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交換原理與技術
- 羅國明等編著
- 2353字
- 2018-12-27 20:07:32
第2版前言
當前,通信網絡技術正面臨著百年未遇的巨變,電信網、互聯網和有線電視網的融合正在成為網絡發展與演進的主題。下一代通信網將是一個以軟交換為核心并逐步向IMS過渡,以光網絡和分組傳送技術為基礎,業務開放的,融合語音、數據和多媒體等業務于一體的網絡。如何結合通信和電子類專業對通信網與交換課程的教學需要,對紛繁復雜的通信網交換理論、原理和技術進行全面概括和系統梳理,把握成熟、實用與技術熱點之間的關系,將該領域最根本、最本質的原理與技術通過本教材呈現給讀者,是本次修訂的主要目標。
修訂后的教材,總體上具有以下特點:
(1)系統性。按照教育認知規律,從通信全程全網的角度,對教材結構和教學內容進行了綜合創新,具有鮮明的原理、技術和應用特色。
(2)完整性。將飛速發展的通信網交換技術同基本原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各知識點進行系統梳理,并揭示其產生背景和深刻內涵,內容上精心取舍,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3)先進性。教材反映原理透徹、概念清晰、理論聯系實際,反映了交換技術的最新發展規律。
(4)適用性。教材深入淺出地反映了交叉學科知識的融合,語言精煉,可讀性好,適用性強。
(5)編撰人員具有豐富的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經驗,對相關知識的介紹既精辟、又通俗易懂,便于學習理解;既有電信網專家,又有計算機網專家,是通信與計算機的有機融合。
這次修訂在內容和結構上所做的調整和變化,具體體現在以下6個方面:
(1)鑒于交換技術正在從傳統的電路交換向寬帶IP交換、軟交換和以IMS為核心的下一代網絡演進,數字程控交換技術已不再發展;但基于TDM技術的電信網奠定了通信網與交換技術的理論基礎,其成熟的商業模型和管理理念對其他網系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從教育認知和技術延續的角度,本次修訂仍然保留了第1版中第2章和第3章的主要內容,并要求學員掌握;但從實用性和學習理解的角度對部分內容進行了修訂和調整。
信令技術是通信網的關鍵技術之一,信令系統是通信網的神經系統,對信令知識的掌握能夠幫助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信息交換過程。本次修訂刪除了第1版第4章中較陳舊的內容(如中國1號信令),對其他內容略做修改和充實,并結合實際應用增加了相關信令流程。
(2)由于ATM及其應用已基本淡出核心通信網,但ATM交換的原理和技術內涵并不過時,其面向連接、支持多業務和具有服務質量保證的精髓對后續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因此,本次修訂對ATM交換的相關內容進行了精簡,主要突出其原理和技術精髓,并將第1版的第5章(分組交換原理與技術)與第7章(ATM交換)進行整合,形成第2版的第5章(分組交換原理與技術),從技術發展和知識結構來說都更為合理。
(3)智能網是在固定和移動通信網中都得到廣泛應用的技術,其目的是快速引入新業務。本次修訂刪除了第1版第6章(智能網業務交換)中一些不太實用的內容,進一步突出智能網的創新思想、概念模型和基本原理;并結合實際對目前廣泛應用的固定和移動智能網、典型智能業務及其業務流程等內容進行了充實。
(4)本次修訂從計算機網絡信息交換的角度,對第1 版中第8、9 章的內容進行了重新設計,將網絡交換與IP互連、多層交換與寬帶IP網絡等相關知識和技術形成體系,通過修訂后的第7、8、9 章進行介紹,注重闡述計算機網絡交換的體系結構、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并從寬帶IP網絡承載多業務和滿足QOS需求的角度介紹高速路由器和IP承載組網技術;同時注重結合實際,使學員在學習抽象的網絡交換理論時能夠“觸摸”到真實的網絡世界,理清計算機網絡、互聯網、IP通信網等的概念和關系更具針對性。
(5)以軟交換為核心的下一代網絡是通信網的發展方向。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推廣,軟交換及其相關技術、標準和運營管理日趨成熟,同時NGN的標準化工作又有了新的發展。因此,第10章(NGN與軟交換)增加了有關IMS的內容。對于推動通信網演進和融合的新技術,如軟交換、IMS和NGN,教材力圖從概念和相互關系上進行闡述,并從通信網與交換的角度揭示其內在聯系。
(6)由于移動通信的迅猛發展,移動電話對固定電話的替代作用越來越明顯,近年來,我國移動通信的內外環境和相關技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G向3G/4G的演進不但體現在寬帶無線接入,其核心網架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本次修訂對第1 版第11 章(移動交換原理與技術)的內容進行了較大改動。由于基于GSM MAP和基于IS-41的核心網在組網結構和工作原理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次修訂刪除了CDMA移動系統的相關內容,而以GSM/GPRS/WCDMA核心網及其交換技術為主線,闡述移動交換的原理與技術;同時對移動通信的一般呼叫過程、移動性管理、會話管理、安全管理、漫游與切換和主要移動通信業務的信令流程進行闡述,并增加了移動軟交換、固移融合等相關內容。便于讀者從全程全網的角度理解移動交換的內涵和移動網絡的發展演進過程。
本次修訂第1、4、5、6、11 章由羅國明負責,第2、3、12 章由張曙光負責,第7、8、9、10 章由沈慶國負責,第9.5 節由彭來獻負責,全書由羅國明負責統稿總成,鄭少仁教授負責全書的審定工作。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充分聽取和吸收了一直從事通信網與交換課程教學的多位資深老師的教學心得和教學體會,并采納他們對教材修訂的建議。特別是鄭少仁教授對本書進行了細致的審校,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訂意見。同時,教材修訂工作得到了解放軍理工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通信工程學院電信交換教研室為此提供了許多方便。在此向這些領導、老師、同仁和參考書的編寫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根據作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應用體會,全書按學時60 學時進行設計;若課程學時數為40學時,建議講授第1、3、4、5、7、8、10、11章,其他章節可根據需要進行選修。
由于通信網與交換技術發展迅速,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及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著者
于南京解放軍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