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大師訪談:云計算推動商業與技術變革作者名: 藺華 楊東日 劉龍庚編著本章字數: 7字更新時間: 2018-12-29 06:20:59
1 探索前的準備
1.1 初識云計算
“云計算”是時下IT界最熱門、最時髦的詞匯之一。全球經濟危機之下,如何降低IT企業運作成本的研究持續升溫,更使“云計算”炙手可熱。但是,什么是“云計算”?這恐怕還是一個讓大多數人如墜云里的概念。
說實話我們也如墜云里。當我的同事周伯仝過來找我聊云計算的時候,我就開始發傻,最后他嘲笑我連云計算也不知道,我惱羞成怒——我都干了十幾年IT了,沒有云計算我一樣活得好好的。
其實周伯仝也是半瓶子醋。
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網名支無涯,是一名“獨立技術觀察員”,曾服務于微軟公司,現在服務于一家國際公益組織,這家組織專注于對最新軟件技術的發展動向進行獨立研究,或者與VeriTest等國際測試機構進行合作測試,尋找技術的真相,并發表研究報告將之公布于眾,同時我們還為各種組織、企業提供免費的信息化、系統架構、技術選型等顧問咨詢。
我的同事周伯仝主要從事信息技術發展戰略研究。
我們現在對云計算都感興趣,考慮到到時機已經成熟,我們的組織專門成立了一個“云計算研究項目組”,我們倆都參加了這個項目組,這是研究云計算的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
我們都充滿好奇,希望能趕快開始對這一新領域的探索,不希望這個探索是盲目的,所以準備先尋找美國、中國的幾個業界大牛聊一聊,聽聽他們關于云計算的觀點,以進一步確定我們的研究方向和路線。借著我們每年一次三個月在美國的測試實驗室進行研究的便利,經人引薦,我們跟Google公司和Microsoft公司的幾位老大見了面,做了或長或短的交流。
當然,我們事先也做了不少功課,首先通過各種資料學習了“云計算的特點”、“云計算的由來、發展及前景展望”,以及“云計算的安全風險”等。然后,從各種媒體上又輕而易舉地找到眾多精英們對云計算的看法。有了這些儲備知識,我們才敢去跟牛人對話,才能真正消化和領會牛人的“話里有話”,當然,也才能夠辨別誰是“真云”,誰是“假云”,誰是“實干家”,誰是“大忽悠”。
IBM的創立者托馬斯·沃森曾表示,全世界只需要5臺電腦就足夠了。比爾·蓋茨則在一次演講中稱,個人用戶的內存只需640KB足矣。這個世界變化之快,連偉人們都猝不及防。谷歌公司原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錢莊。最早人們只是把錢放在枕頭底下,后來有了錢莊,很安全,不過兌現起來比較麻煩。現在發展到銀行可以到任何一個網點取錢,甚至通過ATM或者國外的渠道。就像用電不需要家家裝備發電機,直接從電力公司購買一樣。云計算就是這樣一種變革——由谷歌、IBM這樣的專業網絡公司來搭建計算機存儲、運算中心,用戶通過一根網線借助瀏覽器就可以很方便地訪問,把“云”作為資料存儲及應用服務的中心。
李開復對云計算的另一個解釋頗為生動:如果你正要打開電腦,在一個文字處理軟件中寫下未來一周的旅行計劃,那么不妨試一試這樣一種全新的文檔編輯方式:“打開瀏覽器,進入GoogleDocs頁面,新建文檔,編輯內容,然后直接將文檔的URL(網址)分享給你的朋友——沒錯,整個旅行計劃現在被濃縮成了一個URL,無論你的朋友在哪里,他都可以直接打開瀏覽器訪問URL并且與你同時編輯、修訂那份誘人的旅行計劃。”
說實話,李開復先生所描述的這種“應用場景”對我來講有點過于復雜。
顯然牛人們各有各的局限性,即使偉大如比爾·蓋茨、托馬斯·沃森,都有曾經狹隘的時候。所以,本書中所記錄的每個人、每家公司的觀點和他們所發表的言論,既包含官方態度,也有一些即興發揮,甚至有言辭激動和激烈之處,都請讀者辯證地看,半信半疑地看,一邊讀一邊開動自己智慧的大腦,善加甄別,去粗取精。
讓我們把“各種云計算”都放到顯微鏡下看一看。
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