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阿拉善蒙古族教育的起始

一、阿拉善旗蒙古族教育的起始

阿拉善蒙古民族歷來都是在繼承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同時,吸收其他民族珍貴文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文化寶庫。自清朝統治以來,幾個世紀這種繼承和吸收一直沒有停止。

從第一任札薩克和羅理阿寶到羅卜藏多爾濟、旺沁班巴爾等歷代札薩克,都曾被清廷征召到各地鎮守,一直在應征服兵役,所以他們根本無暇顧及本旗事務。然而,下面這個例子足以說明這些札薩克其實非常重視本旗的蒙古文化教育事業的。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札薩克王羅卜藏多爾濟頒令:“凡我旗內通曉蒙古文之筆帖式,悉數察訪,造冊登記。擇其善者賞以七品官頂戴,令之拜受文書房職。三年后賞之以副章京頂戴,又三年賞之以章京頂戴,再三年復賞之以扎蘭章京頂戴。從今以后,如此照辦。”可見,在當時只要是文化水平高,不管其貧富貴賤,他都會擢拔重用。因為采取了有效的方式,促使產生了私塾。19世紀涌現出了高世格梅林,副管旗章京策仁等蒙古文、滿文、漢文學者。社會上教師受到尊敬,私塾形式成為求學的主要途徑。黃圖門吉日格勒、俞·那森達來、陳·那筍巴圖、段·巴特爾、羅·額爾克木巴圖等文化人得到教師一樣的尊重,教書育人。私塾教學的典型方法是首先教蒙古文字母,其次必須在掌握阿旺丹德爾《詳解蒙文文法通講》《賀楞其木格》著作的語法知識的基礎上,以抄寫方法練習書法,同時必須讀《智慧的鑰匙》《圣賢之言啟蒙書》《烏拉特莫日更格根的廣訓》《南公的趙金沙布隆廣訓》《黃金史》等。同時,掌握蒙古文字的基本語法、識別社會之事、了解道德及光明正大的生活,傳承道義。阿拉善歷史上涌現出了阿旺丹德爾、阿旺多爾濟等不少學者圣賢,這是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有機統一的結果。

清德宗光緒八年(1882年)八月初七,阿拉善旗札薩克多羅特色楞下令:由副管旗章京策仁在定遠營選十幾名兒童教習文化,并培訓蒙古語、漢語和翻譯人員。從這一記載看,在阿拉善籌辦學堂應該說開始于此時。但是,由于歷史原因,真正意義上的籌辦學堂并沒有達到。從清朝阿拉善建旗至中華民國末期,私塾屬當時青少年求學的主要途徑。中華民國中期在阿拉善旗有私塾19所,其中蒙古私塾有6所。所以,不管貴族還是平民,只要有經濟條件而且有較遠目光的家長就為自家子弟請私塾先生,或送到文化人家里以求垂教。在阿拉善歷史上舉辦私塾教育的人,除此之外,還有高世格、敖云別力格、臺吉孟克別云格、羅·道爾濟生格、密各瓦祺爾、岱清等。不少文化人為阿拉善旗的文化教育作出了貢獻。

阿拉善旗新式學校的建立,比內蒙古東部盟旗較遲。如東部20世紀初就掀起建校高潮,而阿拉善旗20世紀30年代中期才建立起新式學校。阿拉善旗第九代第十任札薩克王達理札雅先生少年時在北京城居住,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影響,對文化教育事業很重視。1931年承襲其父職,任旗札薩克之后,在對阿拉善旗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較大改革的基礎上,于1935 年在定遠營(現今巴彥浩特)建立起一所小學,然后在沙金套海巴格和磴口巴格創建小學及阿拉善旗女子小學。當時這些學校中都有少數蒙古族子弟求學。

特別是在1939年籌辦阿拉善旗蒙古族小學時,旗印務處向全旗36個巴格發布通知,要求把在冊的10~15歲的800余名學齡兒童,不管是否送到寺廟當小喇嘛,都要送到學校讀書。遺憾的是由于當時的社會制度、父母的覺悟、交通不便等諸多因素約束,1940年勉強招收20余名學生編成了“阿拉善和碩特旗蒙古小學預備班”按期施教。1942年“阿拉善和碩特旗蒙古中心小學預備班”正式建立。開始“預備班”的教材是根據阿旺丹德爾《賀楞其木格》(語飾)蒙古文字母在詞首、詞中和詞尾的三種變化以及元音諧律為主要《蒙古文》以及《智慧的鑰匙》《圣賢之言啟蒙書》《三民主義》等內容為教科書,后來增加了算術、歷史、自然、美術、音樂、體育等,以后還教授漢語。

“阿拉善和碩特旗蒙古中心小學”的成立是阿拉善旗蒙古族當代學校教育產生的重要標志。除此以外,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阿拉善旗科布爾巴格又建立一所蒙古小學,但是由于學生來源少,缺乏教師等原因,解放前已經停止辦學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州市| 绍兴县| 宜兰市| 靖西县| 柳河县| 宁远县| 九台市| 安国市| 睢宁县| 东乡县| 津市市| 鱼台县| 射洪县| 康定县| 临沭县| 九龙县| 徐州市| 准格尔旗| 日照市| 沂水县| 宝清县| 新疆| 五莲县| 常宁市| 七台河市| 江源县| 监利县| 突泉县| 上饶县| 华阴市| 高州市| 连山| 许昌市| 吴旗县| 金华市| 乐平市| 南雄市| 栖霞市| 美姑县| 尉犁县| 伊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