶是改革以來發展最快的地區,直至目前仍在領跑中國經濟。粗略地說,東部沿海經濟帶指的是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廣東、四省一市。涵蓋了后來形成的長三角經濟圈與珠三角經濟圈的部分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經濟帶一直處于經濟發展的前列。從1988年起至2012年,廣東省經濟總量24年蟬聯全國第一。2012年,廣東省GDP為53477.408億元,排名第一;江蘇省GDP為48604.152億元,排名第二;山東省GDP為45429.985億元,排名第三;浙江省GDP為32000.445億元,排名第四;上海市GDP為19731.64億元,排名第八。

從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計算,上海市以人均40188元排名第一;浙江以人均34550元排名第三;廣東以人均30227元排名第四;江蘇以人均29677元排名第五;山東以人均25755元排名第八。

從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計算,上海以人均17804元排名第一;浙江以人均14552元排名第三;江蘇以人均12202元排名第五;廣東以人均10543元排名第六;山東以人均9447元排名第八。(以上資料見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

通過這些數據,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簡潔的結論,那就是東部沿海四省一市在開放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成效,正在扮演著經濟龍頭的角色,引領巨龍騰飛。如果問為什么沿海這些省份會在經濟上取得如此成就,一個最簡潔的答案就是這些省份的經濟基礎較好,民營經濟成分比例較高,經濟增長動力較為充分。回顧改革之初,江蘇、浙江、廣東、山東都是鄉鎮企業大省。幾乎鄉鄉有企業,村村有作坊。而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先試點省份,更是得天獨厚地享有各種優惠政策。發展,發展,還是發展!百花齊放,百舸爭流,不但造就了無數的財富神話,也造就了一條財富走廊——長三角經濟、珠三角經濟圈。由此,四省一市的經濟輻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帶動或促進了周邊八省兩個特區的經濟發展。長三角與珠三角首尾呼應宛若一條巨龍,頭東腳西橫臥在中國南部海岸線上。

長三角經濟圈

長三角經濟圈是最早出現的稱謂,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簡稱。所謂經濟圈又稱大城市群、城市群集合、大經濟區、大都會區或都會區集合,是1990年以后漸多出現的中文地域經濟用語。經濟圈指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經濟組織實體,是生產布局的一種地域組合形式。主要從地域的自然資源、經濟技術條件和政府的宏觀管理出發,組成某種具有內在聯系的地域產業配置圈。經濟圈通常也指疆域極廣的國家內部某一特定區域,常為城市群體的集合或在國家經濟總量(GDP)中占有很大比重,并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的經濟聯合體。

從地理上來看,長江三角洲是一片坦蕩的大平原,北起通揚運河,南抵杭州灣,西至鎮江,東到海邊,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鄰近海域,是我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區,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500萬。這里岸線平直,海水黃渾,有一條寬約幾千米到幾十千米的潮間帶淺灘。改革初期,這個地區在上海大工業城市的帶動下,以上海為中心,經濟呈現強勁增長的勢頭。

為推動和加強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聯合與協作,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1992年由上海、無錫、寧波、舟山、蘇州、揚州、杭州、紹興、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興、鎮江等14個市經協委(辦)發起、組織,成立長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至1996年共召開五次會議。

1997年,上述14個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個城市通過平等協商,自愿組成新的經濟協調組織DD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以后又有浙江臺州市加入了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即所謂的“15+1”。協調會設常務主席方和執行主席方。常務主席方由上海市擔任,執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員市輪流擔任。協調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協調會在常務主席方設聯絡處作為常設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各成員市的協作辦(委)作為協調會具體的聯絡、辦事部門。

長三角“15+1”以滬杭、滬寧高速公路以及多條鐵路為紐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長江的黃金通道流經29個主要城市,把長三角引向內陸腹地,是世界與中國大陸聯結的重要門戶地區。長三角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三角的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綜合性產業基地;城市化呈現結構性大發展;城市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圈層特征明顯;城市與城鎮工業化水平較高;城市大物流條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實力雄厚,高層次人才密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比較富裕,全國領先。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和經濟總量。據《中國總部經濟發展報告》披露,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400多家落戶長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已初步形成了“一個中心上海——兩個副中心南京、杭州”的總部經濟發展模式,蘇浙滬三地逐漸成為發展統一體。

珠三角經濟圈

珠三角是珠江三角洲的簡稱,位于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下游,是由南江的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沖擊沉淀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8萬多平方公里。20世紀80年代以來,利用國家的政策優勢和與港澳毗鄰的有利條件,珠三角地區成為我國崛起最快的地區之一。此后珠三角經濟圈的正式定位則歷經了三次進化。

受長三角經濟圈崛起的鼓舞,1994年10月8日,廣東省委在七屆三次全會上提出,建設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江門7個城市及惠州、清遠、肇慶三市的一部分組成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的概念由此誕生。此后,“珠三角”的范圍調整擴大為由珠江沿岸的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等9個城市組成的區域。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積為24437平方公里,人口4283萬人,占廣東省人口的61%。

此后,由于“小珠三角”與港澳的密切經濟聯系,人們自然地把“小珠三角”與港澳聯系起來,稱“小珠三角”加上港澳為“大珠三角”,或者干脆將粵港澳稱為“大珠三角”。所以,“大珠三角”就是指廣東、香港、澳門三地構成的區域。“大珠三角”面積18.1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8679萬,以經濟規模論,“大珠三角”相當于長三角的1.2倍。

此后,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泛珠三角”包括與珠江流域地域相鄰、經貿關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東9省區,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泛珠三角”面積200.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45698萬。其中,9省區面積占全國的20.9%,人口占全國的34.8%,GDP總值約占全國的33.3%。

在“泛珠三角”概念提出以后,經各方努力,2004年6月,11省區政府首腦于廣州舉辦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正式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框架協議》,由此,“泛珠三角”概念有了真實的內涵,“泛珠三角”經濟圈正式形成。

比較而言,“泛珠三角”只是一個合作性協議,人們習慣上仍然將經濟圈性質的珠三角的內涵定位于以香港、廣州、澳門為中心,以深圳、佛山、珠海為副中心,加上東莞、惠州、肇慶、中山、江門共11個城市,所以,人們通常所說的珠三角就是指“大珠三角”這個概念而不是“泛珠三角”這個概念。

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珠三角經濟圈表現出明顯的出口拉動型經濟特點。具體來說,珠三角也是一個典型的資本拉動型區域發展地區,內生力較弱,外資的介入是珠三角區域發展的一個主要動力,也是“珠三角經濟圈”有別于其他經濟圈的最大特征。珠三角地區吸引外資的主要優勢就是毗鄰港澳,僑鄉眾多,土地價格低廉,廉價勞動力充足。這個優勢條件在短短的時間內就使“三資”企業在珠江三角洲城鄉迅速發展起來。20世紀80年代,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制作、來件裝配、補償貿易)為主要貿易形式的外向型企業遍及城鄉。珠三角由此成為大量吸引境外投資,迅速成為中國經濟國際化或外向型經濟成分比例程度最高的地區。這也為2008年金融危機后出口銳減,珠三角地區企業大量倒閉埋下了禍根。

從產業結構來分析,珠三角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貿易是珠三角經濟圈主要經濟成分,以服裝、玩具、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近些年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諸如大規模半導體集成電路,微波通信設備,移動通信設備,微型電子計算機,移動電話,彩色顯像管,IT業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目前,珠三角經濟圈仍然保持著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的地位。

2012年,珠三角核心城市國民生產總值排行榜出爐,香港仍以16815億元高居榜首,緊隨其后的是13551億元的廣州,和12950億元的深圳,位居第六的是2707億元的澳門。

由此,我們可以粗略地估算出珠三角經濟圈的富裕程度,也可以大致衡量一下這個體量與長三角相近的財富部落。

總體來說,長三角與珠三角宛若一條頭東腳西的巨龍,橫臥于海天之畔。改革開放以來,首尾呼應,攜手并進,在經濟大潮中創造了無數的財富奇跡,不僅開拓了一條綠色的財富走廊,也為中國經濟的騰飛做出了貢獻。

二、加速增長的環渤海經濟圈

簡單地說,環渤海經濟圈即環繞渤海沿岸的經濟增生帶。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家就提出了“環渤海經濟圈”規劃,直到長三角與珠三角相繼崛起,環渤海經濟圈的開發建設才顯得緊迫起來。2001年10月,由清華大學兩院院士吳良鏞主持,100多名專家參與論證的《京津冀北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獲得通過,“規劃”提出以京津為兩核、唐山保定為兩翼、廊坊為腹地、涉及環渤海部分地區一體化的規劃設想,這就是環渤海經濟圈最早的雛形。

此后,國家發改委于2004年2月12至13日,召集京津冀發改委在廊坊達成了加強京津冀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廊坊共識》;三個月后的5月21日,又在北京召開的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山東環渤海七省市區領導同志參加的“環渤海經濟圈合作與發展高層論壇”并達成三點共識:一是建立環渤海合作機制,推動環渤海地區經濟一體化;二是召開五省二市副省級會議,正式建立環渤海合作機制;三是鑒于河北廊坊的區位優勢,將合作機構的日常工作班子設在廊坊。

作為落實“5·21”北京共識的一項重要舉措,由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牽頭召開了環渤海地區五省二市政府副省級領導及政府副秘書長、發改委、商務廳、研究室負責人等參加的環渤海七省市區會議。重點圍繞建立環渤海地區合作機制等問題進行深入磋商,并達成了《環渤海區域合作框架協議》。此次會議標志著環渤海經濟圈正式誕生。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一般認為,環渤海經濟圈包括丹東、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秦皇島、唐山、廊坊、北京、天津、濱州、東營、濰坊、煙臺、威海、青島、日照共18個城市。也有觀點認為,環渤海經濟圈是以京津冀為核心、以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經濟區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也就是三省兩市的“3+2”經濟區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沟县| 新巴尔虎右旗| 龙泉市| 麻栗坡县| 呼玛县| 虎林市| 黄山市| 宝丰县| 宁远县| 洛隆县| 科尔| 怀柔区| 丽水市| 科技| 定西市| 红河县| 西平县| 库尔勒市| 砚山县| 固镇县| 昌邑市| 长宁区| 自贡市| 温泉县| 虹口区| 汉沽区| 新龙县| 古丈县| 碌曲县| 武鸣县| 昌图县| 鸡西市| 五大连池市| 郓城县| 甘肃省| 新竹市| 海原县| 玛多县| 饶阳县| 扎兰屯市| 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