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文史資料28輯
- 寧夏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 5917字
- 2018-12-30 00:34:04
寧夏政協委組工作回顧
(一)
40年來,寧夏政協工作組和專門委員會工作,經歷了一個不斷調整充實,不斷發展活躍的過程。在寧夏政協史上,寫下了濃濃的一筆。
40年來的委組工作,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從1958年自治區政協成立到“文化大革命”開始的1966年。自治區政協在1958年成立不久就成立了學習宣傳、來信來訪、生產建設3個工作組,分別由李健、景伯衡、馬有德任組長。1961年又演變為學習、聯絡、文史、生產建設4個委員會。分別由劉震寰、雷啟霖、李沖和、馬信任主任委員,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政協被迫停止工作為止。當時由于“左”的路線干擾,加之委組很不健全,成員很少,又沒有選配專職的工作人員,因而開展的活動不多。
第二階段從1979年至1988年7月五屆二次常委會議為止。從組織形式上講,呈委組并存格局。既設有若干個專委會,又設有與專委會并列的若干個工作組。其間,隨著整個形勢的發展和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對工作組及其領導成員先后作過兩次大的調整和加強,還設立了專門的辦事機關,委組工作逐步充實活躍起來。工作組從1979年的6個發展到以后的9個以及后來的11個。1986年至1988年可以說是寧夏政協委組工作較為活躍的一個時期。當時共設置了經濟建設、科技、教育、文化、醫衛、祖國統一、法制、民族宗教、工商婦女、老齡等11個工作組。參加工作組的委員和特邀人士共167人,占在銀委員總數的91%,各組共有正副組長、顧問63人,其中廳局級干部和專家學者57人。雷啟霖、馬騰靄、洪清國、楊遇春、吳尚賢、汪愚、劉閩生幾位副主席和張俊賢、李森、鄒獻朝、吳家麟、石天、梁飛彪、姚持、黃震華、郭鵬、劉山、劉振國、王伯群、霍巖、王文韜、楊茂林、梅青等一大批有影響的老干部和知名的專家學者都曾在工作組任過職,為活躍政協工作作過突出的貢獻。
1985年6月經寧夏政協四屆十三次常委會議討論決定,為加強工作組工作,還成立了由楊辛和吳尚賢副主席牽頭的工作組委員會,成員由各組組長和何廣仁、張心智、王克光組成。委員會下設辦公室,編制9人。
第三階段是1988年至1998年。1988年7月寧夏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考慮到工作組這種稱謂不便為人理解,參照全國政協的做法,徹底改變委組并存局面,建立了統一的、比較規范的提案、學習、文史、經科、教文衛體、法制、民族宗教、婦女青年、祖國統一聯誼等九個專門委員會。直到1998年5月換屆為止。此間,除文史和提案委員會單獨設有辦公室外,其他7個委員會設了3個綜合性的辦事機構。五屆政協的9個委員會共有成員188人,占在銀委員的80%,其中正副主任61名,他們大都是一批老的廳局級干部和專家學者。各專委會主任分別由雷啟霖、陳靜波、楊辛、馬立凱、汪愚、馬德鐘、馬烈孫、吳尚賢幾位副主席和肖文蔭秘書長兼任。六屆政協的9個專委會分別由郝廷藻(兼)、劉閩生(兼)、劉德元、周安科、王文韜、肖文蔭、張鐵、尹景侖、蘇尚禮任主任。期間,為加強專委會工作,還先后為專委會選配了4位專職主任、副主任,分別由王文韜、楊正英、王克光、王富民擔任。這一階段的委組工作比較活躍,也比較規范,分別制訂了專委會組織通則和工作簡則。
1998年6月寧夏政協七屆一次常委會議上,本著精簡機構的精神,將原有的9個專委會,再一次調整為提案、文史和學習、經濟、教科文衛體、社會和法制、民族和宗教、港澳臺僑聯絡等7個委員會,分別由任懷祥、魏世成、梁儉、金曉昀、洪維宗、周久吉、劉閩生任主任。以上是寧夏政協40年來,委組工作演變的一個大致輪廓。
(二)
40年來,各委組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從政協這一愛國統一戰線組織的特點出發,采用各種形式,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地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動。活動的基本方式有專題調查、考察、視察、咨詢服務、專題座談會、情況通報會、意見聽取會、經驗交流會、茶話會以及上門專訪等。據統計,1988年7月至1990年10月兩年時間內各專委會就開展各項活動345項。其中專題調研37項(次),參觀考察活動46項(次),座談討論144項(次),情況通報會41項(次)。專題調查、考察視察和專題座談會一般都編發了調查報告或活動簡報,并積極向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反映了委員們的意見和建議。
委組活動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多樣,不帶框框,實話實說,生動活潑,涉及的領域和內容十分廣泛,可以說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在經濟建設方面,先后就農村推行生產責任制、如何搞好大中型企業、市場建設、林草建設、漁業生產,環境保護、南部山區扶貧開發、稅收工作、土地管理、引黃灌區農業綜合開發、山區商品林基地建設、協調發展銀川市蔬菜生產、制止亂挖甘草、加強草原建設等一系列問題進行過調查研究;在科教文衛體方面,先后就我區科技長遠規劃、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職稱評定、“星火計劃”、實施義務教育法、中學招生,幼兒教育、黨派辦學、食品衛生、氟中毒防治、醫藥市場管理、文化市場管理、衛生體制改革等組織過調查研究活動;在法制工作、婦女青年工作、民族宗教方面,先后就禁毒工作、社會治安、勞改勞教、少管工作、計劃生育、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執行民族宗教政策等問題開展過調研活動;在促進祖國統一戰線、開展海外聯絡工作方面,就我區“三胞”的分布和基本狀況、落實“三胞”政策作過調查,通過上門走訪、節日聯歡以及接待會見等形式,與區內外的“三胞”及其親屬加強聯系,加深情誼,結交了一大批海內外朋友。分管祖統委工作的張心智副秘書長,利用與海外聯系較多的優勢,僅1988年、1989年兩年內,就以個人名義,向海內外的親朋故舊發信近百件,作畫20多幅,贈送給海內外友人。
委組形成的調研報告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力求有新情況、新對策,實話實說、中肯建言,不迎合、不折中、不偏頗、不含糊。自治區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對本會委組工作及其形成的各種報告,向來十分重視。委組活動的成效日漸顯著,有目共睹。1980年6月間,民族宗教方面的幾位委員就銀川市副食品單位執行民族宗教政策的情況作了一次調查,并提出了詳細的調查報告。當時分管統戰的寧夏區黨委常委,人大常委會主任馬青年同志看到報告后,批示銀川市委和有關部門逐條研究解決。銀川市商業局為此專門發了文件。調查報告中提出的調整從業人員的回漢族比例、肉食商店的回漢民肉食車間和銷售點應徹底分離等建議很快得到解決。1981年任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力同志,在我們提出的食品衛生調查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寧夏商業廳將李力同志的批示,連同調查報告印發全區商業系統參照執行。1986年6月間,在馮茂副主任的帶領下,寧夏政協和人大常委會就平羅糖廠嚴重虧損問題作了一次專項調查。當時的寧夏區黨委書記李學智對調查報告十分重視,批示有關方面逐條逐項研究解決。不久,寧夏經委為平羅糖廠派出了聯絡組,協助平羅糖廠整頓了班子,調整了干部,加快了設備檢修進度。1987年由上個榨期虧損500多萬元,一舉盈利80多萬元。1986年10月間,寧夏政協科技組與經濟建設組還就青銅峽市提出的擬投資5000多萬元,向國外購買2000頭奶牛和成套乳品設備問題進行了可行性論證,提出了商榷意見,青銅峽市當即采納了調查組的咨詢意見,從而避免了決策上的盲目性;1987年9月,由陳靜波副主席帶隊,對固原縣計劃生育工作上存在的幾個突出問題作了調研,揭開了寧夏山區在計劃生育工作上的序幕。當時的寧夏區黨委常委蔡竹林在我們的報告上批示:“這份調查報告完全用事實講話,很有說服力,這是貧困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人口不控制,面貌難改變,呼吁數年成效甚微,請縣地和計生委好好地抓一抓。”固原縣委在三干會上對這一批示認真地進行了傳達和貫徹。1993年8月至9月初,寧夏政協經科委與法制委對全區土地管理執法情況的調查,由于準備充分,深入實際,調查報告得到了政府有關領導的肯定,并批轉有關部門認真辦理。《寧夏日報》《人民政協報》《新華社內參》《寧夏土地》等報刊分別刊登了調查報告,對加速我區土地的規范化管理起到了推動作用。1995年7月間,《寧夏日報》《人民政協報》《新華社內參》《寧夏土地》等報刊分別刊登了調查報告。這對加速我區土地的規范化管理起到了推動作用。1995年7月間,《關于我區禁毒工作的調查報告》報送后,分管政法的寧夏區黨委常委、人大副主任白振華同志作了重要批示。自治區主管禁毒工作的馬文學副主席在全區第三次禁毒工作會議上指出:“政協的調查報告有情況、有分析、有建議,反映了政協參政議政的質量,也是下決心召開這次會議的原因之一。”自治區政府禁毒辦在《報告》辦理函復中指出:“政協的調查報告,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對全區的禁毒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近二十年來,委組的調查、視察報告不下幾百件,這是委員們辛勤勞動的結晶,它也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我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回頭再讀讀這些報告,還是那樣的親切、那樣的回味無窮。《報告》中的一些情節,仍歷歷在目。
(三)
寧夏政協委、組工作之所以能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推進,離不開歷屆主席們的關心和支持。李惲和主席對委組工作就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對委組工作有他獨到的認識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委組辦公室人員選配上,他多次講過,委組辦公室的干部,由人事處和各辦公室共同物色挑選。給了我們調人、用人、管人的自主權。在專題調研活動上,他不但幫我們選題,物色調研班子,自己還帶頭做調查。對委、組的調查報告看得很細很快,一般兩天以內都能退給辦公室,一些重要的報告他總是毫不含糊地負責批轉有關方面辦理,總給委員們撐腰打氣。1988年1月8日,他和夏似萍同志聯名給黨委政府寫信,推薦寧夏政協經濟建設組和政府經濟研究中心聯合提出的《關于實現決策科學化、以提高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建議》的報告。信中說:“我們感到這次調查比較全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問題和具體建議。如認為這個調查對更好地開展‘雙增雙節’活動有一定參考價值,請批轉有關方面研究辦理。”1989年9月14日,在經科委《關于賀蘭縣金貴鎮夏糧征購情況調查》的報告上批示:“征過頭糧的問題,區政協以前也反映過,希望區政府能引起注意。”1989年9月20日在經科委和法制委員會《關于加強我區稅收工作的幾點意見》的調查報告上批示:“這個報告很好。如果政府不能盡快研究辦理,可經主席會議討論后提出建議。”類似這樣的批示還有不少。李主席還為專委會活動選擇了三個不同類型的工作聯系點:一個是糖廠,一個是二中,一個是賀蘭的金貴鎮。他體會到專委會工作的難處,他十分注意發揮機關一盤棋的思想。在他任期內,機關一些必要的例會總忘不了請專委會負責的同志參加,讓他們知情,把他們真正當成機關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待,為專委會開展工作提供了種種便利。1990年10月間,在他的倡議和支持下,還別開生面的召開了一次主席擴大會議,以《在探索中開拓前進》為題,對專委會的工作專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專委會的幾十位主任副主任應邀列席了這次主席擴大會議。
委員是政協工作的主體,無疑也是專委會工作的主體。提到政協的委組工作,讓我們難以忘懷的還有一大批為政協作過無私奉獻的政協委員們。其中特別要提到的是李森同志和邵祥能同志,李森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19世紀50年代的老衛生廳長,他在出任醫藥衛生組和老齡組組長期間,經常主動地來辦公室商談工作,對各種調研活動總是帶頭參加,從不缺席;對一些調查材料總是認真負責地進行商榷和修改,從不馬虎;對于委員們提到的涉及到一些主管廳局的問題,他總是主動地上門溝通協調,力爭每個問題有一個滿意的解決。邵祥能同志是經濟研究中心的一位資深研究員,長期從事經濟研究工作,先后任過兩屆寧夏政協委員。他非常熱心政協的專題調研活動,工作起來勁頭十足。經科委的不少調研活動和報告,都是在他的參與、主持甚至親自起草下完成的。1993年換屆時,因年齡的關系,沒能安排他為政協委員,經寧夏政協常委會議研究通過,破例地聘請他為經科委顧問。他平易近人,勤于思考,勤于動筆,嚴謹務實的作風,在政協機關干部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機關干部也愿意接近他,都也十分尊敬他,見面時都很有禮貌地尊稱他為“邵老師”。
(四)
卓有成效地開展政協的委組工作,離不開黨政各對口部門的協調和配合。寧夏政協于1977年恢復工作之后,自治區黨政部門對政協各專委會和工作組工作給予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和配合。特別是1986年5月8日,正式以黨委和政府辦公廳的名義,向各地市黨委、行署和人民政府、自治區黨委各部委、區直機關各廳局、各人民團體發出了《關于加強黨政部門與政協的聯系的通知》。《通知》從6個方面對加強聯系協作的要求、辦法、途徑作了具體規定。其中大部分內容是屬于委組對口聯系方面的。1986年6月20日,全國政協研究室編發的《工作通訊》第4期全文刊登了這個《通知》。1986年10月間,我們又趁熱打鐵,召開了區直機關和人民團體的辦公室主任會議,進一步商定了如何加強聯系的具體辦法。《通知》下發之后,各黨政部門和人民團體對我們的工作通力合作,相互寄送材料,相互邀請出席相關的會議,主動上門通報情況,認真辦理委員的提案,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寧夏區黨委對臺辦公室,十分注意利用政協這個頗具特色的大舞臺,開展對臺工作。他們主動地同我們交換信息,無償地為我們提供臺情資料片,把一些重點對象的工作和接待任務委托政協承辦。好幾次接待臺胞的活動都是由臺辦提供禮品和接待經費,由政協出面組織的,充分體現了一盤棋的思想和一切以工作為重的精神。衛生防疫部門對我們組織的食品衛生檢查活動,不但協同我們制訂視察方案,還派出得力的專業人員配合我們的工作,對調查時發現的違法行為,當場以衛生防疫部門的名義作出罰款和限期改進的決定。
1995年5月間,考慮到政法部門的某些特殊情況,為進一步推動政法部門與政協法制委員會的聯系,在仝開錦副主席的策劃下,劉國范主席、仝開錦副主席等特邀黨委政法委、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自治區檢察院、公安廳、司法廳的負責同志,就進一步加強自治區政協法制委員會同自治區政法部門對口聯系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協商,提出了加強聯系的八條具體意見,并以黨委政法委和政協辦公廳的名義,聯合下發了《通知》。這一聯系制度建立以來,政協法制委員會對口部門的聯系與協調明顯加強,知情出力的渠道和機會明顯增多。自治區政法部門不僅定期寄送有關資料,邀請我們參加他們的工作會議和執法檢查活動,并認真聽取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自治區高院、檢察院和公安廳還先后幾次由主要負責人帶隊,主動到政協通報情況,聽取意見。在1996年召開的西部政協法制工作座談會上,這個《通知》引起與會代表的濃厚興趣,認為這是加強政協法制工作的一個實招,一項基本建設。一些省市政協法制委員會,從《人民政協報》上得到這一消息后,還來信來函索要這個《通知》。
長江后浪推前浪。寧夏政協的專委會必將在原有的基礎上,一浪高過一浪,更上一層樓,為政協組織增添光彩,為振興寧夏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