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化與寧夏生態建設實踐
- 陳延
- 234字
- 2018-12-30 01:32:43
第三章 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影響及減緩對策
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減緩氣候變化工作組的定義,減緩氣候變化是指人類通過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而對氣候系統實施的干預。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人類社會可以選取相應的手段或措施,這些措施或手段的應用,對社會經濟系統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本章的討論,首先考慮經濟發展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關系,然后考察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潛力與政策措施,繼而通過分析減緩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尋求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構架內減緩氣候變化。
第一節 經濟發展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關系
氣候變化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人類經濟活動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引起全球氣候變化,因而溫室氣體排放與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關聯。這就意味著,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溫室氣體的排放還會進一步增加。而減緩氣候變化,必須要求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而必然對經濟發展產生直接影響。
一、人均收入與溫室氣體排放水平
人均收入與人均碳排放并非是一種簡單的線性關系,根據我國學者的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低,對碳排放的需求也低,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碳排放量會不斷增加。但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8000美圓時,人均碳排放量增長趨緩,甚至隨著收入的增加而碳排放量下降。這是因為當社會經濟達到一定的發展水平,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需求提高了,而且改善環境質量的能力也增強了,因而對碳排放的需求反而下降了。
根據當前世界各國的人均收入與碳排放水平所作的統計分析,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低于8000美圓,人均碳排放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一直到人均5~8t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隨后,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不必然隨著收入的進一步提高而增加。同樣,單位國民生產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與人均收入水平也表現出這種關系。隨著收入的增加,碳排放強度呈上升趨勢,然后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呈下降態勢。大約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8000美圓時,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強度便開始下降。多數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和碳排放水平高于上述數字,而多數發展中國家低于這一水平。目前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大約為1300美圓,人均碳排放量只有2.3t。從上述數字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和人均碳排放水平仍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二、工業化水平與人均碳排放需求
傳統的農業生產對化肥、農藥等高耗能的農業生產資料使用較為有限。由于農業機械化水平低,對石油產品的直接消耗十分有限,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到依賴商品能源的工業和服務行業,從而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在發展中國家乃至于一些發達國家,農村地區居民的生活用能主要依賴非商品性的生物質能,例如薪柴和農作物秸稈。這些生物性能源燃燒所排放的碳,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的,因而是碳中性的,在平衡狀態下不會增加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城市化后的居民生活用能,多轉向商業性的化石能源如煤炭、天然氣和電力??梢姡I化水平與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關系十分密切。
1998年世界各國的相關資料表明,在農業勞動力人口占勞動力總數的比例高于40%的國家,人均碳排放的水平很低;而在工業化程度較高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農業勞動力只占勞動力總數的5%左右,但其人均碳排放水平卻很高。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農業勞動力的比例逐漸減少,人均碳排放卻不斷增加。
三、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趨勢
盡管世界各地區的能源消費趨勢增長速度減慢,但在總體上仍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從總體上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的碳排放總量將有所增長,但十分有限;經濟轉軌國家相對于1990年水平,幾乎沒有增長。盡管中東、拉美和非洲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量將有較大幅度增長,但在未來一百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的主要來源是亞太發展中國家,包括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等地區,中國占全球碳排放總量將由當前的1/8增加到1/5。為什么將來碳排放增加主要來自于發展中國家?這是因為,發達國家已經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對能源需求的增加較為有限,而且由于技術進步,碳排放強度將進一步降低。但對于發展中國家,發展相對滯后,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今后碳排放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