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化實踐與理論探索
- 趙暉 李習文 梁春陽
- 6205字
- 2018-12-30 04:27:03
二、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水平測評
這里,我們依據“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水平測評模型指標體系”,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的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進行量化評估,在此基礎上,重點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水平予以測評。
(一)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資源建設水平測評
農村信息資源建設水平指數由“有郵電所的鄉鎮比重”、“有圖書室、文化站的村比重”、“百萬人涉農網站擁有量”、“設立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點的行政村比率”“農村互聯網用戶比例”等具體指標構成。我國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各地區農村信息資源建設水平現狀詳見表4-8。
表4-8 我國各地區農村信息資源建設水平指數(以全國平均值為100)

續表4-8

注:東部地區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0省市;中部地區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西部地區指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省、市、自治區。西部民族地區系指內蒙古、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9省、自治區。下同。
資料來源:中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86、439;劉世洪《.中國農村信息化測評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8:139~140.
表4-8顯示,目前我國各省域農村信息資源建設水平最高的是北京市,水平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區,二者間的指數值差異達450多個百分點,省域間的差距較為明顯。若將目前我國省域農村信息資源建設現狀分為高水平、較高水平、一般水平、低水平四個檔次,則具體聚類情況如下。
1.農村信息資源建設高水平(指數值在130以上)省域:北京、上海、新疆、江蘇、天津5個省市區。
2.農村信息資源建設較高水平(指數值在100~130之間)省域:廣東、浙江、海南、黑龍江、福建、山西、山東、湖北8省。
3.農村信息資源建設一般水平(指數值在70~100之間)省域:河北、遼寧、內蒙古、吉林、重慶5個省區。
4.農村信息資源建設低水平(指數值在70以下)省域:陜西、江西、云南、廣西、寧夏、河南、甘肅、四川、安徽、湖南、貴州、青海、西藏13個省區。
分析上述聚類情況可知,目前我國農村信息資源建設高水平省域中,來自東部地區的占80%,新疆作為經濟、文化欠發達的西部少數民族自治區,能夠躋身于農村信息資源建設高水平省域,主要是在“有圖書室、文化站的村比重”項目上,其指數值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14%,僅次于北京、上海。農村信息資源建設較高水平的省域中,有62.5%的來自于東部地區、25%的來自于中部地區、另有12.5%來自于東北地區。農村信息資源建設低水平省域中,來自于西部地區的則占69.2%,來自于中部地區的占30.8%,反映出現階段西部地區絕大多數省區的農村信息資源建設仍處于相對較差位次。
表4-8還顯示,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的農村信息資源建設水平分別低于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99.68、39.05、12.78個百分點,略高于西部地區整體水平。就具體指標項目而言,西部民族地區差距最為明顯的是“百萬人涉農網站擁有量”——此項指標指數值分別低于東部地區190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0個百分點;此外,在“設立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點的行政村比率”和“農村互聯網用戶比例”項目上,西部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間的差距亦較為突出。由此,可以認為,網絡信息資源建設及村級信息服務站點建設水平相對較低,是造成目前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資源建設水平處于全國落后位次的關鍵性原因。
(二)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水平測評
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水平指數由“通電話的自然村比重”、“能接收電視節目的自然村比重”、“安裝了有線電視的自然村比重”、“農戶彩電擁有量”“農戶手機擁有量”、“農戶電腦擁有量”等具體指標構成。我國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各地區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水平現狀詳見表4-9。
表4-9 我國各地區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水平指數(以全國平均值為100)

續表4-9 我國各地區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水平指數(以全國平均值為100)

資料來源:中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436、440;2009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350.
表4-9顯示,目前我國各省域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市,水平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區,二者間的指數值差異為330多個百分點,省域間的差距較為明顯。若將目前我國省域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現狀分為高水平、較高水平、一般水平、低水平四個檔次,則具體聚類情況如下。
1.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高水平(指數值在130以上)省域:上海、北京、浙江、廣東、福建、天津、江蘇7個省市。
2.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較高水平(指數值在85~130之間)省域:山東、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北、河北、四川、安徽8省。
3.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一般水平(指數值在70~100之間)省域:陜西、山西、江西、河南、重慶、湖南、寧夏、廣西、海南9個省市區。
4.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低水平(指數值在70以下)省域:內蒙古、甘肅、云南、青海、新疆、貴州、西藏7個省區。
分析上述聚類情況可知,目前我國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高水平省域全部來自東部地區。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較高水平的省域中,有25%的來自于東部地區、25%的來自于中部地區、37.5%來自于東北地區,來自于西部地區的只有四川省。農村信息資源裝備及基本設施低水平的省域,則全部為西部地區,反映出現階段西部地區絕大多數省區的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處于相對較差位次。
表4-9同時顯示,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的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水平分別低于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95.19、49.65、22.49個百分點,低于西部地區整體水平12.15個百分點。從具體指標項目來看,西部民族地區差距最為明顯的是“農戶家用電腦擁有量”——此項指標指數值分別低于東部地區201.41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80個百分點;此外,在“安裝了有線電視的自然村比重”項目上,西部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間的亦有明顯差距。由此,可以認為,家用電腦和有線電視的普及率太低,是造成目前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裝備及基本設施建設水平處于全國落后位次的關鍵性原因。
(三)西部民族地區農業信息產業發展水平測評
農業信息產業發展水平指數由“有農產品專業市場的鄉鎮比重”、“每百萬人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及龍頭企業數”、“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交通和通信支出”、“農業信息咨詢服務業產值占農村GDP比重”等具體指標構成。我國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各地區農業信息產業發展水平現狀詳見表4-10。
表4-10 我國各地區農業信息產業發展水平指數(以全國平均值為100)

續表4-10

資料來源:中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94;梁春陽.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化績效評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06XTQ010)研究報告,2009:117、132;劉世洪.中國農村信息化測評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8:141.
表4-10顯示,目前我國各省域農業信息產業發展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市,水平最低的是貴州省,二者間的指數值差異約為114個百分點。若將目前我國省域農業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分為高水平、較高水平、一般水平、低水平四個檔次,則具體聚類情況如下。
1.農業信息產業發展高水平(指數值在120以上)省域: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5個省市。
2.農業信息產業發展較高水平(指數值在90~120之間)省域:湖北、吉林、寧夏、新疆、河南、安徽、山西、內蒙古、天津、遼寧、四川、廣東、福建13個省區。
3.農業信息產業發展一般水平(指數值在80~90之間)省域:江西、重慶、黑龍江、湖南、甘肅、河北6個省市。
4.農業信息產業發展低水平(指數值在80以下)省域:海南、青海、西藏、廣西、云南、陜西、貴州7個省區。
分析上述聚類情況可知,目前我國農業信息產業發展高水平省域全部來自東部地區。農業信息產業發展較高水平的省域中,有23%的來自于東部地區、31%的來自于中部地區、15%來自于東北地區。值得關注的是,在農業信息產業發展較高水平的省域中,來自于西部地區的占23%,反映出寧夏、新疆、內蒙古等少數民族自治區的農業信息產業發展狀況在全國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當然也要看到,在農業信息產業發展低水平的省域中,來自西部地區的占86%,反映出現階段西部地區多數省區的農業信息產業發展尚處于低水平階段。
由表4-10還可以看出,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的農業信息產業發展水平分別低于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42.42、26.18、16.50個百分點,略高于西部地區整體水平。從具體指標項目來看,西部民族地區差距最為明顯的是“有農產品專業市場的鄉鎮比重”——此項指標指數值低于東部地區63.52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42.65個百分點;此外,在“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交通和通訊支出”項目上,西部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間的差距亦較明顯。由此,可以認為,農產品專業市場比重太低、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交通和通訊支出水平較低,是造成目前西部民族地區農業信息產業發展水平處于全國落后位次的關鍵性原因。
(四)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化主體水平測評
農村信息化主體水平指數由“農村非農產業從業人員比重”、“農村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農民信息化程度”等具體指標構成。我國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各地區農村信息化主體水平現狀詳見表4-11。
表4-11 我國各地區農村信息化主體水平指數(以全國平均值為100)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監測報告.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44~194.
表4-11顯示,目前我國各省域農村信息化主體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市,水平最低的是貴州省,二者間的指數值差異約為114個百分點。若將目前我國省域農村信息化主體現狀分為高水平、較高水平、一般水平、低水平四個檔次,則具體聚類情況如下。
1.農村信息化主體高水平(指數值在120以上)省域:上海、北京、河南、山東、吉林5個省市。
2.農村信息化主體較高水平(指數值在100~120之間)省域:天津、河北、寧夏、黑龍江、陜西、遼寧、湖南、廣東8個省市區。
3.農村信息化主體一般水平(指數值在80~90之間)省域:浙江、福建、海南、江西、江蘇、湖北、內蒙古7個省市。
4.農村信息化主體低水平(指數值在80以下)省域:山西、四川、甘肅、廣西、新疆、重慶、安徽、云南、青海、貴州10個省區。
分析上述聚類情況可知,目前我國農村信息化主體高水平省域中,來自東部地區的占60%,來自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的,各占20%。農村信息化主體較高水平的省域中,來自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地區的分別占37.5%、12.5%、25%、25%。在農村信息化主體低水平省域中,來自于西部地區的占80%,反映出現階段西部地區的農村信息化主體的整體水平與全國其他地區間的差距較大。
表4-11還顯示,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的農村信息化主體水平分別低于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51.12、39.04、6.34個百分點。從具體指標項目來看,西部民族地區差距最為明顯的是“農民信息化程度”——此項指標指數值分別低于東部地區51.51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37.02個百分點。由此,可以認為,農民的信息意識較低、利用信息的能力較弱,是造成目前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化主體水平處于全國落后位次的關鍵性原因。
(五)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環境測評
農村信息環境指數由“農民生活質量全面小康實現程度”、“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縣級政府網站績效指數”、“有職業技術學校的鄉鎮比重”等具體指標構成。我國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各地區農村信息環境現狀詳見表4-12。
表4-12 我國各地區農村信息環境指數(以全國平均值為100)

注:表中“縣級政府網站績效指數”系為各省、自治區縣級政府網站績效水平排名前三位的平均指數值。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監測報告.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44~194;中國軟件測評中心.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報告.2008:114~126有關數據計算而得;中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87.
表4-12顯示,目前我國各省域農村信息環境指數最高的是上海市,水平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區,二者間的指數值差異約為296個百分點。若將目前我國省域農村信息環境指數現狀分為高水平、較高水平、一般水平、低水平四個檔次,則具體聚類情況如下。
1.農村信息環境指數高水平(指數值在130以上)省域:上海、江蘇、天津、北京、浙江、山東6個省市;
2.農村信息化環境指數較高水平(指數值在100~120之間)省域:河南、廣東、安徽、吉林、福建、遼寧、新疆7個省區;
3.農村信息化環境指數一般水平(指數值在80~100之間)省域:四川、海南、內蒙古、黑龍江、重慶、湖北、湖南、河北、山西、云南、陜西11個省市區;
4.農村信息化環境指數低水平(指數值在80以下)省域:江西、寧夏、甘肅、廣西、貴州、青海、西藏7個省區。
上述聚類情況顯示,目前我國農村信息環境指數高水平省域中,全部來自東部地區。農村信息環境指數較高水平的省域中,來自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的各占28.8%,來自西部地區的占14.6%。在農村信息環境指數低水平省域中,來自于西部地區的占85.7%,反映出現階段西部地區的農村信息環境的整體狀況與全國其他地區間的差距較大。
表4-12還顯示,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的農村信息環境指數水平分別低于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75.17、35.39、33.07個百分點。從具體指標項目來看,西部民族地區差距最為明顯的是“農民生活質量全面小康實現程度”——此項指標指數值分別低于東部地區110.7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45.1個百分點。由此,可以認為,農牧民生活質量水平相對較低、信息消費能力相對較弱,是造成目前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環境指數水平處于全國落后位次的關鍵性原因。
(六)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綜合水平測評
綜上,我們將各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五個子系統的指數值依照不同權重聚合歸納為“我國各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水平綜合指數”,即我國各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綜合水平現狀。詳見表4-13、圖4-1、圖4-2。
表4-13 我國各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水平綜合指數(以全國平均值為100)

續表4-13 我國各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水平綜合指數(以全國平均值為100)


圖4-1 我國各省域農村信息化建設水平綜合指數值排序

圖4-2 我國各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水平綜合指數值示意
表4-13、圖4-1、圖4-2顯示,目前我國各省域農村信息化建設綜合水平最高的是北京市,水平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區,二者間的指數值差異約為237.25個百分點。若將目前我國省域農村信息化建設綜合指數分為高水平、較高水平、一般水平、低水平四個檔次,則具體聚類情況如下。
1.農村信息化建設綜合指數高水平(指數值在115以上)省域: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廣東、山東、福建8個省市。
2.農村信息化建設綜合指數較高水平(指數值在90~115之間)省域: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湖北、河南、山西、河北、海南9個省區。
3.農村信息化建設綜合指數一般水平(指數值在70~90之間)省域:內蒙古、寧夏、安徽、重慶、江西、四川、陜西、湖南8個省市區。
4.農村信息化建設綜合指數低水平(指數值在70以下)省域:廣西、甘肅、云南、青海、貴州、西藏6個省區。
由上述聚類情況可知,目前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綜合指數高水平的8個省域,全部來自東部地區。東北地區3省均處于農村信息化建設綜合指數較高水平的省域中,西部地區僅有新疆躋身于較高水平行列中。在農村信息化建設綜合指數低水平省域中,則全部來自于西部地區,反映出現階段西部地區的農村信息化建設綜合水平與全國其他地區間的差距明顯。從各項子系統來看,西部地區在農村信息資源建設和農村信息裝備及信息化基本建設方面,與全國其他地區間的差距則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