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與寧夏水利(下)
- 寧夏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寧夏水利廳
- 2192字
- 2018-12-30 00:49:33
仁存渡往事
我出生在永寧縣仁存鄉,成人后又在仁存渡工作、生活,對這個渡口比較熟悉,現將往事回憶于后。
一、三個私渡的合并
從我記事起,仁存渡就已經存在,過往的行人、車馬、汽車不少。渡口船主叫荀光明,帶著他的堂弟、叔叔經營渡運。我的父親給他當渡工。
在仁存渡的上游不遠,也有兩個私渡,河西為葉盛渡,船主姓黃;河東為河中堡渡,船主姓楊;河中間是一個大灘;兩渡在一條直線上,過渡的需經兩次上下渡船、步行過灘才能到對岸。渡運量不大,船也少。
抗日戰爭勝利(1946年)后,仁存渡成了寧夏交通咽喉,十分繁忙,但渡船不夠,只有兩條人力搬槳的大船和三四條小船,渡工近30人。省政府派來個稽查組,把上游的兩家渡口船主找來,要他們把船移到仁存渡。這樣,就成立了一個渡運隊,荀光明任隊長,共有大船3條(每船可載1輛汽車),小船七八條(載行人和人畜力車),運力仍然不足。于是由省政府投資,建造3條大船交給3家分用。這樣,大渡船增加到6條,渡工增加到近百人,成為寧夏規模最大的渡口。
二、搶渡雄師解放銀川
1948年我滿21歲時,被馬鴻逵部隊抓去當了兵。1949年9月上旬,我趁隊伍潰退之機逃回家,由父親介紹到仁存渡當船工。過了幾天,聽說河東好多地方已經解放,渡口就亂了,船主讓我們把船拉到西岸集中停靠。9月20日,解放軍19兵團64軍的工兵營占領了東岸。他們派人過來聯系,讓荀光明派了條小船,渡過來一個排的解放軍,偵察了周圍情況,然后動員荀光明組織渡船渡送大軍過河。9月22日早上,我們把工兵營的一個連先渡了過來。隨后,工兵連的解放軍就組織我們這些渡工,把全部渡船劃向對岸,開始渡送大部隊。當時秋雨連綿,我們冒雨從早忙到晚。工兵營的戰士也幫著拉船。一條大船能裝一連人,小船能裝10多人,還運過來一些汽車、大炮。過來的部隊都在灘上駐扎。23日晚,一部分解放軍就乘汽車進了銀川。
10月上旬,中國人民解放軍銀川市軍管會宣布接收仁存渡,并指定荀光明仍然擔任航運隊隊長,負責渡運工作。到了10月中旬,又開始由西岸向東岸運部隊(調去執行其他任務),直到11月底黃河開始流凌,才將大部隊渡完。這期間,64軍的工兵營一直駐扎在渡口,開了一個大灶,渡工也都在灶上吃,還給我們發了生活費,發了一身首次享受的工作服。
三、私渡改國營
1950年春,寧夏河運管理局成立,就在仁存渡臨時辦公。隨后,軍管會將渡口移交河運管理局管理,負責人仍為荀光明。這時渡口已有7條大船、8條小船,船工100余人被編為7個小組,按組輪流擺渡,各自收取渡費。收入交河運管理局和船主一部分,其余分給船工,當日結清。各組收入有差別,分配給船工的也不一樣,但差距不大,每人每天大致在1萬元(舊幣,合新幣1元)左右。1951年荀光明被劃為地主成分,渡船被沒收為公有財產,仁存渡也被批準為國營(時稱公營)渡口,成立渡口管理所,河運管理局派來管理人員,任命了所長。渡口經過整頓,只留下60余人(我也在其中)成為國家正式職工。這年有大渡船8條、小渡船2條。收益實行按股分配:渡費由專職售票員收取,每月結算一次;扣除稅金、航道費、保險費后,25%為船股,交河運管理局,75%為船工股,作為工資分配;分配部分老艄占1.3份,其他船工每人1份。船工的月收入在40萬元左右,不但在寧夏各渡中是最高的,也比一般單位的工人高。冬天停渡,收入自然就沒有了。
四、一個渡口四個碼頭
1952年后,渡口有新的發展,建造了幾條能裝兩部汽車的渡船,都是靠人力拉和劃槳。現在的渡口,一般是河兩岸各一個碼頭;船靠岸后,下完汽車,待渡的汽車馬上開上渡船;而當時由于都是靠人力,必須沿著河岸把渡船向上游拉一段距離(枯水時1000米左右,洪水時2000米多)再裝汽車;如果裝上汽車再拉,就十分吃力。所以,要設4個碼頭,河兩岸各2個。下游的是下船碼頭,上游的是上船碼頭。汽車裝上船后,以人力劃槳駛向對岸,由于河水的沖力,到對岸已向下游沖了好遠,以沖到下游碼頭為最好。上、下碼頭因河水大小經常移動,水小時兩個碼頭相距1000米左右,洪水時超過2000米。春秋水小時往返需2小時。如果遇水上洪水,人力劃槳控制不住船,就要向下游沖很遠。1953年的七八月份,省政府副主席邢肇棠坐車過渡,洪水把渡船沖到了望洪,用了4個小時才把船拉回渡口。當時我們都很害怕,但邢主席沒發脾氣。1954年寧夏省撤銷,我們渡口交銀川養路段管理,從此才有了勞保用品和工作服,標準和養路工一樣,也開始按月發工資,我每月是50~60元,在當時來說,工資算比較高的。
五、開上機動渡船
1955年春,我和張福生被派到甘肅省靖遠分別學習船舶駕駛和輪機近一年。第二年夏,1只汽劃子、2只渡駁在仁存渡造好,開始以機動船擺渡。我駕船,張福生管輪機。我成為寧夏第一個機動船駕駛員,心中無比自豪。車少時綁1只渡駁渡2輛車,車多時左側頂1駁,右側拖掛1駁,能渡4輛車,往返只需半小時,省去五六個人,再不用拉纖、搬槳,我們都從沉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以后又不斷地造馬力更大的機動船、裝載量更大的渡駁。從此,仁存渡又成為寧夏機動船員培訓基地,各渡口的第一批船員,都是這里培養的。1958年后,又給石嘴山、莫家樓支援了機動船舶。1961年6月,我被調到自治區運輸公司農場任場長,工作雖變了,但農場的場部就在渡口所隔壁,每天依然看見繁忙的渡運,直到1970年葉盛黃河大橋建成通車。
(本文為閔文煥回憶,陳鳴岐記錄整理)
作者簡介:
閔文煥(1927~), 1949~1961年在仁存渡當渡工、駕駛員。1971年自治區運輸公司農場長、黨支部書記。1987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