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行業協會自治的理論研究是建立在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語境之上的。行業協會被認為是建構市民社會的基礎性力量。關于行業自治與自治權的研究,大多是在經濟法領域進行的,魯籬是較早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的中國學者,其博士論文指出【1】:
行業協會(Trade association,Industrial association)是由單一行業的競爭者所構成的非盈利性組織,其目的在于在促進提高該行業中的產品銷售和雇傭方面提供多邊性援助服務。行業協會具有非盈利性、中介性、成員具有單一性和競爭性、行業協會的目的是對一種特殊普遍利益的保護等特征。行業協會為了進行正常的活動以實現其組建宗旨,就必須制定一定的規章制度,促使其運作規范化和有序化,并對成員行為產生約束力。規則是保障行業協會成功運作的關鍵要素。行業協會之所以自治是社會進化的必然要求;是行業協會積極功能實現的結構性要求;是國家放松管制后秩序治理的要求;是行業協會自愿性的邏輯結果;是結社自由權的必然要求;通過對行業協會演進過程的回溯,表明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的特性決定了行業協會在現代社會必然是自治的。
行業協會的自治權包括規章制定權、非法律懲罰權、監管權和爭端解決權。行業協會自治權是公權與私權的混合體,它模糊了公權和私權的界分。
行業協會在行使上述自治權力時,國家原則上應當尊重行業協會的自治權,對于行業協會在行使自治權過程中所發生的與國家權力的沖突,應當由法院裁決。行業協會的規章制定權在現代社會中具有重要功能,行業協會規章很容易與制定法強制性規定相沖突,法官不應當以行業協會規章與國家制定法是否存在形式上的一致性來判斷行業協會規章的效力,而是應當盡量融入到行業協會的語境中,本著追求實質理性的態度來具體評斷行業協會規章的效力。而對于行業協會的非法律懲罰,法官應當支持。對于行業協會在內部爭端解決機制運作中所達成的仲裁裁決和調解協議,法官原則上應當支持,賦予其強制執行的效力,除非仲裁裁決和調解協議違反憲法秩序和嚴重侵犯社會公共利益。對于仲裁裁決和調解協議的審查重點也只是審查是否違反了自愿原則,而不是對糾紛的重新處理和審查。
體育界出現了一些將魯籬等學者的研究成果應用于體育自治研究的論文,從行業規范等不同角度對體育行業自治進行研究【2】。但這些研究存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是沒有深刻剖析體育組織與一般行業協會的區別,而直接應用了行業協會自治的理論,這樣的研究顯然忽視了體育和體育組織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