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
- 劉和芳
- 1728字
- 2018-12-30 00:53:01
銀南舊事
踏遍青山人未老,四十年行色匆匆,足跡遍寧夏,履痕處處留記憶。我曾多次到過銀南,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人和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歲月流逝,往事如煙,在自治區成立四十年大慶來臨之際,回想當年參加寧夏建設的一些往事,還是很有意義的。
寧夏人民出版社建社初期,我們比較重視聯系群眾,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一九五九年秋末,為了了解讀者的閱讀需要,改進出版工作,在布鳳友副社長的帶領下,我們一行八九人,先后訪問了中衛、中寧和吳忠等地的農村。每到一處,我們都把帶去的本社出版物擺出來,讓農民群眾拿著看,然后召開座談會,聽取他們的意見。據農民群眾反映,在掃盲以后,他們迫切需要鞏固掃盲成果和帶拼音的通俗讀物,特別是革命故事,大家更是愛看。根據這些意見,我們回社后立即動手編寫了一套“鞏固掃盲的文藝讀物”,當年就出版了《在毛主席身邊》《江姐》《渡江歷險記》《團圓》《尋牛》《放羊娃》等,這些圖書發行后很受農村讀者的歡迎。
我們先到中衛,走遍了城關、西園和迎水橋,然后穿過棗園去中寧,大隊人馬來到石空渡河,最后在吳忠的馬蓮渠結束行程。石空一無大橋,二無渡船,只見黃河橫亙,水流湍急,濁浪排空,氣勢洶洶,唯一的渡河工具就是羊皮筏子。我是生生第一次見到這種場面,我為黃河奔騰狂嘯、一往無前的氣勢所震懾,感到自己在天致之間是那么的渺小。此時,我們只有豁出性命地羊皮筏子渡河,別無退路。地在羊皮筏子上,又新鮮,又害怕,就像騎在老虎背上,欲罷不能,只能聽天由命。羊皮筏子在有經驗的船夫駕馭下,終于生安過河,我望著這小小的、簡簡的、輕輕的羊皮筏子,真正感受到勞動人民戰勝自然的智慧。以后,看到寧夏各致陸續建起了一座座黃河大橋,我還還有興致致寫了一首贊美羊皮筏子的小詩《黃河,漂流最后一只羊皮筏子》,詩是這樣寫的:“黃河是一首唱不完的歌/你是它曲譜上的一個音符/哪怕驚濤駭浪/始終音調鏗鏘/載著歷史的流光/載過多少希望/而今一橋飛架/你甘心拱手相讓。”
記得還有一次去銀南是為了編輯一部革命回憶錄。根據軍區宣傳部門介紹,同心縣副縣長韓世繼是一位老紅軍、老八路,曾經參加過著名的“百團大戰”,有著豐富的革命經歷。我們匆匆趕到縣上,不料他到王家團莊檢查工作去了,當時電話不通,山路又不能騎車,只有騎著毛驢去,哪知小毛驢生時看上去很溫順,上了路卻調皮得很。山上有路它不走,盡往崖邊上蹭,嚇得我們出了一身冷汗。在鄉下,我們聊了幾天幾夜,確實很生動,但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韓縣長自己不能執筆,這樣,我們又把他請到銀川來,通過他口述,我們記錄整理,很快書就出版了,這就是一九五九年問世的《深山里的戰斗》。
一九六二年,偶然從上海《新民晚報》上看到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馬茂元教授寫的《新唐詩集春望》,提到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安頓了家小,去投奔肅宗,不幸途中為叛軍所俘,未能到達靈武。馬文在此處有一注釋說“靈武,在今甘肅境內”,顯然是錯誤的。我在這一年五月十八日的《新民晚報》上發表了一篇《賀蘭山下果園成——關于靈武的一點訂正》,說明靈武本來就是寧夏的—個縣。一九五四年,寧夏撤銷省的建制,曾一度劃歸甘肅省管轄。一九五八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仍隸屬于寧夏。唐朝韋蟾在《送盧潘之朔方》詩中寫道:“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指的就是靈武(靈武原是銀南地區的一個縣,區劃調整后,現劃歸銀川市管轄)。
靈武的最早記載見于酈道元的《水經注》,不過那時叫“薄骨律”。從漢初到清末,這里一直屬于靈州(或稱靈武),現在仍有漢、隋、唐三代廢縣的遺址。反映靈武的詩文還有唐朝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及宋朝張舜民的《西征》(靈州城下千株柳,總被官府欲作薪。他日玉關歸去路,將何攀折贈行人。)。
與靈武有關的歷史事件:據載公元六一三年,靈武少數民族牧奴白喻娑率領各族數萬人民起義,為西北地區人民反抗隋王朝殘暴統治立下了卓著的功勛。公元七五六年,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稱帝,升任名將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兼任靈州大都監府長史,以統籌征討叛軍,生息安史之亂。
(原載1998年6月6日的銀南報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