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烏孜別克族
- 米娜瓦爾·艾比布拉·努爾
- 3830字
- 2019-10-10 10:53:39
第二節 烏孜別克族醫藥衛生
由于牧區各方面條件較差,常常缺醫少藥,牧民們在長期的牧區生活中只能從大自然中尋找醫藥,并且通過醫療經驗的積累和篩選來獲得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長期的游牧生活,使烏孜別克族積累了一套治療疾病的傳統治療方法和經驗。比如:
1.采集一種叫雅爾布絲的草(一種生長在河邊的草)熬成水給小孩喝,可治愈消化不良之癥。同時,將雅爾布絲草切成碎末,做餃子餡或撒在湯飯上作香料,長期服用可防治成人的膽結石。
2.將山里的大石頭燒紅,將燒紅的石頭圍成圈,人坐在圈中,用水潑灑到炙熱的石頭上,產生水蒸氣包裹病人,這樣可治療關節炎、風濕病、皮膚病等病癥。同時,考慮到療效,還可在水中加少許草藥,這樣使用效果更佳。
3.堅持喝一個月的駱駝奶可以防治氣管炎。
4.如果牧民肋骨受外力碰撞凹陷,可以用羊皮除去羊毛,涂上松膠,覆蓋在患處上面3~5天,這樣凹陷的骨頭會恢復原狀。這種方法還可以用來治療接骨和脫臼,所需時間大約20多天。
5.喝羊油可治療脫發、腿痛、肚子痛。
6.馬奶子使之發酵,味道變酸,攪動一番,放一晚第二天飲用可治療胃病。
7.宰羊后用剛取出的羊肺往患有肺病的人身上拍打多次,能減緩病情。
8.如果發生肚子痛或者中暑,用白面粉放在水中稀釋,再將嶄新的藍布放在面粉水里過濕,裹全身,這樣就可以降溫,同時也能緩解肚子痛。
9.把羊油搓熱涂抹在肚臍下,可治小孩夜哭。
10.如果患有高血壓,可以通過放血的方式來治療。先搓搓脖子,再在額頭上用比較尖銳的器具扎一個小口,用器具拍打額頭,促進血液流通,對減輕病情具有一定的療效。但由于這種方法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現在不常用。此外,還可以經常喝牛奶或馬奶子,這樣也可以防治高血壓。
11.牧民們用哈蘭德土(音譯,中草藥名),搗碎后,敷在牛、羊的蹄上,可以治療牲畜的蹄病,非常有效。
12.如果牛、羊、馬的骨頭發生骨折,先用鹽水將傷口處消毒,用一塊浸有羊尿液的濕布包扎骨折處,再用羊尿澆一遍,這樣對治療骨折有效。
新中國成立前烏孜別克醫藥隊伍中出現了有名的郎中(神醫),如:莎車縣的扎克爾江·哈里穆罕穆德·福爾凱提,和田的再納比丁喀里·艾孜則,伊犁的米爾麻熱?!っ谞柛伦伟鸵馈⒚谞柊⒑者~德·米爾麻熱福等。新中國成立后,烏孜別克族群眾中成長起來了一批醫學專家。如:穆熱提·霍賈、尼麻圖拉·烏拜杜拉、組麗菲亞、瑪爾達納·巴巴等。
烏孜別克族生活的地方有著豐富的藥草資源,如北疆的奇臺縣。該縣中草藥歷史十分悠久,醫藥工作者很早就關注這里的醫藥情況。1964年,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赴奇臺縣進行調查,在調查中采集藥用植物120種,摸清了當地藥用植物資源和分布規律;對其中70種藥草的種名、地方名、生境、藥用部分和效用等作了記載;總結了包括烏孜別克族在內的民族用藥經驗,對藥名和藥品進行了規范。這一研究為奇臺縣藥用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烏孜別克族的醫藥事業隨著我國新疆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而發展。新中國成立前的新疆,醫療衛生事業極為落后,到1949年,全疆只有54個衛生機構、696張病床、348名衛生技術人員(其中醫師僅有18名),每一萬人口只有1.6張病床、0.19名醫生,而且衛生機構都集中在少數城市,廣大農牧區嚴重缺醫少藥,傳染病、地方病經常蔓延。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新疆各族人民的醫療衛生事業十分關切。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國家的親切關懷和大力幫助下,經過各族人民和廣大醫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疆的醫療衛生事業獲得了迅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主要表現在:
第一,醫療衛生條件日益改善。1952年,全疆的衛生機構發展到150個,其中醫院89個;病床發展到985張,衛生技術人員發展到1114人。1965年,全疆的衛生機構發展到2189個,其中醫院665所;病床發展到2.87萬張,衛生技術人員發展到2.54萬人。至1999年,全區衛生機構已發展到6608個,其中醫院531個;床位71436張,其中醫院床位53008張;衛生人員12217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97514人;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藥、護、技師59657人。每千人口擁有醫院床位數3.84張,衛生技術人員5.58人,醫生數2.49人,護師、護士數1.73人,均列全國較高位次。一個包括醫療、預防、保健及藥檢、藥研和教育、科研等機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衛生服務體系初具規模,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基本形成。50多年來,國家累計投入衛生事業費近百億元,衛生基本建設經費約10億元,加上各種專項資金,對衛生機構的建設和衛生工作的開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保證作用。特別是近年來,由于自治區部分醫院先后引進、裝備了核磁共振、CT、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大型多功能X光機、鈷60放射治療機、直線加速器、后裝治療機、咖瑪掃描機、遙控胃腸專用X線機、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先進醫療設備,廣泛采用了各種先進檢驗技術,使診斷治療水平明顯提高。部分區級醫院已能開展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顱內動脈吻合術、異體腎移植、斷肢再植、腹腔鏡手術等高難度手術,多數地州醫院能開展腦外、胸外手術??h級醫院可以開展腹部外科、骨科、病理產科等一般手術。許多醫院在保證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同時,還開展了各種特需服務,以滿足包括烏孜別克族在內的各民族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醫療保健需求。
第二,醫療水平顯著提高。新疆和平解放后,陸續建立了傳染病、地方病、結核病、麻風病和放射衛生、食品衛生、環境衛生、衛生檢疫、健康教育等專業的防疫防治機構,切實加強了公共衛生各領域的依法監督和管理,有效地保護了各族人民的身體健康。從20世紀50年代起,各級衛生部門就經常組織廣大衛生防疫人員深入農村牧區,對危害較大的幾種主要傳染病、地方病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和防治,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繼1958年徹底消滅天花后,相繼在天山西部林區發現了森林腦炎,在南疆農村發現了癩皮病,在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查明了病亡率很高的“察布查爾病”的病因,在巴楚縣發現了新疆出血熱,并對這幾種疾病展開了積極的防治。20世紀70年代,有關部門大面積地開展了頭癬、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等疾病的防治工作。80年代后期,又對南疆地區發生的國內外罕見且大范圍流行的戊型肝炎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防治。到1995年,幾種主要危害群眾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有效控制,其中霍亂的病死率明顯下降,結核病的患病率由六七十年代的1.19%(全國之首)下降到1990年的0.67%,尤其是近幾年由于實施了世界銀行貸款控制結核病項目,使結核病患者的發現率和治愈率有了明顯提高。與此同時,兒童4種疫苗的接種率以自治區和縣(市)為單位,先后于1988年和1990年達到國家規定的85%的目標,順利地通過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家衛生部的考核驗收;各城市深入持久地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創建衛生城市活動,有效地改變了城市衛生面貌;農村防病改水工作也抓出了成效,改水受益人口已達到農村總人口的65%。
第三,農牧區的醫療基本建設加快。從1989年起,新疆在16個縣(市)的農牧區開展了實現“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目標的初級衛生保健工作試點工作。從1992年起,自治區和各地州(市)撥出專項資金1.35億元,集中用于鄉(鎮)衛生院建設。到1995年,農牧區初級衛生保健工作進入全面普及階段,全疆90%以上的縣(市)已達標或基本達標。全疆鄉(鎮)衛生院基本實現了無危房和房屋、設備、人員配套的預定目標,縣及縣以下農牧區衛生技術人員已達7.1萬名(其中鄉村醫生和衛生員達1.18萬名),鄉(鎮)衛生院達到785個,村醫療點達到7913個。全疆基本形成了比較健全的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
第四,民族醫藥傳統得到繼承和發揚。為了更好地繼承傳統醫藥的寶貴遺產,新疆對少數民族醫藥典籍進行了廣泛的搜集和整理,對著名老中醫、民族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中的精華進行了提煉和電腦模擬,撰寫出版了一批專著和維吾爾醫藥系列教材,以便讓更多的人學習、繼承,并實行了師承制度;對中藥材、民族藥材資源組織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開發了一批中藥、民族藥。到1995年,全疆已建立中醫、民族醫醫務機構68個,病床達2909張,醫務人員達4000多人,使傳統醫藥工作取得了很大發展。以維吾爾族醫藥為例,它不僅在治療白癜風、糖尿病等疾病方面大顯身手,而且其埋沙療法在治療各種關節炎方面更是成績卓著。
第五,醫藥科研發展迅速。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不斷加強科研工作。首先是成立新疆藥物研究所(中國醫科院藥物研究所新疆分所),主要從事新疆地產中草藥、民族藥品鑒定、植化、藥理、毒理、制劑、質量標準的研究。已完成的全葉青蘭、巖白菜、洋金花、新疆貝母、一枚蒿、唇香草、紅花黃素和麻黃素生產工藝,分別獲得了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科技進步獎,并發現了5種新化合物,開發了巖白菜素、青蘭浸膏片、維吾爾藥茶、紅景天口服液、烏斯曼眉筆等產品。下設植化、藥理、民族藥、藥劑、儀器5個研究室和新疆西部制藥廠、新疆藥物新技術發展公司、烏魯木齊絲路化妝品廠3個實體,并以技術援建了北庭紅花色素廠、昆侖色素廠、庫車麻黃素廠、溫泉麻黃素廠。該所正逐步形成科技開發、技術轉讓和服務、生產、銷售的技工貿實體。其次是設法促進科研水平。實行研究課題公開招標、專家評議及基金制度,有效地調動了廣大醫藥衛生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使醫藥科研取得了豐碩成果。僅“八五”期間就取得242項成果,其中獲國家級獎2項、省部級獎64項。戊型肝炎、包蟲病防治研究等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梅毒血清診斷等一批實用醫療技術已在基層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隨著經濟文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隨著衛生體制和醫療保健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新疆的醫療衛生事業將繼續健康發展,烏孜別克族群眾必將得到更好的醫療保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