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你應慶幸自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1)

你應慶幸自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應該將自己的稟賦發揮出來。

——哈佛心理學教授塞德茲

拒絕從眾訓練營

從眾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從眾性是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的意見并付諸實行。

拒絕從眾,堅持自我,你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做一件事情之前,先問自己為什么。喜歡從眾的人總是依賴別人的判斷,不假思索地跟著別人的步調走。對此,應該要求自己多思考。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馬上動手,停下來問問自己為什么。加入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你慢慢擺脫從眾心理,獨立自主。

2.上網查閱各方面信息,全方位了解后再做。從眾心理較重的人,一個原因就在于自己對事情不了解,只能隨著別人的步調走。因此,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不妨在網上多查查信息,全方位了解一下,然后再做決定。這樣就不會全然跟著別人走了。

3.經常做一些鍛煉思考力的測試題。擁有從眾習慣的人,大腦比較懶惰,不善于思考。對此,不妨經常性地做一些鍛煉思考能力的測試題,或者看一些有助于開發思路的偵探小說,讓自己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4.周末或假日,獨立組織朋友聚會或出游。周末或者節假日,讓自己獨立地組織朋友間的聚會,如看電影、話劇,到郊區旅游等。組織這些活動時,你不得不做出一個又一個的決定,這有助于你提高獨立性、慢慢形成自己的主見。5.經常看社會性電視節目。

日常生活中,多看一些社會性電視節目,如《道德觀察》、《說事拉理》等。這些社會氣息很濃厚的電視節目,能讓你了解很多現實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增強你社會知識的同時,也能提高你分辨是非的能力,從而做到不盲從。

6.打電話征求哥哥姐姐或父母長輩的意見。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很多人的盲從和從眾都是因為社會經驗不足。對此,不妨多打電話給哥哥姐姐或父母長輩,把你要做的事情告訴他們,并聽取他們的意見。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你盲從。

喊出屬于自己的聲音,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你無須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標準來評判甚至約束自己,也無須總是效仿他人,要相信自己。

1929年,美國芝加哥發生了一件震動全國教育界的大事。幾年前,羅勃·郝金斯,一個年輕人,半工半讀地從耶魯大學畢業,做過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師和賣成衣的售貨員。只經過了8年,他就被任命為全美國第四大名校——芝加哥大學的校長。他只有30歲!真叫人難以置信。

人們對他的批評就像山崩石落一樣紛紛打在這位“神童”的頭上,說他這樣,說他那樣——太年輕了、經驗不夠——說他的教育觀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報紙也參與了攻擊。

在羅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個朋友對他的父親說:“今天早上,我看見報上的社論攻擊你的兒子,真把我嚇壞了。”

“不錯,”郝金斯的父親回答說,“話說得很兇。可是請記住,從來沒有人會踢一只死狗。”

確實如此,越勇猛的狗,人們踢起來就越有成就感。曾有一個美國人,被人罵作“偽君子”、“騙子”、“比謀殺犯好不了多少”……你猜是誰?一幅報紙上的漫畫把他畫成伏在斷頭臺上,一把大刀正要砍下他的腦袋,街上的人群都在噓他。他是誰?他就是喬治·華盛頓。

耶魯大學前校長德懷特曾說:“如果此人當選美國總統,我們的國家將會合法賣淫、行為可鄙、是非不分,不再敬天愛人。”聽起來很像是在罵希特勒吧?可是他謾罵的對象竟是起草《獨立宣言》、被贊美為美國民主先驅的杰弗遜總統。

可見,沒有誰的路會永遠是一馬平川的。為他人左右而失去方向的人,將無法抵達屬于自己的幸福之地。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努力地去實現自我,喊出屬于自己的聲音,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

遺傳學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然界最偉大的奇跡,以前既沒有像我們一樣的人,以后也不會有。因此,我們要保持自己的本色。這是最大化潛能的重要通道,也是最大化自信的源泉,更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

哈佛告訴學生:一個人最糟的事就是不能成為自己,不能在身體上與心靈中保持自我。

“做你自己!”這是美國作曲家歐文·柏林給后輩作曲家喬治·格希文的忠告。柏林與格希文第一次會面時,已聲譽卓著,而格希文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年輕作曲家。柏林很欣賞格希文的才華,以格希文當時工作薪水三倍的報酬請他做音樂秘書。可是柏林也勸告格希文:“不要接受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只能成為歐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堅持下去,有一天,你會成為最出色的格希文。”格希文接受了忠告,并最終成為當代卓有成就的美國作曲家。

青少年朋友們,要記住,我們每個人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你就是你自己,你無須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標準來評判甚至約束自己,也無須總是效仿他人,要相信自己,保持自我本色。

【心靈透鏡】

夢想與堅持,再加上堅持自己的主見,這是所有成功者的公式。一個勇于選擇自己人生走向的人,往往具有頑強的意志力,能在一連串的挫折中經受住考驗,從而錘煉自己的意志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勤奮、勇敢和富有創新精神的人。

【24小時心理課堂】

巴納姆效應是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在1948年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它講的是,每個人都會非常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哪怕這種描述聽起來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那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要避免巴納姆效應,我們就要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

有獨特的定位才會有獨特的成功

做人最怕的不是貧窮,而是沒有主見,經不住外界的影響而隨風搖擺,最終隨波逐流,放棄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

一名中文系的學生苦心撰寫了一篇小說,請作家批評。因為作家正患眼疾,學生便將作品讀給作家聽。讀到最后一個字,學生停頓下來。作家問道:“結束了嗎?”聽語氣似乎意猶未盡,渴望下文。這一追問,燃起學生的激情,他靈感頓生,馬上接續道:“沒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構思敘述下去。

到達一個段落,作家又似乎難以割舍地問:“結束了嗎?”小說一定勾魂攝魄,叫人欲罷不能!學生更興奮、更激昂、更富于創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續、接續……最后,電話鈴聲驟然響起,打斷了學生的思緒。

電話找作家有急事,作家匆匆準備出門。“那么,沒讀完的小說呢?”學生問作家。

“其實你的小說早該收筆,在我第一次詢問你是否結束的時候,就應該結束,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貂?該停則止,看來,你還沒把握好情節脈絡,尤其是缺少決斷。決斷是當作家的根本,否則,綿延逶迤、拖泥帶水,如何打動讀者?”

學生追悔莫及,自認性格太容易受外界左右,難以把握作品,恐怕不是當作家的料。

很久以后,這名年輕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談及往事,誰知那位作家驚呼:你的反應如此迅捷,思維如此敏銳,編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強大,這些正是成為作家的天賦呀!假如正確運用,前途不可限量。

哈佛告訴學生:世人常犯的錯誤就是不能堅守自己,而總是聽信所謂權威的指導去改變自己。

遇事沒有主見的人,就像墻頭草,東風東倒,西風西倒,沒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會干什么,自然與成功無緣。

每個人的經驗難免受其自身經歷的影響,如果我們內心沒有自己的主見,完全聽外界的聲音,那么將永遠與成功背道而馳。

世界上充滿了來自外界的“應該”的命令,宗教、社會、家庭、單位和權貴,有各種各樣的你應該是誰和你應該怎樣做的想法。但是,你身邊沒有一個人和你一樣知道你個人的路線。他們指出的某些“應該”和你的“愿意”相稱,但大多數卻不相稱。

當我們在決定我們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時刻,我們總被引導著相信生活會決定我們是誰。而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自己的精神才能告訴你,你將要走的路是什么樣子。

與其問生活在遙遠天國的上帝你應該怎樣做,還不如問問你自己。你應該堅持的事就是你自己的原則。相信、傾聽你心靈的召喚,你就能生活在深刻的精神中,這也是最燦爛的道德之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源县| 临清市| 定远县| 南雄市| 元朗区| 百色市| 和林格尔县| 宁城县| 大方县| 阿克苏市| 抚松县| 孝昌县| 海南省| 嘉峪关市| 瑞安市| 丹阳市| 维西| 宝坻区| 花莲市| 扶余县| 米泉市| 大邑县| 新野县| 无为县| 耿马| 广昌县| 南和县| 罗江县| 南开区| 邹平县| 都匀市| 四子王旗| 咸阳市| 台安县| 新宁县| 东兰县| 张家界市| 青冈县| 卢氏县| 封开县| 靖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