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化外部環境現狀

農村信息化發展的外部環境即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所面臨的人文、社會、經濟和技術環境。一般包括信息政策法規、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文化素質等要素。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在中央各部委的有力推動下,在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信息化得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外部環境,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一)中央政策支持

2005~2009年連續5年,中央1號文件持續關注,高度重視農村信息化,并且已經從農業滲透到農村,為農村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008年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作出《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2008年,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共同出臺了《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要加速推進農業網和農村信息化,為農村信息化在金融危機特殊時期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空間。

(二)部委工程推進

農業部以“金農”工程和“三電合一”為依托,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組織體系建設、農業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和資源整合,推進“九大行動”工程;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意見》,組織實施了面向“三農”服務的五項工程;商務部啟動了“新農村商務信息體系建設工程”,并開通了“新農村商網”;科技部開展科技下鄉等活動;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廣電總局三部門聯合開展了“電視進萬家”工程。此外,廣電總局“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交通部農村公路“五年千億元建設工程”、中組部牽頭的全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教育部牽頭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文化部牽頭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都在新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廣大西部民族地區也受益良多。

(三)地方模式探索

近年來,在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農村信息化發展建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發展模式創新不斷。西部民族地區各省區也在積極探索適合各自發展的路子,一些省份甚至走在全國的前列,如寧夏“平臺上移、服務下移、資源整合”的模式、新疆“信息中心戶”模式等在西部民族地區乃至全國都起到了示范作用。

(四)企業注入活力

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電信運營企業和IT企業等紛紛看好農村信息化事業,采取多種模式、多種形式加入其中,開展信息服務,拓展市場空間,為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長效運行注入了活力。如針對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信息化發展的聯想“點點通”解決方案和“INTEL農村連鎖信息化模式”等。

(五)農牧民信息意識增長

據CNNIC《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11508萬,占整體網民的27.4%。雖然較之中東部地區而言,西部民族地區廣大農牧民的文化素質、信息意識、信息化能力還相對較低。但我們相信,隨著農村信息化建設不斷推向深入以及對實現農業增效、促進農牧民增收和改善農牧民生活效果的日益顯現,西部地區廣大農牧民的信息化需求一定會與日俱增,信息意識一定會明顯提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盖州市| 莲花县| 如东县| 临桂县| 团风县| 青海省| 若尔盖县| 遂宁市| 靖江市| 凤冈县| 北宁市| 固原市| 永定县| 手机| 涪陵区| 洛南县| 城步| 辽源市| 景德镇市| 买车| 建瓯市| 宜宾县| 江源县| 邯郸市| 科技| 宾川县| 肥城市| 池州市| 屯昌县| 乳山市| 右玉县| 景宁| 琼中| 玉环县| 扎兰屯市| 松原市| 荆州市| 苗栗市| 武强县| 台湾省| 乾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