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方水土的文明進化,無不經歷戰爭與和平的更迭,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寧夏,是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回族為主體民族。面積不大,歷史不短,區位重要,開發領先,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東周赧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便已歸屬周朝版圖。秦漢之時,蒙恬北擊匈奴,霍去病鐵騎橫穿北疆,遂“因河為塞”,沿黃河設置44縣,移民屯墾,從而將農業文明推進到蕭關以北,令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碰撞、磨合與交融,久而久之,各民族共同創造出具有多元色彩的邊塞文化;其后,又歷經唐、宋、西夏、元、明、清,農牧業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堪稱西北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人們常以“天下黃河富寧夏”和“塞上江南”來盛贊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
今天,呈現在您面前的是一部穿越歷史時空,凸現寧夏民國風云的鴻篇巨制,洋洋230余萬言,全方位、多層面地記錄了民國時期(1911~1949年)發生在寧夏境內的具有重大影響的政治與軍事諸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體例上,采用了當事人親歷、親見、親聞的口述體紀事本末的方法,真實地再現了當時風詭云譎、起伏跌宕的斗爭畫面,給關注寧夏歷史的海內外人士提供了一份可靠性較強、可信度較高的歷史資料。
辛亥革命的最大貢獻就是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延續兩千余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這場風起云涌的大革命中,寧夏回漢各族人民率先成立同盟會寧夏支部,組織民軍,在西北第一個高舉“順南”革命大旗,發動起義,支援武昌和西安革命軍斗爭,挫敗了清廷頑固派企圖偏安西北、進行復辟的圖謀。
1926年,寧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反地方軍閥的斗爭進入一個新階段。在黨的領導下,寧夏地區的工運、農運、學運和人民武裝力量蓬勃興起,給寧夏各種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途經寧夏,登越六盤,留下了傳頌千古的著名詞章《清平樂·六盤山》,播下了革命火種。1936年5月,彭德懷率部西征,在豫海(今同心、海原兩縣)活動長達半年之久,擴大了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縣級回族蘇維埃政權,即“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完成了一、二方面軍將臺堡會師和一、二、四三軍會聚同心城的戰略任務,從而結束了偉大的長征,建立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給中國革命和抗日救亡運動帶來了新的希望。寧夏的鹽池縣成為陜甘寧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有戰略地位的北大門,許多回漢革命青年都從鹽池奔向革命圣地和抗日前線。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寧夏的進步力量與各派政治勢力、軍事集團以及幫會之間展開了激烈殊死的斗爭,或慷慨悲壯,或詭異神秘,演繹了一幕幕人間活劇,為中華民族的尊嚴、為寧夏地區的解放一波三折,顛沛坎坷。最終正義必勝,革命必勝,寧夏人民迎來了解放軍十九兵團,迎來了一輪光焰萬丈的朝陽。
捧讀這部史書,您大概會感到滔滔逝水,伴墨香而倒流;悠悠舊事,借字句而回閃。撫今追昔,展望未來,我們當更加珍惜今天繁榮和諧的大好局面,像書中的志士仁人一樣,無私地獻身我們偉大的時代。
是為序。
2007年春于銀川