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體育彩民購彩心理與行為理論基礎

體育彩民購彩行為是國內學者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有關彩民購彩行為的研究主要包括彩票的玩法、購彩金額、購買頻率、選號方式以及購彩年限等。期望理論和計劃行為理論是解釋體育彩民購彩行為的重要理論。通過對相關理論的回顧,有助于我們加深對體育彩民購彩行為的理解。目前,國內有關體育彩民購彩行為的研究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缺乏全國范圍的調查,導致樣本缺乏代表性,結論推廣度不夠;二是缺乏統一的標準化的購彩行為指標,這制約了不同研究之間的整合。

一、期望理論

國外經濟學家通常采用期望效用理論來解釋博彩行為。Bernoulli(1738)提出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指出財富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后來,Friedman和Savage(1948)運用期望效用理論來解釋人們既買彩票又買保險的風險偏好與風險規避的悖論,并提供了一個既有凹形又有凸形的效用函數來解決這一困惑,他指出擁有與函數拐點處及其附近區域相對應的財富水平的人會既購買保險又購買彩票。Markowitz(1952)對弗里德曼—薩維奇函數進行了改進,他將效用函數的一個拐點放在“通常財富”的位置上,以“通常財富”為參考點,其兩邊為“通常財富”基礎上的財富增加或減少,即收益和損失,在收益和損失范圍內都有凸部和凹部。期望效用理論為國外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從經濟學視角來解釋哪些人會參與購彩的問題,并且隨著研究的深入該理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修正。

隨著我國體育彩票研究的興起,我國部分學者也借鑒期望效用理論來解釋體育彩民購彩行為。費鵬和屠梅(2002)運用這一理論來解釋彩票消費者行為,他們承認消費彩票的個人是風險偏好的,個人的風險偏好隨著支出占總資產比重的減小而增大,而彩票價格低、占總資產比重小,因此能引起大量購買。同時,他們還提出消費者購買彩票的效用不僅體現在預期收入上,而且還體現在由此帶來的喜悅心情等主觀滿足上。周珂和周艷麗(2004)認為,體育彩票消費者應當是風險偏好者,他們的風險貼現超過了體育彩票本身的價格從而引起購彩動機。此外,還有研究認為,體育彩民群體是由風險偏好型消費者組成,并得出了影響體育彩票消費行為的因素主要包括生存風險度、精神效用、對大獎的偏愛、對體育事業的熱情等。

由此可見,目前研究者普遍從期望效用理論來解釋體育彩民購彩行為的基本理論問題。雖然,采用期望效用理論的視角能夠從一方面解釋體育彩民為何購彩,但單純以邏輯和數學為工具創立的期望效用理論難以有效地解釋體育彩民的購彩行為。消費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除個體風險偏好外,人們的消費行為還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單純從期望效用理論的角度不能有效地解釋體育彩民的購彩行為。雖然期望效用理論不能完全解釋購彩行為,但該理論提出了影響購彩行為的一個重要變量,即風險偏好,它在購彩行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二、計劃行為理論

國外學者在博彩行為的研究中經常采用計劃行為理論來進行研究。例如,Oh和Hsu(2001)研究表明,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均能預測博彩意向,而且意向可以預測博彩行為。此外,Sheeran和Orbell(1999)在英國進行的一系列調查發現,態度(情感和工具組合)和示范性規范能夠預測個體的購彩意向。邱奕文(2011)采用計劃行為理論對足球運動員購彩行為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足球運動員投注運動彩券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他們認為投注運動彩券能夠增添生活樂趣,且未來對于投注運動彩券持正面的態度。另外,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態度可有效預測足球運動員投注運動彩券的意圖。

Martin等(2010)采用計劃行為理論(TPB)研究大學生的博彩行為。該研究以一所美國大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人數為771名,測量了參與博彩盛行度、博彩水平、博彩金額和關于博彩的TPB結構,結果見圖2-1。

圖2-1 基于TPB理論的博彩行為模型

由以上分析可知,計劃行為理論在解釋博彩行為方面具有一定的適用性。研究發現,朋友、家庭規范、態度和自我效能都與博彩意向顯著相關,而博彩意向與過去一年的博彩行為有顯著相關。然而有學者指出,盡管計劃行為理論能解釋部分購彩行為方差,但是大部分的購彩行為方差未能得到解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相同行為意向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個體實際行為表現不盡相同。為探究其中潛在的原因,近年來研究者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探討行為與行為意向之間可能存在的認知機制上,并發現了一種可能的認知機制——行為的執行意向(段文婷和江光榮,2008)。上述研究提示,我們在研究體育彩民購彩意向與行為模型的過程中,可以借鑒計劃行為理論的部分觀點,即行為意向對行為的預測作用、行為認知對行為意向的預測作用。

三、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理論對購彩動機的解釋植根于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強化機制,而強化又包括正強化和負強化(孫惠民,1990)。具體的強化體現在多個方面:購彩活動有助于彩民將注意力從現實問題中轉移開來,這有助于消除負性情緒,從而對購彩動機產生負強化;贏錢可以產生興奮和成就感,從而對購彩動機產生正強化;有關彩票的環境線索可以通過經典條件反射與贏錢、刺激和生理喚醒聯系起來,最終變成條件刺激。當彩民暴露在有關彩票的環境線索下,他們在條件反射的作用下會產生激動之情和生理喚醒,從而對其購彩動機有增強作用。另外,彩票具有的可變強化序列對購彩動機的強化作用也十分顯著,當下次中獎結果難以預測時,彩民停止購彩,就有可能錯過一次中獎機會,從而產生后悔遺憾,為了阻止這種令人厭惡的情緒反應的產生,彩民會選擇繼續購彩。行為主義理論對購彩動機有很強的解釋力,不過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它往往強調購彩行為的強化機制,而忽視了金錢損失、家庭矛盾、消極情緒等因素對購彩行為的懲罰作用。

四、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論認為,個體、行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Bandura,1986)。環境會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Ariyabuddhiphongs和Chanchalermporn(2007)認為,影響購彩的環境因素包括家人和朋友的購彩行為、媒體宣傳等。Coups(1998)研究發現,個體購買彩票的頻率與其朋友購買彩票的頻率呈正相關。而Griffiths(2000)指出,孩子們的購彩行為與其家長購彩行為有顯著的正相關。那么環境因素的作用機制是怎樣的呢?個體一方面可以通過父母和朋友的購彩行為學習購彩規則和技巧,從而提高了其參與購彩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會接受父母和朋友對購彩的支持態度,從而將彩票視為一項有利可圖的游戲。個體參與購彩活動還可以提高他們在同伴群體中的社會地位,提升他們的自我形象,這種效用體驗增強了個體的購彩動機。隨著購彩能力和購彩動機的提高,那么個體就可能更多地參與購彩活動。媒體的宣傳也增加了個體的購彩動機,Monaghan等(2010)總結發現,彩票廣告的內容主要包括游戲規則非常簡單、返獎概率高、買彩票可以實現一夜暴富、成本低,這些具有誘惑性的信息刺激了彩民的購彩動機。尤其是對某人又中得巨獎的大肆渲染,導致彩民在“易得性啟發式”作用下很容易提取中獎的線索,而忽視不中獎的情況。這種記憶偏差使得彩民以為中獎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自己離中獎也不是遙不可及。彩民對中獎概率的高估,使得其對中獎結果過分樂觀,從而導致控制幻覺的產生,這對彩民的購彩動機有增強作用。除此之外,銷售網點的增加,網上購彩的出現,彩票種類的豐富,玩法更富趣味兒性,這些外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對彩民的購彩動機有增強作用。Ariyabuddhiphongs和Chanchalermporn(2007)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彩票消費中的三元交互作用模型,并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了各變量間的關系,如圖2-2。

圖2-2 個體、環境與博彩行為的三元交互作用模型

五、有限理性理論

彩票是國家為支持社會公益事業而特許發行的有價憑證,總體上講個體購買任何彩票都是輸多贏少。然而部分彩民卻積極參與購彩并試圖贏得獎金,甚至沉溺于購彩而不能自拔,從而表現出有限理性。Simon(1956)認為,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人們由于認知能力有限,不可能完全準確地預測未來,也就無法按照理性的方式行事,只能依靠某一理性的程序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也就是說個體的行為是有限理性的。在有限理性決策理論中,以Kahneman和Tversky(1985)的前景理論最具代表性,前景理論中的代表性啟發式、易得性啟發式、錨定啟發式、損失規避等概念對個體的認知偏差有重要解釋作用。代表性啟發式是指人們傾向于根據樣本是否代表總體來判斷其出現的概率,越具有代表性,被判斷為越可能出現。例如,一張號碼是2-5-9-12-18的彩票似乎比號碼為5-6-7-8-9的彩票更可能中獎。盡管兩張彩票具有同樣的中獎概率,但是前者更能代表隨機數字,因此被認為中獎機會更大;易得性啟發式是指人們傾向于根據一個客體或事件在知覺或記憶中的可得性程度來評估其出現概率的,容易知覺到的或回想起的常被判定為更可能出現。媒體對彩票中獎者進行大肆渲染和報道,而忽略對未中獎者和客觀中獎概率的報道,這很容易啟動彩民的易得性啟發式,給彩民造成一種暗示,即中大獎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從而導致彩民高估中獎的概率。另外,如果彩民早期有過中獎的經歷,而且這種經歷長久地保持在彩民的記憶中,那么彩民就很有可能通過易得性啟發式高估中獎的概率,從而更多地參與購彩活動;損失規避是指在風險決策的得失評價中,損失要比等量收益所產生的心理效用更大。例如,失去100元所帶來的痛苦體驗要比得到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體驗強烈得多。Kahneman和Tversky將個體對等量收益和損失的心理效用不對稱效應整合到前景理論的價值函數中,從而提出了“S”型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該函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價值受損區間的曲線比收益區間陡峭,見圖2-3。當前期投入的金錢變成沉沒成本時,很多彩民會有一種“翻本”的心理,出現沉沒成本效應,這是彩民過度購彩的一種重要心理機制。損失規避可以解釋這一現象:當以往投入的成本沒有獲得相應的收益時,人們會規避這一損失,不愿意關閉損失賬戶(關閉損失賬戶會體驗到痛苦),人們從而會繼續購彩。另外,前景理論認為人們傾向于高估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低估高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人們面臨金錢決策時更關注小概率事件,賦予小概率事件更高的決策權重,這就可能導致彩民過分關注中獎,而忽視不中獎的情況,這就是彩民為什么會花很多錢去購買彩票的原因之一。

圖2-3 前景理論的價值函數

六、本節小結

隨著研究的不斷發展,國外學者提出了多種理論對彩民的購彩心理進行了解釋,具體包括期望理論、計劃行為理論、行為主義理論、社會學習理論、有限理性理論等。這些理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影響彩民購彩的心理機制,為我們充分理解彩民群體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待這些理論,我們一方面要接受它們在解釋購彩行為上的合理之處,另一方面也要審慎看待它們解釋力的有限性。另外,我們需要基于不同理論的視角,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從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不斷完善理論模型,為有關彩民的實際工作提供科學指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丘县| 逊克县| 江华| 南部县| 莱阳市| 大化| 阿巴嘎旗| 和硕县| 手游| 闽清县| 镇平县| 莎车县| 维西| 兰坪| 甘德县| 格尔木市| 剑河县| 成武县| 灵寿县| 横山县| 通海县| 嘉善县| 墨玉县| 安康市| 东源县| 无为县| 泸定县| 滕州市| 高青县| 贵德县| 化州市| 凌源市| 石渠县| 桃江县| 焉耆| 诸暨市| 中山市| 景宁| 龙江县| 内黄县| 弥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