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系統概述
1.1.1 系統的概念
追根溯源,近代比較完整地提出“系統”一詞概念的是亨德森,后來發展為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1948年,諾伯特·維納創立了“控制論”。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楔又嘗試把控制論與信息論結合起來,并于1956年發表了題為《一般系統論:一種科學的框架》的文章。1968年,貝塔朗菲在出版的《一般系統理論的基礎、發展和應用》一書中,更加全面地闡述了動態開放系統的理論,該書被公認為一般系統論的經典著作。
一般系統論認為,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不斷地同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維持一種穩定的狀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系統的概念。
1.系統是由若干要素(部分)組成的
這些要素可能是一些個體、元件、零件,也可能其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或稱為子系統)。如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等構成了物流系統。
2.系統有一定的結構
一個系統是其構成要素的集合,這些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一般而言,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對穩定的聯系方式、組織秩序及時空關系的內在表現形式,就是系統的結構。例如,鐘表是由齒輪、發條、指針等零部件按一定的方式裝配而成的,但一堆齒輪、發條、指針隨意放在一起卻不能構成鐘表;人體由各個器官組成,但各個器官簡單拼湊在一起并不能成為一個有行為能力的人。
3.系統有一定的功能,或者說系統有一定的目的性
系統的功能是指系統在與外部環境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性質、能力和功能。例如,信息系統的功能是進行信息的收集、傳遞、儲存、加工、維護和使用,輔助決策者進行決策,有助于企業實現目標。
結構和功能是任何一個系統都存在的兩種屬性,物流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結構決定功能,功能是結構的外在表現形式,改變結構就是改變功能。
1.1.2 系統的特征
1.整體性
一個系統至少要有兩個或多個能夠相互區別的要素組成,是這些要素的集合。作為集合的整體系統的功能要比所有子系統的功能的總和還大。
2.相關性
相關性是指系統的各要素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并且相互作用。這里的聯系包括結構聯系、功能聯系、因果聯系等。這些聯系決定了整個系統的運行機制,分析這些聯系是構筑一個系統的基礎。
3.目的性
系統的各個要素集合在一起是存在預期目標即目的的。通常表現為系統所要實現的各項功能。系統目的或功能決定著系統各要素的組成和結構。
4.環境適應性
系統在環境中運轉。環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系統。系統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相互之間進行物質、能量或信息的交換。系統必須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1.1.3 系統的基本模式
系統是相對于外部環境而言的,外部環境向系統提供勞力、手段、資源、能量、信息等,稱為“輸入”。然后,系統應用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對輸入的元素進行轉化處理,形成有用產品,再“輸出”到外部環境供其使用。輸入、處理、輸出是構成系統的三要素。另外,由于外部環境的影響,系統的輸出結果可能偏離預期目標,所以系統還具有將輸出結果的信息反饋給輸入的功能。系統的一般模式如圖1-1所示。

圖1-1 系統的一般模式
按照系統的一般模式,一個完整的系統通常是由輸入部分、輸出部分、轉換過程(將系統的輸入轉換成輸出)、處理、控制和反饋等環節構成的。系統的有效運行是以諸環節各自的順暢、高效運作,以及相互之間的高度協同效果為前提的。在系統運行過程中,或當系統循環周期結束時,會有外界信息反饋回來,為原系統的完善提供改進信息,使下一次系統運行得到有效改進。如此循環往復,便可實現系統有序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