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化實踐與理論探索
- 趙暉 李習文 梁春陽
- 2044字
- 2018-12-30 04:26:58
三、農村信息化的內容及體系框架
關于農村信息化的內容,近些年來我國學者予以了重點關注,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了不同的認識,其中較具代表性的觀點如下。
其一,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的“五層次”說。此觀點指出,農村信息化的核心內容包括五個緊密聯系的層次:農村信息化發展環境、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農村信息化資源、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農村信息化專題應用。
其二,以信息服務為核心的“四系統”說。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如同工業技術對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改造一樣,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嶄新內容,而農業信息服務則是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現代化有機融合的最為主要的中介與橋梁。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村信息化的實質內容應當是圍繞信息服務而形成的農業信息生產子系統、農業信息傳播子系統、農業信息施效子系統、農業信息服務動力機制和運行模式子系統。
其三,以農業信息化為基礎的“六方面”說。一些學者指出,農村信息化的實質內容是在農業領域全面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市場、消費及農村社會、經濟、技術的各個環節,促進農村的現代化發展。為此,農村信息化的具體內容應包括以下六個方面:農業資源與環境的信息化;農業生產與農業管理信息化;資源生產資料及農產品市場信息化;農業科技教育信息化;農業政策法規信息化;農村社會、經濟信息化。
其四,以信息服務為核心的“九大內容”說。持此觀點的學者指出,建立功能齊全、體系完備、高效共享、反應靈敏的信息服務體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圍繞這一核心,農村信息化的具體內容應當是:農業科技信息化;農業管理信息化;農業市場信息化;“三農”政策法規信息化;“三農”綜合資源信息化;農業品種信息化;農村就業信息化;農民教育培訓信息化;農村生活信息化。
其五,以加速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主旨的“四個融合”說。有些學者則認為,農村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領域,其發展信息化的主旨在于加速這一后發領域的現代化進程,實現科學的跨越式發展。因此,農村信息化的主要內容應該是:信息化與農村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相融合;信息化與農業產業化相融合;信息化與農村社會事業加速發展相融合;信息化與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培育成長相融合。
其六,從農業生產到農村各領域的“三層次”說。持此認識的學者指出,農業信息化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三個相互緊密聯系的層面: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信息化;農村領域信息化——農村環境、市場、醫療衛生、教育、政務的信息化;農村信息服務信息化——農村信息采集、加工、存儲、傳輸、發布過程信息化。
其七,以多學科、多部門綜合性系統工程為架構的“八個系統”說。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農村信息化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部門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其內容應包括以下八個方面:農村環境信息化;農村社會經濟信息化;農業生產信息化;農村科技信息化;農村教育信息化;農業生產資料市場信息化;農產品生產信息化;農村管理信息化。也有學者在“八個系統”說的基礎上,從技術角度闡述了農村信息化的內容,即還包括農村通信設施和農業基礎設施裝備的信息化、農業技術操作的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的信息網絡化、農產品交易的電子商務化等
。
由上可以認為,農村信息化內容豐富而廣泛,涉及到整個農村、農業系統。其根本性內容在于:信息及知識越來越成為農村社會、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等活動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信息和智力活動對農業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業越來越成為整個農業結構的基礎產業之一。總之,農村信息化是一個有史以來知識綜合集成度最高、規模最大的農村社會化系統工程。
基于以上認識,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核心體系大體包括三個方面:(1)建立“信息系統”提供決策依據;(2)處理“信息數據”提供信息服務;(3)應用信息技術“提升改造”傳統農業并推進農村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具體而言,農村信息化的體系框架由“貨物”——農村信息化資源、“高速公路”——農村信息網絡及服務體系、“車”——農村信息化軟硬件基礎設施、“交通法規”——農村信息化發展環境、“滿足不同客戶對不同‘貨物’的需求”——農村信息化專題應用等五大內容緊密關聯、共同構成的。農村信息化體系框架,詳見圖1-1
。

圖1-1 農村信息化體系框架
其中,農村信息化發展環境是指農村信息化建設所必需的經濟、社會、政治和人文環境;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是之外支持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應用的各類設備和裝備;農村信息化資源主要包括農村自然資源信息、生態信息、農業生產管理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文化信息、衛生信息、政務信息等等;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是指自上而下、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和服務手段,面向各類農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信息化網絡體系;農村信息化專題應用是指在以上環境、設施、資源及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上,通過應用專業的系統和渠道,將信息化成果切實應用到農村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各個方面及具體領域,以實現信息化的本質目標。
- 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的就業空間響應
- 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研究
- 加強區域合作,打造西部核心增長極:第七屆成都經濟區建設與發展研討會獲獎論文集
- “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研究
- 西部發展的忖量:基于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探索
- 上海2050年發展愿景:建立在信息文明、生態文明、治理文明、文化融合基礎上具有影響力的全球城市
- 商業周刊/中文版:The Year Ahead 展望2019(上)
- 金沙江綠色經濟走廊發展之麗江篇章
- 中關村模式:科技+資本雙引擎驅動
- 跨越的70年:新疆經濟發展研究
- 來華留學生視野中的“一帶一路”倡議
- 從本地市場到新國際勞動分工:浙江省的城市發展動力
- 大國之城:中國城市經濟與治理現代化
- 深圳的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之路
- 綠色發展互利共贏:第六次成都經濟區建設與發展學術交流會獲獎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