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革命史,乃革命運動發展史。以研究范圍劃分又可分為全國的革命史和地方區域的革命史。這部書當然屬于后者。
革命史講革命運動。“革命”一語本質上屬于近代范疇。“革命”一詞雖古已有之,如“湯武革命”“玄武門革命”云者,但“革命”成為專門的政治概念,特指反映新的經濟關系要求而興起的政治運動,卻是在世界資產階級革命中形成的。17世紀以后,英國、法國、美國相繼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一批歷史學家在研究這些運動的著作中,使用“革命”概括其性質,“革命”遂成為流行的政治概念。馬克思更將經濟關系、階級劃分和政治革命相聯系,從而深刻地揭示了“革命”的本質內涵。
中國人廣泛使用“革命”一語,始自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20世紀中國思想界最宏大的現象,莫過于革命話語的興起和泛濫。自1903年鄒容的《革命軍》出版,‘革命’一詞如烈火燎原,從此以后,幾乎沒有一個社會生活領域可以逃過革命的入侵。政治革命、種族革命、經濟革命、倫理革命、家庭革命、國民革命、“文化大革命”、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沒有一個國家如同中國那樣,在20世紀經歷了如此眾多的革命。”20世紀之于中國,完全是革命的世紀。這既反映了中國社會矛盾的尖銳,也表現了中國文化的特殊性;革命不再是某一特定經濟關系的要求,而是天道的啟示;革命不僅是制度變革的追求,也是全新道德價值實現的道路。章太炎不是說過“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黃之猛劑,而實補瀉兼用之良藥!”
革命話語不再局限于政治精英,而成為普通百姓耳熟能詳的流行概念。
然而,我們這樣一個熱衷革命的國家,對革命的研究卻非常薄弱。科學地揭示革命的內容和革命在中國的演化形式尚未完成。這當然不是設立幾個研究項目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從基礎的工作做起。總結中國革命運動的基本歷史事實和面貌,就是最基礎的研究工作。同時要看到,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經濟、社會不平衡是基本國情。革命運動在不同地區的開展,其具體的條件、內容和面貌不盡相同,需要分別研究。革命運動在各個地區的具體表現構成了全國革命的總體內容。不了解區域性革命運動的特殊內容,就不可能產生完整準確的中國革命史。
寧夏地區在近代以后,其社會特殊性日益突出。人們都熟知寧夏是少數民族區域,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一般都是游牧經濟,而寧夏自古農耕經濟發展甚早。因此,寧夏是一個農耕型少數民族區域。從經濟形態看,這里與中原有更大的同質關系,這是寧夏革命運動與全國形勢同步發展的客觀基礎。民族性則主要體現在這一區域的文化特征和族群構成上,反映在政治上則與這個地區主導性民族的歷史階段有緊密聯系。大體而言,西北回族社會在明、清有長足發展,表現在人口增長、經濟實力提升、組織發展迅速等方面,明顯地呈現出經濟發展促成了政治要求的趨向。保守的清政府與西北回族社會的變化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因此,從乾隆朝后期開始,西北回族不斷興起反清斗爭,這場運動最終演化為回族軍閥政治。寧夏自辛亥革命以后,馬福祥家族確立了統治,這是清末至民國寧夏民族關系演化的線索。
民族關系在某些歷史階段可以主導社會政治,但它不可能永久地掩蓋階級關系。因此,隨著馬家軍閥統治的持續,階級關系日益暴露,包括回族社會內部的階級對立也逐漸表現。另一方面,寧夏社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受到全國政治形勢的影響,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在寧夏有了持續的發展,這兩種力量推動了寧夏革命運動不斷發展。其典型者如“豫海回民自治政府”的歷史創舉,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革命在寧夏的表現,同時又是寧夏回族社會革命意愿的表述,準確地反映了寧夏革命的特點。每一民族的政治追求,只有和中國社會的發展相結合,才有廣闊的前途,這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革命史往往能更集中地反映人們對社會前景的認知,通過革命史,我們能體會每個時代人們的集體追求。
從編寫體例與內容看,革命史與地方史、中共黨史等有交叉之處。地方史是一個區域社會變化和發展的記述;中共黨史則是某區域的中國共產黨活動的歷史。從內容的范圍講,地方史的主旨是研究社會變化,包含著革命史和黨史的內容,但它更多的是研究社會經濟、文化等內容;黨史則以中國共產黨的活動為主線,更為專門。革命史的研究范圍應該在上述二者之間,它較黨史為寬,既包括中共黨史,但也記載其他的革命運動以及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特別是記載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改革開放這場新時期的革命歷程。所以,《寧夏革命與建設史》是和寧夏地方史、中共寧夏黨史一起,充分展現寧夏地區的歷史社會面貌,是地方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
霍維洮
2013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