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定性截拳道

自李小龍去世后,不同的實踐者對截拳道的屬性爭論就沒有停息過。特別是一些截拳道概念的實踐者,更是把截拳道歸結為菲律賓卡力(圖1-1~2)、印度尼西亞shlat(圖1-3~4)、泰國拳術(圖1-5~6)和巴西柔術(圖1-7)及其他相關武術體系的混合體。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1981年3月27日振藩功夫/截拳道被介紹到中國武術協會并受到接納,這使得振藩功夫/截拳道正式成為一門得到了中國半官方合理公認的武術。畢竟“截拳道”這個詞語的中文含義是“截擊對方拳腳攻擊的方法”的意思。再則,李小龍生前所用到的技法定名描述都是用的中國語言,這絕不僅僅只是巧合。

在早期李小龍接受《黑帶》雜志采訪時,他自己曾說過:“截拳道只是存在于今天的一門非傳統的中國功夫罷了。”盡管這篇文章發表于截拳道形成初期,但是其所陳述的觀點卻影響極為深遠。這無疑表明了李小龍更愿意把他的功夫定性為中國武術體系。

另外就是,李小龍生前在美國創辦的3所武術學校(華盛頓的西雅圖、加州的奧克蘭、舊金山的唐人街)的定名也是用中國詞語“武館(KWOON)”。李的學生更愿意稱他為“師傅”,而沒有稱呼過他為GURO。“師傅”是中國人對武術教師的一種特定的稱謂,GURO是菲律賓武術中對教師的稱呼。

一、詠春的底基

李小龍青少年時期在香港所研習的武術主要就是詠春功夫。盡管接下來的截拳道還包含了其他的許多格斗方法與方式,但是我們可以絕對而且有把握地說,李小龍的截拳道根源于詠春功夫。李之所以對詠春功夫偏愛有加,就在于詠春是一門實用、直接的手對手接觸的功夫體系——沒有多余的動作與氣力的浪費!

李在美國西雅圖開始傳授武術的時候,教授的主要就是詠春功夫。李小龍的中文名字叫李振藩,當時振藩功夫就是李小龍的功夫,其由詠春功夫和其他自衛效用突出一些中國功夫的技法構成。圖1-8~10即是李小龍示范的詠春小念頭部分動作。

圖1-8

圖1-9

圖1-10

李小龍在奧克蘭開辦他在美國的第二所武術學校不久之后,由于他極力主張把功夫傳授給愿意跟他學習的人,這使得他與一名中國傳統武術家黃澤民之間發生了實質性的對抗沖突。雖然在那次爭斗中李取得了最后勝利,但是他對自己當時的表現卻是極為不滿意。他感到其一向堅持主張的詠春出現了問題——在打斗結束之時,自己已經是呼吸急促,上氣不接下氣了。

二、擊劍的步法

此次與中國傳統武師比武,不但引發了李小龍對自身身體素質培養鍛煉的更多關注與投入,更使得李在自己的研究與教學生涯中不斷融合其他武術體系的先進有用部分,逐漸的使自己的功夫體系完備起來。

圖1-11

李的哥哥李忠琛是一位西洋擊劍高手,他曾經給李展示過一些西洋擊劍相關步法及攻防的理念。李注意到,擊劍手一般都能運用快捷、無征兆步法地突然接近對手發動攻擊,如圖1-11所示。擊劍手也能把這類步法運用到阻止對方的進攻,即截擊對手的攻擊當中。李思考到為什么不把這種西洋擊劍截擊對手進攻的理念運用到徒手打斗中去呢?就這樣,截拳道誕生了——阻止攻擊或者說截擊對手拳打腳踢的方式方法。擊劍步法在非械斗格斗中的運用,使得其實踐者能在瞬間就能自如進退若干距離,如果再配合源自詠春的前手立拳直擊即沖捶攻擊,那么這種打法節省出來的時間,近乎于讓李小龍進行二次防御成為可能。

三、拳擊的戰略

李小龍特別喜歡拳擊手把自己全部身體都投入到出拳的打擊方式,所以他從中把拳擊的步法、躲閃動作與出拳提取出來,融合到自身的武術體系之內。同時他也吸收了現代拳擊諸如跳繩、梨球、重沙袋等的訓練方式方法于自己訓練日程之中。

因為截拳道的本質是一種自衛術,而不是體育競技,所以李小龍認為重武器前置,即用身體最有力的那面對敵是相當必要的,這樣實戰者就能用自己最有力的武器攻擊離自己最近的目標。李通過對相關的拳擊訓練與比賽錄像的觀摩學習,他清楚的看到了當拳手們在壁鏡前訓練時,重武器前置攻擊的優勢所在。李小龍的私人教學弟子兼好友空手道著名斗士喬·劉易斯,曾多次提及到李是他所見到的最難對付的拳擊手!

四、中國踢技的傳承

對于李小龍踢技的由來是有許多爭論的。有的人認為其深受法國的踢腿術與泰國拳技的腿法影響,如圖1-12所示;另外也有人則認為李受到練習韓國武術的朱·瑞與練習日本空手道的查克·羅理士的影響;然而絕大部分人認為,對李的基本踢技的最終影響應該是中國北派功夫體系,如圖1-13~15所示。

圖1-12

圖1-13

圖1-14

圖1-15

對于李踢技的解釋最終底線是,他受到許多武術體系踢技的影響,其的踢技是獨一無二的!他更喜歡在“無準備”情況下,“無須把炮彈添入炮膛”就直接起腿攻擊,他能在腿腳處于任何位勢的情況下以踢技擊中目標。李的腿法的攻擊力來自步法、支撐足的轉動與髖部動作的協調配合。換言之,李是把整個身體力量都投入到踢技中去了,而不只是單純用腿腳去踢人!李小龍生前功夫體系中基本的腿法,都是用中文來定名與稱謂的。

五、截拳道是什么

在回顧了截拳道源頭與截拳道“不是什么”之后,是定義截拳道“是什么”的時候了!當今對于“原始截拳道”、“1973年前的截拳道”、“截拳道概念”存有相當多的討論。原始截拳道與1973年前的截拳道是一回事,而截拳道概念則是李小龍逝后由依魯山度及其追隨者提出來的一種打斗理念。截拳道應該是與李生前功夫藝術更加接近!截拳道基于以下三個原則:即在技法訓練與運用當中遵循精簡、直接與非傳統原則。而其中任何成分的目標都旨在發掘實戰自衛能力,沒有形式,沒有段位,也沒有特殊的標準,沒有任何深奧復雜的動作,也沒有任何神秘與不可思議。所需要的只是努力訓練與不斷完善自己技術與技法。截拳道一直以來都被看做是科學的街頭打法體系。

截拳道強調3種打斗距離,即遠距離打斗、中等距離打斗與近距離打斗;4種技術理念,即踢擊、拳打、設陷與扭斗。這使其成為了一門相當“完備”的徒手格斗體系。以超過自己踢擊距離半步之遠的打斗范疇為最佳的介入距離,在這個距離上可以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去對敵人的動作進行有效監視,同時也便于自己的攻防對應。

六、打斗范疇的外緣界定

踢擊的外緣被定義為前腿側踢充分伸展到的那個位置。在這個距離之內是李小龍用最長攻擊武器打擊最近敵對目標理論運用的絕佳范疇,截拳道的基本踢法都能在踢擊距離被有效運用出來。拳打的外緣被定義為前手標指(指戳)充分伸展到的那個攻擊位置。這個距離之內也能通過手法運用證實李小龍“以長攻短”理論的正確性。在這個距離之內實踐者可以運用開合手法,同時沖捶即立拳直擊,還是最為常見的截拳道攻擊手法,截拳道的沖捶連擊多是指一系列快速火爆的左右直(立)拳的連擊。這拳源于詠春功夫,是武術當中最為快捷的復合拳打技法。在截拳道中,拳法的運用以其快速、有力且相互配合及標指的靈巧、犀利最具代表性。

七、設陷

可以認定其是一種攻防手段,在實際的自衛中多是通過拖拉扯拽等的方式將對手“吸引”到其內的。當我們對敵人進行攻擊,對手以接觸防御的形式進行防守的時候,我方的攻擊火力必定受阻。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把自己用于攻擊的肢體武器撤回來,二是從對手用于防御的肢體武器周圍穿進。設陷指的就是從與對手防御武器上回撤自己武器后,再次選擇攻擊路線方式與方法。如果單純的設陷能夠達到重組攻擊的目的,則稱之為簡單設陷;如果多個動作一起用于設陷,我們稱這樣的設陷為復合設陷。如果能夠成功施用復合設陷,往往對手肢體會被“捆綁”在一起,進而完全喪失回擊的余地,如圖1-16所示。設陷時所處的位勢是截拳道4種技術理念范疇中最為致命的一個,這是因為所有的人體武器都能用于攻擊對手,特別適用于頭撞及膝肘攻擊。

圖1-16

設陷范疇可能是截拳道中最易引起誤解的格斗理念,有人認為設陷不會在真實的街頭打斗中起作用,其實持此類觀點的人往往就是沒有認真深刻研究、刻苦訓練的人!須知要想把設陷技巧游刃有余地運用到實際自衛中,需要大量的練習來不斷深化與完善你的設陷手法技巧,并使自己的反應達到“下意識”的程度。如果一個實踐者不能夠下大力氣去訓練,當然在實用當中也就不會有任何效果可言了。

對于一個精通于設陷技法的高手而言,其訓練過程主要體現在三個最為本質方面:即基準拉拽點的定位練習、能量感知訓練與木人樁訓練。拉拽點的定位練習目的在于動作技術的定型,或者說是如何通過肢體動作完成設陷的。能量感知訓練旨在深化訓練者感覺對手各種攻防勁力模式的能力,讓你知道什么時候去使用設陷技術。最為知名的能量感知訓練的方式當屬雙黐手,即雙臂打手,這種四臂交織相互纏繞的訓練源于詠春功夫體系,如圖1-17~18所示。木樁或木人樁訓練的目的是使訓練者準度與力度全部投入到設陷技法之中,如圖1-19。通過長時間的木人樁訓練,應達到似與活人爭斗之形勢,游刃有余。在詠春功夫體系當中,木人樁訓練有特定的套路形式,而在截拳道中木人樁訓練則非常自由。須知,截拳道是自由無羈的!

圖1-17

圖1-18

圖1-19

八、扭斗

雙人搏擊最近的格斗距離當屬于扭斗距離。在這種格斗范疇上,一般截拳道的實踐者必要且自然地采用擒拿或拋摔技術對敵。然而截拳道的扭斗技法不同于今天流行的扭斗形式,截拳道的實踐者更愿意以站立式技術對敵。這是因為在街頭環境以地面打法對敵是相當危險的,你的對手可能有許多同伙會隨時對你群起而攻之;另外,施用扭斗技法前應該對格斗持續發展的后續地形與地勢環境有所估計——街頭、人行道、停車場還是小路等等,這與訓練中在墊子做練習是絕對有出入的!

九、穿透

截拳道的實踐者為了獲得搏擊距離的“綜合”,即在避免受到打擊的情況下,從一種格斗范疇向另一種格斗范疇的流暢過渡,這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練習。對于此,就應該具備良好的穿透能力——快速填充/接近對手防線缺口能力。為此,截拳道的實踐者需要在步法訓練上下功夫。據李小龍舊金山的唐人街武館學生杰瑞·伯弟特回憶,李要訓練中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步法、步法,更快的步法!”沒有良好的步法做基礎,即使是全世界最有力量的拳腳也不能達到物盡其用!截拳道的步法最初源于詠春功夫、擊劍與拳擊步法,當然這少不了李小龍的革新于其中。步法的模式基本包含了直線的,角形的,橫向的,弧形的運動形式,其關鍵之處在于靈活、快速與無預兆。

十、防守技術

對防守技術而言,振藩截拳道強調用截擊、格移與躲閃來代替正對正的格擋。在截拳道中,最為基礎的截擊手段就是前手標指、前手直拳與截踢,以此來中斷對方向前攻擊的行程;格移就是間接對敵人的攻擊進行阻擋,其目的不是令對手的攻擊完全停止下來,而是要其攻擊路線發生改變,偏移目標。通常來說,格移是用一些小幅度動作來實施的,這樣做的目的是使自身處在方便于反擊對手的位勢之中;躲閃,簡單地說就是給對方的攻擊讓位,并且借機地回擊對手;格擋是以自身力量正面與對手攻擊相碰撞的一種形式,相對其他防守技術,其不足有二:一是浪費自身體力,二是正面與對手力與力的接觸可能會使自己用于接觸防御的肢體受到傷害,所以說萬不得已才以格擋為之。

振藩截拳道訓練的基本要件之一是連消帶打,或者說是攻防同動。連消帶打也有多種形式,比如格移可以實施在你的攻擊前或攻擊后的瞬時。典型的連消帶打就是杠桿式滑打,在這種情況下,防御就是攻擊!當對手發動進攻時,你可以從側向格移或攻擊對方的肢體武器,迫使對方攻擊路線發生改變,然后不等對方攻擊復原,即順勢進身重創對手。常見的連消帶打還有一種是在中、下盤用前腿封阻對手進攻,同時用手法在上盤攻擊對手。連消帶打正確實施不但能夠阻止對手的進攻,而且還能出其不意地擊倒對手!

十一、五種方法

基于攻擊效果與目的,李小龍總結了截拳道對敵進行打擊的攻擊5法,他是對這些方法分門別類詳細論述的第一人!第1種攻擊方法是SDA,即簡單直接攻擊,這其中包括了SAA,亦即簡單角度攻擊;第2種方法簡稱為ABC,或者叫聯合攻擊;第3種方法是PIA或稱漸近間接攻擊;第4種方法HIA即封手攻擊;第5種方法是誘敵攻擊。李曾經把這些攻擊策略傳授給喬·劉易斯,喬無論是在傳統的空手道比賽還是當時新興的全接觸比賽中,都相當成功地印證了這5種攻擊方法的正確性。盡管截拳道不是競技運動,但其訓練卻是適用于競技的搏擊運動的。事實上,當年李在世的時候,截拳道特指的是中國拳法與中國踢技。

十二、接觸與訓練

李小龍是一位對接觸訓練深信不疑的人,他鼓勵學生穿戴護具進行實戰練習。李認為全接觸訓練是營造自衛身心的適應性最好方式,如圖1-20~21所示。通過實戰練習,訓練者可以發現自己的長處與弱點,實戰訓練也能培養自己對距離的判斷能力及在適當位勢運用合適技術的能力。李曾經說過,沒有實戰訓練的武術練習,就如同在陸地上學習游泳一樣。你可能學會了技術動作,但是你真的明白其何時何地起到相應的作用嗎?這就是為什么必須要進行實戰練習的緣由所在!

圖1-20

圖1-21

對于全面打擊力的深化與發展,截拳道實踐者需要在擊袋上花費大量時間,比如擊打重沙袋、速度球、雙頭速度球、詠春墻袋等;踢打用于訓練的防護盾與手靶也能提高深化自身的打擊力與攻擊動作的準確度;另外,前邊已說過的木人樁訓練,其能夠強化手、腕、前臂的力量與硬度,發展經濟的抓拿、橋接以及連消帶打。當然,在截拳道中還有許多訓練裝置用于其中,篇幅所限就此從略。

身體有形的訓練是截拳道中最為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李曾經說過,如果你沒有處于這良好的狀態之中,那么你的武術練習幾乎是無事可做、一無是處了!眾多的截拳道實踐者長期堅持進行重量訓練、跑步、跳繩、伸展運動的目的就在于能夠使自身始終處于最佳狀態。訓練當中的營養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注意事項,李巔峰狀態的長久保持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得益于營養補充的。單純通過食物攝取的形式來獲得搏擊運動身體所須營養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非常嚴格的通吃所有的食物并且遠離快餐。正確的營養補充能夠使你自己處于身心最佳狀態,為你提供工作訓練所需要的能量。

十三、中國的影響力

盡管截拳道的形成受到諸多武術體系的影響,但是對于截拳道發展起到絕對影響的仍然是中國武術,圖1-22~27即是李小龍當年的筆記上的剪貼。雖然截拳道不再是一種非傳統的中國武術,然而仍須說明截拳道的創立與發展受到來自中國武術的影響最大。許多李當年的學生開始把自己的知識拿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以期使截拳道不至于湮滅。更深遠地講,截拳道二代或三代的努力并沒有浪費。只要這樣的實踐者存在,中國武術“截拳道”就永遠不會消失!

圖1-22

圖1-23

圖1-24

圖1-25

圖1-26

圖1-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江县| 徐汇区| 工布江达县| 石景山区| 济南市| 松桃| 鄱阳县| 宝鸡市| 济南市| 罗城| 扶余县| 杨浦区| 辛集市| 西乌| 永福县| 从江县| 黔东| 定西市| 武强县| 襄汾县| 铁岭市| 黄山市| 沈丘县| 金阳县| 湾仔区| 贡山| 重庆市| 南江县| 台山市| 顺昌县| 宁国市| 淮安市| 葵青区| 郯城县| 长子县| 淳化县| 来安县| 华蓥市| 榆树市| 仁寿县| 富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